十五、寬容大度(2 / 3)

計先生說:“這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聖經》上說:‘你們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麼饒恕你們,你們就怎樣饒恕別人。’基督教最講求忍,忍就是寬容。‘忍耐到底,必能得救’。‘人隻有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可以自責的時矦,他就有福了’,‘教友們犯了錯誤,隻要能夠改悔,仍然接納,把他們當作是好兄弟,好教友’。恐耐就是等待。從犯錯誤到改正錯誤,總有一個認識轉變的過程,我國解放初期叫做思想改造,而且還要容許反複,接納一個知錯就改的人,我們就多了一份力量,敵人就少了一份力量;不接納知錯而改的人,就等於把他推出去,讓敵人增加一份力量,而我們減少了一份力量。熟輕熟重,不是很清楚嗎?”

尹先生說:“《古蘭經》反複教導我們,要赦人罪過,準人懺悔,不能一棍子打死,強調要以德報怨。你曾經欺侮過我,我咽不下這口氣,就要報複,這不是伊斯蘭教的宗旨。就是要咽得下這口氣,才能有和解的前提,上一輩子的恩怨,不能由下輩來還。我們這一代人要從頭開始,就像一張白紙,共同來繪出一幅全新的美麗的圖畫。不要使殘缺的更殘缺,破碎的更破碎,要使美麗的更美麗,友好的更友好,這除了彼此寬容大度以外,別無他途。真主並不要求去改變哪一個人,隻有讓他們自己改變自己。

幾位先生、女士接著又對寬容、寬厚的內涵作了較深一層的闡述。

戴先生說:“寬容,大至安家治國,小至交友立身,不可或缺。荀子對寬容作了深入而全麵的評估,他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疲弱),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和那種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目中無人的態度是迥然不同的。

“天下的人和事都不能一般齊呀,總有智愚強弱賢不肖之分,堅強的能夠容納柔弱的,聰明的能夠容納愚笨的,廣博的能夠容納淺薄的,純粹的能夠容納煩雜的,那麼,世界上的人就能和諧相處,平等對待了。”

計先生說:“寬和厚總是相連的。厚就是厚實。俗話說‘天高地厚’,寥廓天空任鳥飛,地厚才能載重呀!億萬種生物都生長在地球上,如果地球不厚實,怎麼能承載得起呀!人類也是這樣,所謂忍辱負重、任重道遠,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不厚實的人,很難想象他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

尹先生說:“寬容,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去私。心底無私天地寬。《三國演義》中有三氣周瑜的故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存心要氣周瑜,而是周瑜自己在氣自己。他說:既生瑜,何生亮;既生亮,何生瑜。就是私心在作怪。他決心要除掉諸葛亮,有我無你,有你無我,結果自己把自己氣死了,得不償失。”

符女士說:“佛教有一個彌勒佛,即大肚佛,整天張口大笑,為什麼?他高興呀!有一個寺廟在彌勒佛殿的兩旁掛著一幅楹聯,稱:“笑口常開,笑人間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不平之事”。隻有心胸開闊,能夠容人的人,才能笑口常開,心情舒暢,了無牽掛。一個人整天的愁眉苦臉,放心不下,活得多麼苦呀,不值得。醫學上說:笑一笑,少一少,心情開闊,百病就減少,身體自然就健康了,何樂而不為呢!”

戴先生說:“寬容大度的人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知足,就是要適當控製自己的欲望。一個人的欲望有大有小,可大可小,大至無限大,小至適可而止。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就是說:一個人的罪惡沒有比縱欲更大的了,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災難沒有比貪心更慘痛的了,所以知道滿足之為滿足,才會永遠得到滿足,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麼!”

尹先生說:“不知道滿足,不知道適當控製自己欲望的人,決不會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蛋糕就那麼大,大家都想分一點,大家都有理由分一點,如果你想多分一點或者想獨占,別人就要少分一點或者一點也分不到,不就要引起矛盾嗎!一有了矛盾就要爭吵,一爭吵就要動武,一動武就把蛋糕砸個稀巴爛,結果是大家都沒有吃到,其始作俑者必然遭到非議,受人指責,顏麵掃盡。所以老子又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就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羞辱,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害,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了。《莊子》上說:‘小口袋裝不了大物,短繩子提不起深井的水’,說得多麼到位呀!”

計先生說:“一個寬容大度的人,一定是一個知道滿足的人,寬容和滿足是欒生兄弟。”

茹先生說:“寬容,就是心氣要平和,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集中表現,心氣和平了,心胸開闊了,就能包容了,行事就通達了。修養也好,修練也好,打坐也好,祝福也好,祈禱也好,做彌撒,做禮拜也好,都一樣,就是叫你在紛繁複雜的狀態下保持清醒,靜靜的思考一下。曾子說過每天要三省吾身,你做過嗎?你不妨試一試。酒足飯飽,暈頭轉向,總沒有滿足的時候,氣勢洶洶,何來寬容?”

戴先生說:“寬容就是心胸要擴大,宰相肚裏可以撐船麼!小肚雞腸,斤斤計較,就談不上寬容。寬容總是和謙恭連在一起的。每個人都隻是滄海的一粟,你不知道的事情遠比你知道的事情要多,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

茹先生說:“有的人為國家立了一點功,就居功自傲,希望得到重賞,嫌上級對自己封的官小了,引起將相不和。相反,有的人功成身退,心寬體胖。延年益壽呀!”

計先生說:“《聖經》上說:吃蜜過多是不好的,考究自己的榮耀也是可厭的。”

尹先生說:“過去曹操說:‘寧願我負人,不讓人負我’。這句話倒過來說:‘寧願人負我,不要我負人’,這才是博大寬廣的胸懷!”

符女士說:“寬容要善於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容納不同的意見,尊重不同的意見。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隻有兼容並蓄,才能百花齊放,隻有百家爭鳴,才能學術繁榮。一家之言,總不如百家之言呀!其實,任何一種言論、教義,總有它可取之處,否則它便不能立足,自然地被淘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壞處。尤其重要的是要聽取別人對我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也體現出一個人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