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紫荊蓮花
戴先生決定去香港、澳門一遊。別看戴先生仿效他先祖消遙自在,朝發北冥、夕至南海那樣的愛好旅遊,其實他去的地方不多。他愛清靜、獨居,像陶淵明那樣身居桃花源中,鄰裏相望,雞犬之聲不聞,一心想回歸大自然。由於他雜念較少,交際不多,注重修身養心,所以雖然上了年紀,卻鶴發紅顏,身體健康,成天的手釋一卷,香茗一杯,在茫茫的書海中遨遊,在書中尋求快樂。他訂了多種報刊,再加上看電視、新聞,所以雖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也並不孤陋寡聞,能盡知天下事。
戴先生雖然尊奉道學,卻並沒有參加道教,更不穿道服,而是跟平常人一樣穿便裝,這次外出,他一式的西裝革履,談笑自若,儼然一副學者氣派。
香港原屬廣東省新安縣,後被英國強占,租期99年,1997年期滿由中國政府收回,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製,港人治港。光憑這一點,就吸引了廣大內地人士的眼球。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地處中國南海之濱,因生產沉香並在此出口而得名。
戴先生帶著兩位學生小毛、小史,從北京直飛深圳,然後經羅湖海關進入九龍。九龍城與香港本島僅維多利亞一水之隔,是京港鐵路的終點,是全港重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交通要道。
一行人來到香港,首先登上太平山。太平山最高峰海拔552米,在這個號稱好望角的山頂公園,俯視山下的行人、車輛,細小如蟻,維多利亞港的船隻穿梭來往,川流不息。戴先生觸景生情:“你們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忙不迭呢?無非就是紀孝嵐說的兩個字,一曰名,二曰利。世界上的人為了爭名奪利,拚得個你死我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實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空歡喜一場而已。按照道家的理論,許多事情都是注定的,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求你也能有;不該是你的,你千方百計求也得不到,得到了也會得而複失,這種事情屢試不爽。現在世界上的人急功近利,物欲橫流,人心浮躁,人們在名、利二字上已經消耗得太多了,太累了,把整個的世界扭曲了。”
戴先生倒吸了一口氣,不無感慨地想:現在的人對道家學說有一種誤解,似乎覺得道家倡導無為就是什麼都不要幹。這是最大的誤讀。道家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有為有不為,該為的為,不該為的不為,不是什麼都為,什麼都不為。‘無為’實際就是一種‘有為’,就像開會不發言,就是一種不表態的表態一樣,道家所說的無為,就是以無為來表示他的有為,是一種無為的有為。該為的為,不該為的不為,這就既是無為,又是有為。該為的不為,是一種失職;不該為的為了,是一種浪費。無為就是叫人不要把不該做的事做了,而該做的事卻沒有做,這是道家無為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實質意義。無為看若無形,卻有一種強大的震撼力和說服力,其能量大大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隨後,戴先生一行來到了九龍的黃大仙廟,這是一座道教寺院,來參觀的人事先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寺院,但見一幫善男信女,其實也不見得都是善男信女,見佛就拜,口中念念有詞,香火十分旺盛。他們祈求菩薩保佑,保佑什麼呢?商人無非是希望保佑自己生意興隆,恭喜發財;青年男女希望戀愛成功,花好月圓;中年人則希望事業有成,青雲直上。這些人都是為自己祈禱,而隻有老年人的祈禱不是對著自己,而是對著子孫後代,他們覺得自己老了,就這樣了,已經沒有什麼好祈禱的了,隻祈禱菩薩保佑他的子孫後代健健康康,興旺發達。啊!這就是老年人的寬廣胸懷吧!
鎮海樓前有一尊露天佛像,據說你摸一下他的前額,你就會交好運;摸一下他的肚子,你就會發財。男女老少走過的幾乎無人不摸,但戴先生和他的學生沒有摸。戴先生早已看透了,如果真是這樣,摸一摸就能發財交好運,那恐怕大家早就已經交好運、發大財了,哪來這樣的好事?更何況戴先生並不想交好運、發大財。摸佛像的人也心知肚明,那他們為什麼還要去摸一下呢?說好聽一點,是一種虔誠,一種信念,一種慰籍,一種寄托,說得實在一點,不過是覺得好玩而已。不過那尊佛像成天的被一群男女摸,是不是受到刺激,有一天也想還俗了呢!
香港人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思想開闊,是見過世麵的。但他們卻又很傳統,特別是迷信風水,達官、貴人、富商、大賈的住宅大多建在山上,而對大海,所謂的背山靠海,就是後麵有紮實的大山,前麵有汪洋的大海,前後都牢靠呀!淺水灣旁邊的小山上,巨邸豪宅,星羅棋布,憑添了一道風景。戴先生覺得,現代是現代,傳統是傳統,現代不能摒棄傳統,傳統也不能代替現代。傳統孕育了現代,現代離不開傳統。正是現代加傳統,才構成了這個美妙的世界,傳統和現代是無法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