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縣政協先後向對文史資料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王廷棟、張仲禮、趙西林、栗淩岐、陳繼祥、李逢昌、焦桐、淩省三、李玉震、潘萬發、杜慶彬、楊順時、範乃文、張文煥、白振華、宋熙然、孫鑄高、張屏甫、張懷發、孫玲、王永年等21人贈送了匾額。
截至2002年,魯山縣共召開18次文史資料工作會議,每次會議時任政協主席參加。曆任主席張福有、張文祥、張基賢、楊錦領、王誌民、王進立、郝元方等都曾在會議上發表講話,反複強調人民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應該堅持的原則,要求從事文史資料征集工作一定要具有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要盡力搶救寶貴的文史資料。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親曆者、知情人相繼作古,在世者也多已身體欠佳、力不從心,若不抓緊搶救他們所掌握的史料,就會導致人去史亡,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曾向文史資料員講過兩個典型的事例。
一是民革成員朱治興,解放前曾任國民黨軍警衛營營長,了解聞一多先生被害的內幕,而且比以往書籍、報刊刊登的內容更為詳細。他把這一情況向我透露後,我當時就感到這是一份寶貴的史料,應盡快加以整理;但尚未來得及著手,朱老先生便駕鶴西去了。這件事令我懊悔不已。
二是中共魯山縣委原辦公室副主任範崇誌掌握有1958年魯山大放“鋼鐵衛星”的史料。幾經動員,他才執筆成稿,先後發表於《魯山文史資料》第15輯和《河南文史資料》2001年第1輯。也就是在2001年初,範崇誌因突發腦溢血不幸病逝。因此,若非我們搶救得及時,這篇寶貴的史料便再也征集不到了。
王廷棟主任多次在會議上談到曆史資料是無價之寶,還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明朝嘉靖年間的《魯山縣誌》記載,麥苗遭霜打後還可以重新發芽,對於小麥的收成影響並不很大。群眾如果知道這段記載,1953年也就不會把遭霜打的麥苗犁掉而改種其他作物了。”
每次集中培訓時,大家都要圍繞文史資料的實事求是、三親(親曆、親見、親聞)特色、調查挖掘和認真甄別、治學態度、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係、為現實服務等問題中的一到兩個加以深入探討。同時還請上一年撰寫出優秀文稿的作者介紹各自的體會和經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達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文史資料工作會議一般都是在縣城召開的。1997年,楊錦領主席為使第十三次文史資料工作會議開得更加隆重且富有意義,決定將這次會議改在堯山建行賓館舉行。會議開得別具一格。不少文史資料員盡管生長在魯山,但對家門前的美景卻從未觀賞過。此次得以登臨堯山,也算是了卻了平生夙願。會後,趙村鄉優秀文史資料員李逢昌作《讚文史》詩一首:
文史盛會於石人,文朋詩友喜登臨。
開宗明義領導講,取經送寶揚先進。
建行瓊樓開華筵,月照流觴醉花陰。
觀景台上覽勝景,文史雄風留詩魂。
二
文史委之所以能源源不斷地征集到稿件,關鍵是通過各種方式與文史資料員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從而激勵起他們的撰稿熱情。文字資料不是靠行政命令或采取強製手段去獲得,這就要求文史工作者誠摯待人,廣交朋友,感情投資,緊密團結文史資料員。哪位文史資料員病了,攜禮前往探望;哪位文史資料員不幸去世,就以政協的名義送花圈或挽幛並參加追悼會,有時還幫助料理後事。
五屆政協主席楊錦領和現任政協副主席範崇海,不但與機關同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與文史資料員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以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質樸真誠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與文史資料員推心置腹地交談。就連文史資料員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難,他也盡量幫助解決。對於年邁多病、行動不便的老文史資料員,逢年過節他都要攜帶禮品前往家中慰問,並對生活困難者予以適當的物質照顧。平時,隻要得知哪位文史資料員有病,他就立即去探視;如因工作忙實在抽不開身,就委派文史委的同誌前往探望。
辛集鄉貫劉村八秩高齡的馬金襄老先生,對我縣的文史資料工作貢獻很大。後來馬先生臥病在床,生活極度困難。楊錦領每年至少兩次親自去看他,並組織住在縣城的馬先生的好友和文史委同誌前往看望。楊錦領每次少則100元、多則數百元,帶頭掏錢接濟他。別人也多少不等地留錢給馬先生。記得我曾先後三次掏錢給他,每次50元。每當分別時,馬先生總是用骨瘦如柴的手緊緊握著楊錦領主席的手,久久不鬆,聲音哽咽。此情此景令人感動得直想落淚。
三
多年來,文史委同誌對每篇來稿都認真負責,逐篇登記,逐字逐句推敲。處在基層的作者,所供稿件盡管有一定史料價值,但文字表達能力多有欠缺,僅是提供一些資料而已。若將其丟棄,就等於把一些值得記載的事件也丟了。同時,文史資料涉及的又是年深月久的人和事,作者的記憶多有不準確的地方。如果采用,就要求編輯人員認真做好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嚴把三關(即政治關、史實關、文字關)的工作。為此,經常是把作者請來,當麵詢問、核實、修改,並一頁一頁地重新整理。所以有時編一篇稿甚至比撰寫一篇稿花費的精力還要大。
文史委老主任王廷棟在其所編的每輯文史資料中,有一半文章都是他重新整理並工整抄寫的。在實踐中他總結出9條征集編輯應該遵循的原則:1、直呼其職,不扣帽子;2、實事求是,反對虛構;3、史文並重,以史為本;4、堅持用唯物史觀看待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5、言之有物,不空發議論;6、重在搜集,少抄少錄;7、著重現代,照顧過去;8、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黨的愛國統一戰線政策;9、親疏一樣,不褒不貶。
王廷棟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與吉鴻昌一同就義的任應岐(魯山人)早年是綠林英雄(或者說是蹚將、土匪),曾威震豫南、鄂北。《魯山文史資料》第1輯發表了《任應岐傳略》一文。後來,在北京工作的任應岐的兒子讀到這篇文章,心裏很不高興。他回魯山後,來到政協文史委,言其父乃民族英雄,何以被說成是土匪。王廷棟從文史資料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出發,有理有據地說服了任應岐的兒子。實際上,任應岐被“逼上梁山”是他二十幾歲時的事,其子根本不知曉。任應岐不僅是魯山的名人,《河南省誌·人物誌》中亦有他的傳記。至於任當過蹚將的那段經曆該不該記呢?我們認為應該記,但記載時要掌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