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不是(1 / 3)

幸好不是

有一次我跟著一個卡車司機跑長途。

車途經一個小村莊時,一個中年農婦突然小跑著橫穿馬路,大卡車來了個急刹車,差點撞著農婦的屁股。

農婦火冒三丈,衝到駕駛室前對司機沒完地臭罵。

司機不還嘴,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吸著,聽農婦從“村罵”上升到“國罵”。一支煙吸完,農婦還罵,司機火了:“如果我剛才刹車晚了,軋死你,這會兒你還能罵嗎?”農婦想想有理,便不罵了。

感悟心語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感覺很愁悶窩火,很少會為自己慶幸說,如果不是怎樣怎樣,事情還有可能更糟。我們的心空中,也常因此而徒生了許多的陰雲,失去了許多的快樂。

選擇

有一個古老的難題在傳說:當你的母親、妻子、孩子都掉進水中時,你先去救誰。

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答案,眾說紛紜。哲學家們就不同的答案給出深入的分析,說明不同的人思想、靈魂、文化深處的重大差異。這一次,一位農民給出了他的答案。他的村莊被洪水衝沒,他從水中救出了他的妻子,而孩子和母親都被衝跑了。

事後,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救對了,有的說救錯了。

哲學家問農民當時怎麼想的。農民說:“我什麼也沒想。洪水來的時候,妻子正在我身邊,我抓住她就往高處遊。當我返回時,母親和孩子都被衝跑了。”

感悟心語

不要給有些選擇賦予太多的牽強意義,很多時候,選擇的理由隻是本能,隻是一種自然的最可能成功的反應。

生命需要什麼

利奧·羅斯頓是美國最胖的好萊塢影星,他腰圍6.2英尺,體重385磅。1936年在英國演出時,因心肌衰竭被送進湯普森急救中心。搶救人員用了最好的藥,動用了最先進的設備,仍沒挽回他的生命。臨終前,羅斯頓曾絕望地喃喃自語: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髒!

羅斯頓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在場的哈登院長,作為胸外科專家,他流下了淚。為了表達對羅斯頓的敬意,同時也為了提醒體重超常的人,他讓人把羅斯頓的遺言刻在了醫院的大樓上。

1983年,一位叫默爾的美國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進來,他是位石油大亨,兩伊戰爭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機,為了擺脫困境,他不停地往來於歐亞美之間。最後舊病複發,不得不住進來。

他在湯普森醫院包了一層樓,增設了5部電話和兩部傳真機。當時的《泰晤士報》是這樣渲染的:湯普森一一美洲的石油中心。墨爾的心髒手術很成功,他在這兒住了5個月獻出院了,不過他沒回美國。蘇格蘭鄉下有一棟別墅,是他10年前買下的,他在那兒住了下來。1988年,湯普森醫院百年慶典,邀請他參加,記者問他為什麼賣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醫院大樓上的那一行金字,說,利奧·羅斯頓。

不知記者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總之,在當時的媒體上沒找到與此有關的報道,後來我在默爾的一本傳記中發現這麼一句話:富裕和肥胖沒什麼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也許,這就是答案。

感悟心語

對健康的生命而言,任何多餘的東西就是負擔。

印刻效應

1910年,德國習性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它活動物體,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它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它隻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這種後來被另一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裏,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之中。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征。

於是我們發現,人類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不經意地你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國第一個皇帝,美國第一個總統,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說不上幾個。看來,人類確實像那隻小鵝那樣,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