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父親(1 / 2)

感謝父親

朋友風塵仆仆地從山野歸來,收獲了頗為厚重的美術作品。在那間狹窄的畫室裏,她興奮地請理查德來鑒賞。理查德的腦海中沒有任何專業的鑒賞概念,隻是對畫中的各色人物產生了興趣,似乎早已忘記了主人讓他看畫是為了證明她畫技的高超。

理查德的安靜與專注令朋友感到安慰,她把一杯香茶遞給他,說:“我正在為一個重要畫展作準備作品,你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從中為我挑出一張好嗎?”

理查德隨口應著,眼睛卻盯住了一幅命名為“父親”的畫,那是一位麵目蒼涼的老人,孤寂地坐在老樹下,雙眸黯然,似乎透出了一種沉重與無奈。“這是……”朋友掃了一眼,說:“那是我的爸爸。3年前老人來看我時隨便畫的,不好意思。唉,你還是多看看我的新作吧,”話音剛落,她便順手抽走了“父親”,扔入被她否定的一堆畫紙中。

理查德的心中悸動一下,為了那位畫中的父親。因為朋友曾向他講述過自己的身世,她幼年喪母,父親含辛茹苦地供她讀書上大學,決心幫她實現當一名畫家的人生夢想。可如今小有成就的她,就這樣把“父親”隨意地遺忘了。

在理查德告辭之際,朋友執意要他拿點意見,她說她相信他的感覺。理查德從那堆畫中挑出了“父親”,真誠坦白地告訴她:“我選這張,因為他是父親,你是以一個女兒最淳樸的心來作畫的,而不是以一個畫家的身份。”

3個月後,理查德接到了朋友的贈票。在那個寬敞而靜穆的展廳中,他看到了“父親”。不遠處,朋友攙扶著她的父親向他走來。她說:“我把我爸從老家接來一起住了,趁機再多給老人畫幾幅像。”她的父親慈愛地望著出息的女兒,眼中閃現出了希望的亮色。

理查德一直記著朋友走出展廳後說的一番話。她說自己這些年太投入事業,變得過於急功近利了,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竟然淡忘了許多美好的東西。“我的靈魂一度隱藏在了冬季,是你幫我找回了靈魂的春天,謝謝你。”

理查德說:“不要感謝我,我們都應感謝‘父親’。”

感悟心語

任何時候親情都是割舍不斷的,對於搞藝術的來說,感情就是作品的靈魂。

兩頭鳥

從前,某個國家的森林內,位著一隻兩頭鳥。名叫“共命”。

這鳥的兩個頭“相依為命”。遇事向來兩個“頭”都會討論一番,才會采取一致的行動,比如到哪裏去找食物,在哪兒築巢棲息等。

有一天,一個“頭”不知為何對另一個“頭”發生了很大誤會,造成誰也不理誰的仇視局麵。

其中有一個“頭”,想盡辦法和好,希望還和從前一樣快樂地相處。

另一個“頭”則睬也不睬,根本沒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這兩個“頭”為了食物開始爭執,那善良的“頭”建議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進體力;但另一個“頭”則堅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對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氣!

和談無法繼續,於是隻有各吃各的。最後,那隻兩頭鳥終因吃了過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感悟心語

每個組織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是個大家庭,成員中的兄弟姐妹,應該和和氣氣,團結一致。若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大家應開誠布公地解決,不應將他人視為“敵人”,想盡辦法敵視他。因為大家都在同一間公司內服務,一旦某個組織潰不成軍時,其他組織也將深受其害。

公孫與驢子

2500年前,伊索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公公帶著孫子。牽著一頭驢子.準備進入市場去賣掉。

走了一段路,那位老公公聽到有個路人說:“這兩人,放著驢子不坐.真是傻瓜!”二人聽後覺得有點道理。公孫兩人便一起騎上驢背.繼續行程。

走了不久,又遇到一名路人,那路人指著他們說:“這爺倆真是沒人性,兩人壓得驢於要死了。”

聽了路人這麼一說,那老公公趕忙下來,讓孫子一人騎在驢背上,自己牽著驢子步行。

過了不久,經過一間茶樓,茶樓外站著一名婦女。那婦女說道:“這是什麼時代啊,這個小孩這樣不懂事,自己享受,讓老人家走路。”

老人聽了覺得那名婦女說得很有道理,便吩咐孫子下來.讓他坐上去。

走著走著.來到一條熱鬧的街坊.那裏有三五個婦女對著他們指指點點:“唉,這個老人怎麼這樣沒有愛民,自己享受,讓小孩受苦。”

聽後,那老人臉紅了。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樣才是對的呢?”

最後,那公孫二人向人們了一條大繩與一根長棍,將驢中四腳綁上兩人抬到市場去了!

感悟心語

有許多人對推銷行業有所誤解,或一知半解。身為正當買賣的推銷人員,我們必須有一定的看法,正確的做法。有時,我們無法避免他人在旁的批評成勸告,但我們是無法取悅每一個人的,否則將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