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火,你該怎樣把水燒開?”
青年想了一會兒,搖搖頭。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智者接著說:“你一開始躊躇滿誌,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壺裝的水太多一樣,而你又沒有足夠多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柴火!”
青年頓時大悟。回去後,他把計劃中所列的目標劃掉了許多,隻留下最近的幾個,同時利用業務時間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幾年後,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隻有刪繁就簡,從最近的目標開始,才會一步步走向成功。萬事掛懷,隻會半途而廢。另外,我們隻有不斷地撿拾那些“柴火”,才能使人生逐漸加溫,最終才會讓生命沸騰!
別人都那麼想,我偏這麼想
有人請教對管理很有研究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每次我召集下屬開會,總是有許多人心不在焉,請問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好好地開會?”
威爾遜聽了很快地回答:“這並不難啊!隻要撤掉會議記錄員,告訴大家以後在會議結束之後,才宣布由哪一位參與開會的人擔任記錄員。”
這個妙法讓提出問題的人眼睛一亮,回去如法炮製。果然在開會時,每個人精神抖擻奮筆疾書,開會的效率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感悟心語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有智慧的人變戲法,一定是跳出大家都這麼做的一個架構,其巧妙就在“別人都那麼想,我偏這麼想!”
失去與擁有
有位企業家在商場上有著驚人的成就。當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親,到一家高貴的餐廳用餐,現場有一位琴藝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為大家演奏。這位企業家在聆賞之餘,想起當年自己也曾學過琴,而且幾乎為之瘋狂,便對他父親說:“如果我從前好好學琴的話,現在也許就會在這兒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親回答,“不過那樣的話,你現在就不會在這兒用餐了。”
感悟心語
我們常為失去的機會或成就而嗟歎,但往往忘了為現在所擁有的而感恩。
天才
他一直被人稱為標準的“天才”。父親是教授,母親是副教授,這讓他的遺傳基因得天獨厚。
2歲時,他能口齒伶俐地背誦不少唐詩宋詞,《大學》和《論語》的相當一部分也能背得像模像樣。
4歲,他能準確無誤地認清1000餘個漢字。
小學,他僅僅花了3年;別人要學6年的中學課程,他用4年時間全部消化。12歲那年,他成為了某所大學的少年班學生。接下來,讀大學,出國留學,等到他揣著碩士文憑從海外歸國時,還不滿19歲。
一位民營企業高薪聘請了這位青年英才。可不到半年,他憤然辭職了。作為一名“海歸精英”,一直被人稱讚為“天才”的他,實在忍受不了連小學也差一年才讀完的民企老板的指手劃腳。很快,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遺憾的是,上帝不因他是一名人人知曉的天才就給他創業伊始必遇的艱辛和挫折大打折扣。他仍被人視為“天才”,但他在公司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上卻是糊塗漢。結果,他的公司在垂死掙紮一段時間之後不得不接受最終的失敗。
一所大學當即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去學校任教。但,當他看到數年前自己的一位年少同窗,當年成績比他差很遠,腦瓜比他笨很多,卻已經成為副教授,而作為天才的他,竟然隻是位講師時,他的心裏很不舒坦,甚至可以說極不平衡。心理的失衡使他對教學始終無法提起更多興趣,也導致了第二年沒有接到學校的續聘書。
禍不單行,再次遭受失敗打擊的他因為心情鬱悶致使脾氣日漸暴躁,戀人選擇了離開。
在父母的鼓勵下,他信心百倍地去眾多人才市場應聘過各類工作,卻總因這樣那樣的緣故,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荒廢了一年又兩個月的時光後,他的父親因病逝世,這不僅給他帶來深深的痛苦,更帶來了急切的責任感——他,必須馬上找到工作排遣痛苦,也讓年邁的母親放心。
偶然的機會,讀到一則新聞,北京大學某高才生在賣豬肉。新聞使他豁然開朗,他壓低腦袋走進了菜市場。他瘦弱的手臂舉不起笨重的豬骨砍刀,他唯有選擇販賣蘿卜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