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鑰匙(3 / 3)

原樣照搬

有一對夫妻做著庶糖生意。丈夫每天到各村向村民收購蔗糖,村民將蔗糖熬成四方塊或扁圓形的糖出售。丈夫每次收購糖回家後,總是把糖裝進籮筐或麻袋裏,然後運到外地去賣。他在集中包裝時,經常掉些糖在地上,而他卻滿不在乎,不加理會。他的妻子是個細心、勤儉的人,她見滿地的蔗糖心疼極了。當她丈夫每次裝完糖後,她都要把地上的糖撿起來,裝在麻袋裏,存放在屋後的房間裏。

第二年,臨近年關時,蔗糖短缺,丈夫無奈之下隻好停止買賣。按照當地的慣例,每年年終要結一次總帳,一切拖欠的債務都要償還完畢,絕不能拖到明年。

近年來由於年頭不好,又缺乏運氣,丈夫的生意日漸滑落。特別是缺糖這一年,他虧蝕了本錢,欠了人家一些債。數目雖然不多,但也使他傷透腦筋。他整天冥思苦想:“到哪兒去籌措這筆錢來還債呢?”後來他對妻子說了這件事,並且感歎道:“如果還留下點蔗糖就好了,一定能賣個好價錢,也不至於負債。可現在一點糖也沒有,怎麼辦?”

丈夫的艱難處境,使妻子猛然想起平時撿的糖,她想:“糖可能不多,但還有些。”她疾步走到後房,清點一下,居然還不少呢,整整有四擔之多。妻子滿麵笑容地將此事告訴丈夫,丈夫到後房一看,真是絕處逢生,麵對著大批蔗糖,不禁欣喜若狂,簡直是天外飛來的財富,再也不用擔心債務了。

商人扭虧為盈,全靠細心賢惠的妻子,這消息傳遍了大街小巷,不久,竟然傳到了鎮上。

鎮上有家賣書報和文具的小店,店主將這件事講給自己的妻子聽。妻子也想博得丈夫的誇獎和感激,她思忖片刻,覺得這沒有什麼難,看我的好了。從那天起,她每天趁丈夫不在時,將書、報紙、課本、日曆等,每樣都拿一、二本藏起來,天天如此。快兩年了,她看到藏起來的書報等物已經不少,洋洋得意地叫丈夫到後房去看。丈夫不看倒也算了,一看氣得差點昏倒。“天啊,你這是在拿我的血汗錢開玩笑!”丈夫仰天哀歎。妻子愚蠢至此,報紙、課本、日曆過了時,還會有誰要呢?

丈夫傷心之餘,冷靜下來,開導妻子說:“向別人學習,是要動腦筋想想的,別人的情況和咱們的不一樣,所以要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千萬不能生搬硬套。生搬硬套地學,走了彎路,吃了虧,還不如不學呢。”

感悟心語

做事要講究方法,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部署。

隱居山林的大師

有一位武術大師隱居於山林中。

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武術方麵的竅門。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

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水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像,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裏劃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

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感悟心語

大師的一番教化使我們明白挑水如同做人一樣,隻有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才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