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
有一個青年要到一個村莊去辦事,途中要經過一座大山。臨行前,家人囑咐他:遇到野獸也不必驚慌,爬到樹上,野獸便耐何不了你了。
年輕人記住家人的話,一路風塵仆仆。
他小心翼翼地走了很長時間,並沒有發現有野獸出現,看來家人的擔心是多餘的了。他放下心來,腳步也輕鬆了幾分。正在這時,他突然看到一隻猛虎飛馳而來,於是連忙爬到樹上。
老虎圍著樹幹咆哮不已,拚命往上跳。年輕人本想抱樹幹,但卻因為驚慌過度,一不小心從樹上跌了下來,剛好跌在猛虎背上。他隻得緊緊貼住虎背,兩手緊緊扣住老虎的脖子,而老虎也受了驚嚇,立即拔腿狂奔。
另外一個路人不知事情的緣由,看到這一場景,十分羨慕,讚歎不已:“這個人騎著老虎多威風啊!簡直就像神仙一般快活。”
騎在虎背上的年輕人真是苦不堪言:“你看我威風快活,卻不知我是騎虎難下,生死未卜呢!”
感悟心語
當我們看到一些人似乎威風八麵,不可一世,心中在那裏羨慕不已時,豈不知他正愁苦不堪,不知所措。當我們看出他內心真正的需要時,我們將不再欣羨而是急於改變自己的狀態。
帝國亡於細節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興風作浪。倭寇來自當時群雄割據、戰亂不斷的日本,主要是一些戰場上下來的散兵遊勇,根本談不上什麼組織。然而,正是這些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兵遊勇,在危害最為猖獗的時候,在中國沿海地區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曾以30人勝中國千餘人的武裝力量。倭寇是如何打敗明朝正規軍的呢?武器的特別,是他們獲勝的重要原因。
當時倭寇使用的武器是一種形狀很像反映抗日戰爭的電影裏日本鬼子所使用的指揮刀的雙手刀,其接戰範圍大於中國式的單手刀,因此,在短兵相接的時候,使用單手刀的人總是還沒來得及發揮出功力,幾個回合下來就先丟了腦袋。
直到戚繼光的私人武裝出現,倭寇才被平息。戚繼光讓自己招募的隊伍使用一種長達數米的長矛,使倭寇的雙手刀無法夠著戰士的脖子,從而鏟平倭寇。不起眼的細節,在這裏決定了戰爭的勝敗。
明王朝是15世紀至17世紀初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雖然明王朝的大半軍事力量被消耗在了同李自成的內戰上,但是,真正滅亡了明王朝的是滿洲人。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兵,比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崛起早四十多年。
起兵之初,努爾哈赤隻有13副盔甲,而且明朝也早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經過遼東時就開始籌劃消滅努爾哈赤,但對滿洲人的作戰卻從來都沒有取得過戰略上的勝利。可以說,無論從哪個方麵衡量,明朝都占絕對優勢。據估算,那時明朝的總人口數量可能接近1億,而清朝直到1644年入關時,八旗的總人口數也隻有二十多萬。
導致明軍的軍事行動無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更是細小得令人詫異:衣服袖子太短!
在東北天寒地凍的天氣中作戰,人的手指非常容易凍僵。滿洲人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非常習慣在這樣的環境裏活動。而且滿洲人還發明了一種能夠保護住手指的長袖鎧甲,使士兵在寒冬中依然能夠自如使用兵器。而明軍的衣甲卻是短袖的,仗還沒開始打,手指已經凍得不能動彈。連武器都握不住,明軍當然是無法打勝仗了。
感悟心語
千萬不要小看了一些細節,有時候,一些小細節上的疏漏,甚至能使一個帝國滅亡。在現代的社會中,有可能一個不起眼的細節會使你的夢想成功實現。
一躍而下
當人們在冷天遊泳時,大約有三種適應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邊,將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適應之後,再進入池子遊;有些人則可能先站在淺水處,再試著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漸蹲身進入水中;更有一種人,做完熱身運動,便由池邊一躍而下。據說最安全的方法,是置身池外,先行試探;其次則是置身池內,漸次深入;至於第三種方法,則可能造成抽筋甚至引發心髒病。
但是相反的,最感覺冷水刺激的也是第一種,因為置身較暖的池邊,每撩一次水,就造成一次沁骨的寒冷,倒是一躍人池的人,由於馬上要應付眼前遊水的問題,反倒能忘記了周身的寒冷。在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呢?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不妨做“一躍而下”的人。雖然可能有些危險,但是你會發現,當別人還猶豫在池邊,或半身站在池裏喊冷時,那敢於一躍人池的人,早已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把這周遭的冷,忘得一千二淨了。
感悟心語
與遊泳一樣,當人們要進入陌生而困苦的環境時;有些人先小心地探測,以做萬全的準備;但許多人就因為知道困難重重,而再三延遲行程,甚至取消原來的計劃;又有些人,先一腳踏入那個環境,但仍留許多後路,看著情況不妙,就抽身而返;當然更有些人,心存破釜沉舟之想,打定主意,便全身投人,由於急著應付眼前重重的險阻,反倒能忘記許多痛苦。
真正的機會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從念中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地想當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使是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