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與門徒雨後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許多泥點兒。
一位穿了雨鞋的門徒問他:“出來時為什麼不換雙鞋呢?”哲人望望連著村子與外界的泥濘的路,意味深長地說:“換鞋不如換路呀。”門徒頓覺心頭一震。後來,在哲人的帶領下,大家一塊兒硬化了路麵,從而一勞永逸,不必再受“換鞋”之苦。
感悟心語
與“換路”相比,“換鞋”要容易得多。於是,人們遇到困難時,總會避難趨易,抱著改變世界不如改變自己的想法,被動地適應外界的要求。殊不知這樣做常常磨去個性、扭曲本性,反而留下更多的憂患和煩惱。
品嚐黑暗
法國巴黎市郊區,有一家名叫“黑暗滋味”的餐館。這家餐館與其他普通的餐館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令人稱奇的是這家餐館在營業時,裏麵沒有用來照明的燈;而且該店雇用的侍者,也大都是經過“特殊”培訓的盲人。
在這家“黑暗滋味”餐館裏,曾經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情。有一對感情瀕臨破裂的夫婦,在離婚之前,決定在一起吃最後一頓飯。他們為了避免尷尬,便選擇了這家“黑暗滋味”餐館。在用餐的時候,妻子不慎被打碎的酒瓶劃破了手指。丈夫一邊安慰著她,一邊疼惜地掏出手帕來,摸黑為即將與他分手的妻子包紮傷指。當他倆一起走出餐館的時候,妻子才發現丈夫的一個手指也在朝外滲著血,原來剛才他急於給她包紮傷指,自己的手指也觸在了那些碎玻璃碴上。不知為什麼,她緊緊地抱住了丈夫……
有記者慕名來采訪這家餐館的老板,問他:“為什麼要開辦這麼一家獨特的餐館呢?”老板意味深長地說:“隻有品嚐黑暗,才能真正感受陽光的珍貴。”
感悟心語
隻有品嚐到黑暗的滋味,才知道陽光是多麼的珍貴,隻有經曆了辛勤的勞動才知道果實的甜美。
善借的奧秘
上初中時,數學老師給我們出了這樣一道趣味數學題:很久以前,有三個探險家結伴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大山裏尋寶。經過數天的探訪,終於尋得19件寶物。按照出力的多少和貢獻的大小,3個探險家約定分別按占總件數的1/2、1/4、1/5的比例來分配這19件寶物。你們能替他們分配好嗎?
我們頓時來了興致,但無論我們怎麼演算,就是不能按規定的比例算好分配量。等大家議論夠了,老師有條不紊地接著講剛才的故事:3個探險家正在愁眉不展之際,正巧有一位白發飄逸的長者路經此地,他了解到分寶物的難處,於是說道:“這有何難?我借一件寶物給你們,待你們分好寶物後,再把我借給你們的寶物還我就是了。”以20件寶物作總數,按約定的比例來分配就變得很容易了,不一會兒,便按10件、5件、4件的份額分配完畢,還剩一件交還長者。
感悟心語
這雖是一道數學題,卻隱藏著社會和人生的奧妙。社會乃至人生中的很多難題,隻靠自身的元素或力量有時是難以解決的。這時,若能打開我們的視野,借助一個外來的東西,難解的問題也許會變得出奇的簡單。
學會沉澱自己
麥克失業後,心情糟透了。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找到了鎮上的牧師。
牧師聽完了麥克的訴說,把他帶進一個古舊的小屋,屋子裏惟一的一張桌上放著一杯水。牧師微笑著說:“你看這隻杯子,它已經放在這兒很久了,幾乎每天都有灰塵落在裏麵,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麥克認真思索,像是要看穿這杯子。他忽然說:“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杯子底了。”
感悟心語
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蕩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汙染,反而更加純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