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回靈魂
老師的問題
一次課堂上老師提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
有一隻蝸牛,住在一棵梧桐樹下麵。一天清晨,太陽剛剛升起,蝸牛便開始從樹根向樹梢上爬。它爬得忽快忽慢,有時還停下來四處望一望,躲避可能發生的危險。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這隻蝸牛終於爬到了梧樹的樹梢。它在樹梢上睡了一覺。
第二天清晨,也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蝸牛開始從樹梢向下爬。它沿著昨天爬行所留下來的印跡,忽快忽慢地朝樹爬去。有時它也停下來望一望,或者吸食一點樹汁。總起來看,朝下爬要比朝上爬輕鬆多了,所花費的時間也少一些。這樣,當太陽還沒落山的時候,蝸牛就已經到了梧桐樹的根部,也就是昨天清晨它出發的地點。
現在請問:在蝸牛上下爬行的途中,會不會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點:蝸牛第一天上樹時經過這一點的時刻(幾時幾分幾秒).和蝸牛第二天下樹時經過這一點的時刻完全相同?這時全班同學都沒有了答案,小明卻舉起了手,他答道:“把上樹的蝸牛和下樹的蝸牛設想為兩隻蝸牛,它們從樹根和樹梢同時出發。沿著同一條路線相對爬行。兩隻蝸牛肯定要在中途相遇,顯然,相遇的那一點就是問題的答案。”小明的正確答案令全班同學驚詫不已。
感悟心語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解答某個問題.首要的是確定正確的思路。思路正確,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否則就會如墜霧中,勞神費力而一籌莫展。
和藹可親的狼
一個牧羊人,放牧看一群羊,由於他的勤勞,這群羊長得很肥。白天,羊兒在吃草,他就坐在大樹下守著。
有一天,牧羊人像往常一樣照看著羊群吃草,突然發現遠處蹲著一隻狼,兩隻眼睛緊盯著羊群。牧羊人心裏想:“這狼一定是想尋找機會來吃我的羊。”他嚇得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注視著,卻不見狼有什麼行動。直到傍晚牧羊人要把羊群趕回家時,那隻狼才站起來離開草坪,消失在叢林中。
第二天,牧羊人發現那隻狼又來了,而且蹲得離羊群更近些。牧羊人越加不放心,一直提防著它,但不見它表現出任何企圖,隻是一動不動地蹲在那兒。
這以後二三天,狼都接連著來,而且蹲得越來越近,直到第十天,牧羊人暗自思忖:“這隻狼大概不吃我的羊。假若它是一隻吃羊的狼,一開始它就該來吃了。現在已經是第十天了,它仍是這樣靜悄悄地恭候在旁邊,難道它也想養羊嗎?為什麼老是蹲在這裏?”
牧羊人心裏懷疑,就問狼道:“你為什麼總是蹲在這裏看羊?你守在這裏已經10天了,是10天,對嗎?”
“對。”狼溫柔而有禮貌地回答,“我喜歡看羊。”
牧羊人聽到狼溫和的聲調,看見它那副彬彬有禮的樣子。心裏在琢磨:“這隻狼不同於一般的狼,比較和藹可親,一定是隻好狼。”接著問:“是什麼原因使你這麼喜歡看羊呢?”
狼回答說:“因為我的孩子小時候也像小羊羔似的,身上長著一縷縷可愛的絨毛。”
“如果是這樣,你為什麼不守候在你的可愛的孩子身邊?”
“我的孩子死光了。”
“你的孩子死光了?”
“是的。”
“怎麼死的?”
“森林失火燒死的。”
“唉,真讓人同情。你大概太想念你的孩子了,所以每天守在這裏。”
“對啊。我簡直無法形容我思念孩子的心情,每天都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所以把羊當作我的孩子看待。”
“天啊,這太可憐了!”牧羊人發自內心地說,“如果看羊能使你消愁解悶的話,你可以每天都來,坐近點也行,我不會計較的。”
“謝謝你。”狼說,“我一定每天都來看羊。”
從此以後,這隻溫馴的狼每天都來坐在羊的旁邊,有時還兩眼淚汪汪的,像在哭泣,這更使牧羊人對它同情憐憫。
最後,狼終於取得了牧羊人的信任。有幾天,牧羊人覺得困倦,想睡個午覺,就請狼幫忙看守一下羊群,狼總是照看得很好。羊沒發生什麼危險,這使牧羊人對狼就像對自己一樣放心。
有一天,牧羊人要進城買東西,對狼說:
“我有點事情,要進城買東西,你幫我照料一下羊群好嗎?”
“好啊。”狼說。“我一定保證你的羊群安全。”
可是牧羊人才離開沒多久,這隻“溫順”、“善良”、“使人放心”的狼就撲向羊群,把羊咬死,美美地飽餐了一頓,然後溜走了。牧羊人回來,發現死了許多羊,而狼已經逃之夭夭,才知道上當了。狼凶殘的本性永遠不能消除。
感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