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珍珠”板栗(1 / 3)

“東方珍珠”板栗

板栗是我國特產,它是一種優良的幹果樹種。我國板栗具有四大特點:曆史悠久,分布範圍廣,產量多,質量好。這些方麵均屬世界領先地位。

板栗,通稱栗子,屬殼鬥科,落葉大喬木,樹高達20米,胸徑1米以上。栽培後,一般5~7年即開花結果,15年進入盛果期,經濟壽命為50~80年,少數200多年的老齡樹仍結果累累。山東省沂水縣有一顆樹齡300年的大板栗,年產板栗200多千克。板栗同棗、核桃、柿子等一樣,都是一年種多年收的“鐵杆莊稼”。

板栗在我國分布很廣,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省為集中栽培區。全國有板栗林麵積25萬多公頃,年產板栗約1000多萬千克。主產區為河北、北京、山東。

板栗果實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07%,脂肪74%,糖10%~20%,澱粉60%,以及少量維生素和脂肪酶等。可生食、熟食、妙食,做菜食,還可製作各種精美糕點,自古以來被視為上等食品。

北方栗子特別是河北遷西的栗子,肉質細膩甜香,馳名中外,為傳統的出口果品,在國際市場上稱為“中國甘栗”,在日本享有“東方珍珠”的聲譽。

板栗木是很好的經濟用材,材質堅硬、抗濕、耐腐,是做枕木、橋梁、車船、建築、家具和雕刻的優良用材。樹皮、殼鬥、嫩枝、木材髓部均含有鞣質和單寧,可提取拷膠。樹皮、栗花、果殼、樹根均可入藥,能治療喉疾、火黴、瘰鬁、赤白痢疾等疾病。栗花又是蜜源植物。板栗樹也是很好的綠化樹種,多種植板栗,既有利於國土綠化,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利國利民,一舉多利。萬能杉木

杉木,屬杉科,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30~40米,胸徑3米多,樹冠尖塔形,樹幹通直圓滿。杉木在我國分布很廣,栽培區域達16個省區。

杉木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特有的主要用材樹種,也是最古老的孑遺樹之一。遠在周代就有記載,《爾雅·釋木》篇中稱杉木為“炎占”。我國栽培杉木,至少也有1600年的曆史。晉代鹹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任長沙太尉時,曾種杉於嶽麓山,人稱“杉庵”。直到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杉庵在戰火中被毀。照此推算,陶侃種植的杉樹存活了1500年。

杉木是速生豐產樹種和長壽巨大樹種,中心產區8年即可成材。20年生的杉樹,每年胸徑增加1厘米、增高1米。貴州省習水縣西南8千米的東皇鎮太平村下壩有株罕見的巨杉,樹高4466米,胸徑25米,胸圍785米,樹冠幅寬達2266米,主幹材積達48立方米。經國內專家多次觀察認定,習水太平巨杉是我國現存杉樹中最為高大的一棵,被認定為全國“巨杉之冠”,取名為“中國杉王”。

杉木的用途很廣,被譽為“萬能之木”。杉木多用作各種建築、造船和車輛材料。我國曆代帝王建造宮殿、陵寢等,都要用杉木作為棟梁之材。北京城內不少金碧輝煌的古建築,都是采用杉木建造的。

杉木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翹不裂,內含“杉腦”,氣味芳香,防腐、抗蟲、耐水浸,早在漢代就被作為棺槨的上等用材。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棺槨板,用的就是杉木,曆經2000多年而不腐,並且有效地保護了屍體。“虛心守節”的翠竹

我國乃物華天寶之國,在長城以南的大半壁疆土上,到處都有翠竹分布。竹類資源之豐富和使用竹子的曆史之悠久,均居世界首位。

全世界有竹類50屬,我國就占有30屬300多個品種。各類竹林麵積近330多萬公頃,其中產量多、經濟價值大的毛竹有230多萬公頃,占全部竹類總麵積的70%左右。毛竹是竹類中的“巨人”,一般高10~15米,胸徑10~16厘米,最高的可達20米以上,胸徑超過20厘米。

竹子是多屬性植物,它具有以下特性。

適應性強山地、平川、溝穀、河畔、庭院、公園都能夠“安家落戶”。

守節不變竹子出筍時多少節,長成大竹還是多少節。

生長快竹筍一經出土,拔地而起。在一般情況下,兩三個月可長成大竹,三四年即可成材。

繁殖力強竹子栽培後,子而孫,孫而子,幾年即形成大片竹林。

用途廣我國人民使用竹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從古至今,在生產和生活領域裏,竹子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述嶺南人:“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音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子形態優美,婀娜多姿,經霜雪而不凋,曆四時而常青翠,是森林中的閨秀,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古老的珍稀樹種珙桐

珙桐別名水梨子,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多米,是距今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古熱帶植物的孑遺樹種,為我國所特有。珙桐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的深山區,它同水杉、銀杏、銀杉等古老樹種一樣,被譽為植物“活化石”,列為我國一類保護樹種。

珙桐多生長在海拔1600~2000米左右的森林中,有散生的,也有成片分布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內,就有一片600~700公頃的珙桐原始林。珙桐樹形端正,樹幹通直,茂密的枝杈向上斜生,好似一個巨大的“鴿籠”。每年四五月間開白花,花由一簇簇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近似於球形的頭狀花序,花色紫紅,像鴿子頭;花序生長在嫩枝的頂端,花沒有花萼和花瓣。花序有總花梗,其上長有2~3枚大型乳白色的苞片,看上去整個花序被乳白色的苞片所遮蔽,像伸展著的鴿翅。當山風吹來時,“鴿籠”搖蕩,“群鴿”在“鴿籠”裏隨風搖擺,酷似翩翩欲飛的白鴿,故有“鴿子樹”之稱。

在湖北省秭歸(今興山縣)王昭君故裏,至今還流傳著鴿子傳書的動人故事。相傳王昭君和親出塞後,帶去了一群白鴿,她常懷思鄉之情,每逢年節都要朝南三拜,並派白鴿傳遞家書。有一年春天,一群白鴿銜著家書,搏風雨、穿雲霧,飛過九十九道河,翻越九十九座山,飛回昭君故裏萬朝山下。因山高路遠,群鴿極度疲乏,棲息於珙桐樹上,一瞬間,變成一朵朵大而美的鴿子花。從此,每年春末夏初,“鴿子樹”開花,代昭君向故裏的父老鄉親們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