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驢吃人
1983年,在肯尼亞基圖依地區,一位婦女被毛驢活活地吃掉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位名叫姆比拉·恩澤基依的婦女趕著毛驢去河邊汲水。到了河邊,她取下水罐正要打水。突然,毛驢掉過頭來就咬她。她毫無防備,一隻腳被毛驢一口咬下吞著吃了。接著,毛驢又張開大嘴向她走來。姆比拉慌忙揚起手抵擋,不料這隻手又被毛驢一口咬下來嚼著吃了。可憐的姆比拉此時已是疼痛欲絕,驚恐萬狀,她用盡全身氣力絕望地呼救。等救援的人來到,她已四肢殘缺,氣息奄奄了,最終死於“驢口”。
據說,這頭驢在吃人的前一天,還吃了主人的一隻羊。這就令人迷惑不解了:驢不是“食草”動物嗎,怎麼居然會“食肉”,以至“食人”呢?駱駝耐渴
被稱作“沙漠之舟”的駱駝,有驚人的耐渴能力。這種特殊的能力是人的10倍,是驢的3倍。在不喝水的情況下,駱駝可以在沙漠裏走45天。
駱駝為什麼這樣耐渴?令人感興趣,又令人費解。有的認為,它有貯水的水囊,可解剖時又找不到;有的認為,它體內可以自己“造水”,那麼,是用什麼“造”的呢?
有人提出,駱駝耐渴與其脂肪分布有關。它的脂肪大部分集中在背部和駝峰上,形成“隔熱層”,能減少體內水分蒸發,又能散熱,體溫不致升高。
最新的看法是,駱駝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使脫水後血液仍然正常而又不變得黏稠,這樣,它們仍然能正常生存和行走。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便可能為仿生學提出新的課題:培植這種蛋白質注入人體,人不就更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了嗎?格雷疑團
鯨魚之類的動物在水裏遊泳的速度之快,對科學家來說仍是個疑問。
五十多年前,動物學家格雷斷定,海豚即便用盡全身力氣,也絕對達不到高速度。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格雷疑團”。人們還發現,鯨魚之類的動物的高速度是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達到的。由於長期在水下遊動,這種動物早已不呼吸空氣,因而肌肉的能量已經接近枯竭。
科學家在試圖解釋“格雷疑團”時注意到,這些大型動物的體內有幾個氣腔,每個氣腔的容量達15立方米。各氣腔間有管道相通,並連到肺部和頭部器官,這種氣腔的功能至今還弄不清楚。
蘇聯瓦爾沙夫斯基教授認為,這個令人不解的器官是一種特殊的為浮遊動物補充能量的“能源裝置”,它儲存著6噸類脂質,擁有很強的吸收氣體(特別是氮氣)的能力。比如,抹香鯨上升到水麵時,使勁地呼吸空氣,給類脂質中貯存溶解氮。在貯存了足夠的氮之後,便斜著遊入海洋深處。到達一定的深度,它又改變路線,開始向上遊動。為了克服水的壓力,減少上升阻力,這種“海上巨人”就打開“能源裝置”。類脂質便開始生熱,分解出氮氣填棄氣腔,使軀幹變成最大程度,使它與水的比重變得更小,結果,水把抹香鯨“擠了出來”,使它在海洋深處高速遊動。
這能夠完全解開“格雷疑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