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女人,終要自己麵對一些事(1)(1 / 3)

有些美,隻需要美給自己

芳華絕代與年齡無關,稀世美貌也與臉形無關,女人因為她自身的可愛而值得去愛,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了。

漫步在南歐街頭,往往聽到擦肩而過的男子笑著說:“Ciao, bella!”

通常,我不會搭話,隻是微微一笑,仿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其實,在意大利語中,“Ciao, bella”隻是一句很普通的打招呼的用語,就像我們日常所說的“你好,美女”一樣。

但是,在這樣普通的招呼用語的背後,我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文化,一種更加包容、更加寬容的文化。

回國以後,當我被那幾個持有本土化審美觀的朋友排除於美女隊伍之外的時候,我開始懷念這樣的文化。

當美女明星們的錐子臉主宰了人們的審美觀時,當越來越多的明星忍痛削去下頜骨隻為了求得一張錐子臉時,你不得不承認:我們這個社會的流行審美觀已經單一化——唯錐子臉為美。

因此,越來越多的姑娘為了自己的圓臉、包子臉苦惱不堪。

當瘦臉洗麵奶、瘦臉霜、瘦臉針、削下頜骨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流行時,不知是否有人記得,“圓臉的女人旺夫”的說法也曾主導過民間文化。

當許多姑娘因為一張肉肉的大圓臉而無奈地發揮著阿Q精神自我安慰說要夢回唐朝時,我想起日本人原百代的《武則天》中依據史料推測武則天的容貌是“方額廣頤”——嗬,這是典型的方方正正的臉形啊。

然而,不管是夢回唐朝,還是麵向未來,中國的審美文化給我的感覺始終是過於單調且具有唯一性,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包容式開放式的審美觀,而是由某一個所謂的具有話語權的決定者的審美觀發射開來,輻射至四麵八方的主流式的審美觀。

你看,無論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還是“溫泉水滑洗凝脂……不重生男重生女”,又或者“蓮中花更好,雲裏月長新”的“步步生蓮花”,都是一種利益導向的,追隨主流觀點而委屈自己意願的審美觀的寫照。

是的,我承認,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個人無法獨立生存下去。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為了融入社會,尤其是主流社會而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願、自己的需求,而選擇隨波逐流地追隨著這個社會的主流觀點,以便自己能夠獲得這個社會的接納與承認。

隻是,如果我們天生就注定了不是灰姑娘仙度瑞拉,為了贏得王子的牽手同行,難道我們非得逼迫著自己“削足適履”嗎?

我不反對追求美,也不反對為了美而付出種種努力,甚至我自己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美。

我認為,如果為了他人眼中的美,需要付出昂貴甚至無法承受的代價時,這樣的追求並不值得。

我可以拚命維持體重,但是我真的狠不下心來削尖自己的圓臉。

夏侯惇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棄之。

無可奈何之後,不如轉換心態,以更為寬容的眼光去學會接納自己。

大家可能會有一種感覺,西方人讚揚的中國美女,中國人並不完全苟同。事實是,西方人的審美觀是一種開放式、包容式、讚揚式、肯定式的審美觀,隻要你的身上的確存在著讓他們覺得美的地方,他們就會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你是單眼皮、小眼睛,這是美,是一種中國式東方式的傳統的美;你身材微胖,小腹部有贅肉,但是隻要你身材勻稱,這也是美,是環肥的美、是瑪麗蓮·夢露式的性感的美;你是紙片人,無胸無屁股,這也是美,是小男孩式的中性美;你相貌平平、身材平平、毫無特色,但是你會穿衣服,這也是美,是有藝術修養的美……

徜徉在歐洲的大街小巷,迅速提升的回頭率、毫不掩飾的欣賞之意以及直白的言語讚美,會讓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孩自信心高度膨脹,真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有著傾國傾城的絕世容顏的高貴優雅的公主。

真的是一點兒也沒有誇張。

中國的文化更趨於保守,如果大街上有哪位男士即便是很善意地衝著一個陌生的姑娘讚美一聲“美極了”,十有八九會被人當成別有所圖的登徒子,不遭白眼、不被罵作神經病就算他走運。

而在歐洲,隻要你身上確有閃光點,哪怕是西裝革履的男士也會願意放下矜持真心地讚你一句“bellissima”(意大利語“美”的最高級形容詞)。

之所以說及這些中西方審美觀點的差異,是因為在看到《傲骨賢妻》(The Good Wife)中艾麗西婭和威爾之間的感情發展時,著實震驚了一下。

好吧,我承認我做了一次梁鳳儀筆下的八婆,心懷偏見與嫉妒,見不得中年婦人在分居、離婚之後又能夠尋得第二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