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現代收藏品的選擇
現代收藏品的價值
現代收藏品增值空間大
所謂現代收藏品,就是涉及現代自然、藝術、人文、科普等方麵的有曆史意義、有升值空間的物品。說簡潔一點就是現代所有物品的收藏,當然應該是有價值的。
隻有一些有藝術價值,有美感,有曆史文化底蘊的物品才有可能成為現代藏品。雖然現代收藏收藏的是現代物品,但是,其價值絲毫不亞於古玩,因為有相當多的現代藏品還走出了天價行情。
關於收藏品,投資者最關心兩個要素,即風險和收益。而藝術收藏品和股票市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投資回報統計表明:收藏品長期投資回報要好於股票市場,其風險則遠遠小於股票市場。
從風險角度看,股票市場的周期性非常強,無論獲利還是虧損,及時賣出都至關重要,否則結局往往是利潤減少或虧損加大。但優秀收藏品本身的特性,使它不同於股票的漲上去、又掉下來,好的收藏品一定是持有時間越久價值越高,長線看幾乎沒有任何投資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套人民幣持有第一個十年上漲100倍,持有第二個十年繼續上漲100倍,持有第三個十年即便上漲勢頭減弱但價格卻繼續昂首上揚的道理。
而從收益角度看,一支好股票上漲10倍是一大關,但好的收藏品上漲10倍隻能算“毛毛雨”,甚至上漲100倍、1000倍、1萬倍的名畫、錢幣、郵票也比比皆是。
現代收藏品文化價值高
很多收藏愛好者認為,年代越久的收藏品就越值錢。這其實是個誤解。藏品的收藏價值主要體現在曆史文化價值、稀罕程度和工藝水平上。一些高古陶器,盡管有數千年的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製作粗劣,其價值遠遠低於後世的一些精稀藏品。漢代、唐代一些存世量很大的銅錢,今天在市麵上不過幾毛錢一枚。而一些現代工藝的翡翠器物,卻能賣到數十萬元。
收藏界有這樣一個說法,當時就很值錢的東西,現在仍會很值錢;當時不值錢的東西,現在還是不值錢。
明清時期,皇帝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製瓷人才到景德鎮,專為皇家燒製瓷器。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不計成本,極為精良,在當時就身價不菲。
在近年的一些拍賣會上,明清官窯瓷器的精品動輒拍出數千萬元的驚人價位。而一些民用陶器、瓷器,因做工較為粗糙、沒有什麼工藝價值,當時也隻賣幾文錢一個,直至數百年後的今天,其收藏價值仍然不高,隻有三五十元一件。
收藏品的價格彈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件收藏品,其價格也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有的藏品可能收藏價值並不高,但有人出於特殊愛好,有人為寄托某種特別的感情,有人為了配齊係列藏品中的缺品,卻視其為珍寶,不惜以大價錢購得。
由於各地的收藏氛圍、購買能力不盡相同,一件藏品在不同場合的“身價”可能會有很大懸殊。“地區差”因此便成為精明商人的生財之道。例如:某國畫大師的一件作品,多年前在一般小城市的拍賣會上成交價僅1萬元,在大城市則拍出了6萬元,再拿到北京,成交價變成了幾十萬元。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既被人稱為花錢的“無底洞”,有多少錢都能投進去;但同時也有人說,錢少照樣能搞收藏。其中訣竅就在於要學會以藏養藏,即以有限的資金投資於有升值潛力的藏品,在適當的時候兌現收益,再進行下一次投資。
現代收藏品的種類
現代收藏品的種類很多,有人將其分為自然曆史、藝術曆史、人文曆史和科普曆史四大類。
其中的熱門小類有:字畫、郵票、奇石、石器、石雕、玉雕、玉石玉器、磚雕、“文革”藏品、票證、錢幣、紙品、連環畫、發行量少的書籍、現代瓷品、陶品、根雕樹雕、文房用品、民間獨具特色的藝術品。也是品種繁多,不可勝數。
總之,現代收藏也是個品種浩繁的收藏類別,和古玩收藏一樣,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下麵介紹現代收藏最熱的幾個品種。
人民幣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由中國人民銀行設計、印製和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曆時6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金屬幣、普通金屬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係列的貨幣體係。
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市場,現階段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人民幣停止使用長達50年之久,市價已超過300萬。如今國內收集第一套人民幣全套的不超過10人。隨一版人民幣強勢增值,人們開始把焦點聚焦在二版人民幣上。2002年以來,各路藏家陸續爭相在市場尋寶,二版人民幣稀少的存世量使其觀賞、紀念、珍藏、投資價值與日俱增,收藏迅速升溫,至此已升值了2000多倍。
紀念鈔
紀念鈔是為了紀念重大事件而特別發行的鈔票。由於其具有紀念意義且發行量小,所以有著很大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通常可分類為兩種:一是單純的紀念鈔,完全獨立設計;二是流通鈔改作,加印上一些特殊的標記來加以區分。
紀念鈔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為紀念重大事件而特別發行的一種法定貨幣。新中國紀念鈔至今隻發行了3枚。因此,升值空間非常大。
紀念幣
紀念幣是一個國家為紀念國際或本國的政治、曆史、文化等方麵的重大事件、傑出人物、名勝古跡、珍稀動植物、體育賽事等而發行的法定貨幣,它包括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質量一般為精製,限量發行。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普通紀念幣自1984年10月1日的建國35周年紀念幣至今已發行70餘套97枚;貴金屬紀念幣自197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第一套貴金屬紀念幣至今,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已經走過了26年輝煌的發展曆程,累計發售10餘個係列、1500多個品種的金銀紀念幣,題材有重大政治曆史事件、傑出曆史人物、大熊貓及珍稀動物、十二生肖、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古代科技發明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名畫名家、宗教藝術、體育運動等,內容體現了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曆史和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紀念章
紀念章是為紀念傑出人物、重大戰役、重大事件等頒發的證章。紀念幣與紀念章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有沒有麵值,有麵值的是紀念幣,無麵值的是紀念章,這是一個最明顯、最重要的區別。
其次,紀念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也隻有中國人民銀行有權發行法定紀念幣;紀念章小到個體公司,大到國家級的造幣廠、錢幣公司都可以發行和鑄造。
從這些區別上來看,我們也不難分出,紀念幣因為是央行發行的,是國家的法定貨幣;具備投資和集藏的價值。而紀念章因為發行機構的權威性不一,隻有權威機構發行的獨特紀念章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
金銀紀念章和紀念幣的投資主要取決於發行單位的權威性、市場表現與群眾認可程度、發行量、材質質地、題材或者紀念意義等,隻有具備了上述全部條件的金銀紀念章方可投資,否則投資價值要大打折扣,而收藏價值相對而言則不要求那麼嚴格,隻要具有紀念意義就行。
門票
門票也稱門券,它是遊覽名勝古跡、參觀展覽、參加會議、觀看電影戲劇、參加節慶等活動的一種有價準入憑證。門票材質有紙質、金屬、塑料卡片、絲質、IC卡等,早期的還有竹質、木牌等形式。
1970年代,安徽黃山天都峰上使用的門券,是用麥稈蘆葉粘製而成的工藝美術畫,十分精巧。近年來,各種磁卡旅遊門票開始出現。有些旅遊門票還與郵資明信片、地鐵磁卡、公交磁卡掛鉤通用,既有門票的作用,也有郵寄、乘車等多重屬性,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現代社會,可以說人人知道門票,人人與門票打交道。門票使用如此廣泛普遍,但門票收藏的曆史在我國並不久遠,在20世紀80年代才真正成為民間收藏品的重要門類。應該說它比起錢幣、郵票、書畫、古玩等收藏品,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
在我國,門票收藏開始比較早的地方如陝西、河南、北京、上海等地,都成立了專門的門票收藏協會,時不時開展門票展覽,同時在門票收藏者之間進行交流、交換、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