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工程包括大江電站、一號船閘、大江衝沙閘和混凝土擋水壩等。電站設計裝機14台,機組容量12.5萬千瓦。1988年葛洲壩工程全部完成,水電站設計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141億千瓦時。是中國大陸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截至1998年)。

光伏發電技術

將太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稱為光伏發電技術。在國際上,光伏發電技術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曆史。目前這一能源高端產品已經成熟。我國於1958年開始研究太陽電池,1971年首次成功地應用於我國發射的“東方紅”二號衛星上。1973年開始將太陽電池用於地麵。2002年,國家有關部門啟動“送電到鄉工程”,在西部七省區的近800個無電鄉所在地安裝光伏電站,該項目拉動了我國光伏工業快速發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太陽電池的累計裝機已經達到6.5萬千瓦。

光能利用率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單位土地麵積上,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中所含的能量,與這塊土地所接受的太陽能的比。理論計算值:一般可達6.0%~8.0%,而實際生產中僅為0.5%~1.0%,最大可達2%。

光能利用率=有機物所含能量/土地所接受的太陽能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利用葉綠素,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植物之所以被稱為食物鏈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利用無機物生產有機物並且貯存能量。通過食用,食物鏈的消費者可以吸收到植物所貯存的能量,效率為30%左右。對於生物界的生物來說,這個過程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關鍵。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環,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光電轉換

光電轉換過程的原理是光子將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其運動從而形成電流。這一過程有兩種解決途徑,最常見的一種是使用以矽為主要材料的固體裝置,另一種則是使用光敏染料分子來捕獲光子的能量。染料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後將使半導體中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空穴分離。

光電池

光電池也叫太陽能電池,可以直接把太陽輻射的光能轉變成電能。1839年,安托石·貝克雷爾製造出了最早的光電池。貝克雷爾電池是一個圓柱體,內裝硝酸鉛溶液,溶液中浸入一個鉛陽極和一個氧化銅陰極。這種電池一經陽光照射,就會供給電流。1875年,德國技師維爾納·西門子試製成第一個硒光電池,並提議用於光量測定。西門子的光電池是根據1873年英國人史密斯發現的“內光電效應”提出的。L.H.亞當斯於1876年指出,硒在光的作用下,不僅出現電阻變化,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出現電動勢,從而發現了“阻擋層效應”。阻擋層效應則成了光電池的基本原理。光電池被廣泛地用於自動控製技術、信息電子學和測量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起,這些元件的性能因半導體技術的發展而得到顯著改善。

光發電的分類

光發電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生伏打電池,俗稱太陽電池。一般由具有擴散結類型的半導體製成,是一種物理電池,隻起能量轉換作用,不發生化學變化,這種電池,目前已在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中用作主電源。

另一種是光生伽伐尼電池(光化學電池)它由兩個浸於電解液的電極組成,當光照射一電極時,器件便產生電動勢,這種電池目前還在探討中。

鍋爐停用保護

對停止運行期間的鍋爐進行防腐蝕保護。常用的方法有十八胺停爐保護、衝氮保護、熱風烘幹等方法。十八胺停爐保護是將十八胺乳液加入鍋爐,形成一種保護膜,起到防腐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