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美國最年輕的總統
他是一個一生都在與死神賽跑的人。
不滿3歲時,他就患了令人聞之色變的猩紅熱,醫生斷言他將活不過10天。
18歲那年,他又得上一種無法確診的怪病,以致天主教的神父為他舉行了隻有病重教徒才有的臨終塗油禮。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20多歲的他參加了海軍。然而1943年8月,他服役的PT魚雷艇被敵軍擊沉,他雖然依靠自己的力量與勇氣遊了幾個小時到達臨近的一個荒島,但為此脊髓受損,隨時有可能癱瘓,一生都需靠注射劑與藥片來減輕痛苦。
幾年後,他在倫敦又染上永遠不可能治愈的阿狄森氏綜合征。這種病導致他身體虛弱,全身血液循環不正常,肌體失去抵抗感染的能力,生命垂危。
另外,他還有胃腸不適、不明起因的過敏症、聽力下降等疾病。即便他後來成了國家最高元首,他也隻能經常躺在床上,洗著熱水澡,或在水溫高於32攝氏度的遊泳池裏下達指令,因為溫度太低將會誘發他的多種致命疾病。
而他出行時,身邊也始終離不開一位手提黑匣子的助手——黑匣子裏麵裝的是他疾病突然發作時用以挽救生命的藥物。
然而就是這個終生受盡病痛與苦難折磨的不幸者,他創造了那個時代幾乎無人企及的高度。長年因病臥床的他拚命閱讀了不計其數的曆史與軍事著作,是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高材生。
在行政問題助手西奧多.索倫森的幫助下,他創作了《勇敢者》一書,且憑借該書問鼎了1957年的普利策獎。同時他又是一位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連續三屆競選上了國會參議員,43歲那年,他又力挫群雄,成為該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國家元首。
他就是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蝴蝶總理”破繭成蝶
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總理的讓.克雷蒂安小的時候,說話口吃,曾因疾病導致左臉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講話時嘴巴總是向一邊歪,而且還有一隻耳朵失聰。
聽一位有名的醫學專家說,嘴裏含著小石子講話可以矯正口吃,克雷蒂安就整日在嘴裏含著一塊小石子練習講話,以致嘴巴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了。
母親看後心疼得直流眼淚,她抱著兒子說:“克雷蒂安,不要練了,媽媽會一輩子陪著你。”克雷蒂安一邊替媽媽擦著眼淚,一邊堅強地說:“媽媽,聽說每一隻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衝破束縛它的繭之後才變成的。我一定要講好話,做一隻漂亮的蝴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久的磨煉,克雷蒂安終於能夠流利地講話了。他勤奮善良,中學畢業時,他不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還獲得了極好的人緣。
1993年10月,克雷蒂安參加全國總理大選時,他的對手大力攻擊、嘲笑他的臉部缺陷,對手曾極不道德、帶有人格侮辱地說:“你們要這樣的人來當你們的總理嗎?”
然而,對手的這種惡意攻擊卻招致大部分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人們知道克雷蒂安的成長經曆後,都給予他極大的同情和尊敬。在競爭演說中,克雷蒂安誠懇地對選民說:“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最後他以極高的票數當選為加拿大總理,並在1997年成功地獲得連任,被加拿大人民親切地稱為“蝴蝶總理”。
人不是完美的生靈,有的是身體的缺陷,有的是心靈的殘疾,但隻要勇於麵對,並努力改變,都可以變成美麗的蝴蝶。
做命運的主人
1967年夏天,美國跳水運動員喬妮.埃裏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受重傷,全身癱瘓。
喬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輾轉反側。她怎麼也擺脫不了那場噩夢,為什麼跳板會滑?為什麼她會恰好在那時跳下?不論家裏人怎樣勸慰她,親戚朋友們如何安慰她,她總認為命運對她實在不公。
出院後,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注視著那藍盈盈的水波,仰望那高高的跳台。她,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潔白的跳板上了,那藍盈盈的水波再也不會濺起朵朵美麗的水花擁抱她了。
她又掩麵哭了起來,從此她被迫結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離開了那條通向跳水冠軍領獎台的路。她曾經絕望過,但現在,她拒絕了死神的召喚,開始冷靜思索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她借來許多介紹前人如何成才的書,一本一本認真地讀了起來。她雖然雙目健全,但讀書也是很艱難的,隻能靠嘴銜根小竹片去翻書,勞累、傷痛常常迫使她停下來。休息片刻後,她又堅持讀下去。
通過大量的閱讀,她終於領悟到:我是殘了,但許多身有殘疾的人卻在另外一條道路上獲得了成功。他們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創造了盲文,有的創造出美妙的音樂,我為什麼不能?
於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學時代曾喜歡畫畫。我為什麼不能在畫畫上有所成就呢?這位纖弱的姑娘變得堅強起來了,變得自信起來了。她撿起了中學時代曾經用過的畫筆,用嘴銜著,練習了起來。
這是一個多麼艱辛的過程啊。用嘴畫畫,她的家人連聽也未曾聽說過。
他們怕她不成功而傷心,紛紛勸阻她:“喬妮,別那麼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畫畫的,我們會養活你的。”可是,他們的話反而激起了她學畫的決心,“我怎麼能讓家人一輩子養活我呢?”
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頭暈目眩,汗水把雙眼蟄得疼痛,甚至有時委屈的淚水把畫紙也淋濕了。為了積累素材,她還常常乘車外出,還常常拜訪藝術大師。好些年頭過去了,她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她的一幅風景油畫在一次畫展上展出後,得到了美術界的好評。
不知為什麼,喬妮又想到要學文學。她家人及朋友們又勸她了:“喬妮,你繪畫已經很不錯了,還學什麼文學,那會更苦了你自己的。”
她是那麼倔強、自信,她沒有說話,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約稿,要她談談自己學繪畫的經過和感受,她用了很大力氣,可稿子還是沒有寫成。這件事對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寫作水平差,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習。
這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藝術的桂冠在前麵熠熠閃光,等待她去摘取。
是的,這是一個很美的夢,喬妮要圓這個夢。終於,又經過許多艱辛的歲月,這個美麗的夢終於成為現實。1976年,她的自傳《喬妮》出版了,轟動了文壇,她收到了數以萬計的熱情洋溢的信。
又兩年過去了,她的《再前進一步》一書又問世了。該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曆,告訴殘疾人,應該怎樣戰勝病痛,立誌成才。後來,這本書被搬上了銀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們的偶像,成了千千萬萬個青年自強不息、奮進不止的榜樣。
我堅信你能
1971年2月22日,在芝加哥聖易市七十號州際公路上發生了一起車禍。
《華爾街日報》的西部經理麥雅西在車禍中受到重創:他的頭部被撞凹陷近兩厘米,生還的可能性極小。幸運的是,麥雅西挺了過來,但從胸部以下都癱瘓了,大部分身體失去了知覺,雙手也幾乎不能動彈。人們斷言,他的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
盡管一度很沮喪,但一向樂觀的麥雅西很快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他決定,自己要重新站起來。接下來,他嚐試過無數方法,吃了許多藥物,換過不少治療醫生,但所有的努力全都沒有一點效果,他的信心因此一點點崩潰。
這時,一位叫瑞佛士的心理學教授來為他治療。他把麥雅西推到一間掛著黑板的空屋,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上兩個大字:“不能”。然後問麥雅西:“你想重新站起來嗎?”
麥雅西回答:“想!”
“那麼,你認為你能夠站起來嗎?”
麥雅西猶豫不決,因為他對此已沒有多少信心了,但他還是遲疑地點點頭。
“那你上前,把‘不’字擦掉,留下‘能’。”瑞佛士命令道。
麥雅西雙手略動了動,抬不起來。
“如果你認為你行,你就行!上前來,把‘不’字擦掉!”瑞佛士用強硬的語氣再次命令他。
奇跡出現了,麥雅西全身竟有了反應,他哆嗦著試著推動輪椅,來到黑板邊,顫顫悠悠地拿起粉筆擦,一點一點擦掉了黑板上的“不”字,最後留下一個醒目的“能”!
“看啊,你能!”瑞佛士激動地說,“你做到了,從此,世上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你重新站起來。”
事實果真如此,麥雅西康複的速度快得驚人。1971年10月29日,麥雅西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從當時的醫療條件來說,胸部以下都癱瘓的人是根本不可能重新站起來的,然而,麥雅西卻做到了。
生命與希望並存
1973年12月,肯尼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拉昆村。當母親看到嬰兒隻有半截身體時,哭得死去活來。做父親的比較冷靜,再三安慰妻子:“我們要麵對現實,不要絕望,生命還在,希望還在。”
肯尼一歲半的時候做了兩次手術,腰以下的神經無法恢複,連坐都成了問題。醫生卻勸肯尼的母親:凡事要盡量靠他自己的意誌和能力去做。母親接受了醫生的忠告,盡量讓肯尼料理自己的事情。數月後,肯尼竟奇跡般地坐了起來。不久,他開始嚐試用雙手走路。
肯尼開始上學了,每天都要裝上重達6公斤的假肢和一截假胴體。坐著輪椅上廁所很不方便,每次都有同學幫助他。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幾位老師的愛護,肯尼的心靈得到極大的淨化。他愛生命,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肯尼是個攝影迷,一有空,他就掛上相機,搖著輪椅到附近的公園去。他一邊給人拍照,一邊說:“你的眼睛真漂亮,等洗出來我要掛在房間裏做裝飾。”說得姑娘們喜滋滋的。他幫媽媽買東西,有時也替鄰居洗車、剪草。這對一個沒有下肢的人來說,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如今,肯尼已經是加拿大的小影星了,他成功地主演了影片《小兄弟》。他對記者說:“我在生活中沒有困難,遇到困難就和大家一樣,找出方法解決。”
小鎮上,幾乎每個人都迷戀著肯尼。有個老太太每天都站在門口,就是為了多看他一眼。
為什麼人們都迷戀隻有半截身體的少年肯尼呢?
肯尼的鄰居喬安說:“每個人都有煩惱,但是隻要看到肯尼,就會覺得自己的煩惱是何等的渺小。”
還有一位鄰居說:“我們熱愛肯尼,因為有了他,我們提高了戰勝困難的勇氣。我們要像肯尼那樣,對生活充滿自信!”
無腿的登山者
一個失去雙腿的人,要去攀登世界的最高峰,登山界的任何人都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狂想。
他是一名業餘登山員,他熱愛登山,每眺望一座山峰時,他內心都湧動出一種征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