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美國最年輕的總統(3 / 3)

原來,這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

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這位聾啞女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8歲時加入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9歲時就在《昂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

但16歲那年,瑪莉被迫離開了兒童劇院。所幸的是,她還能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瑪莉認識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不斷鍛煉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歲的瑪莉參加了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是一個次要角色。可就是這次演出,使瑪莉走上了銀幕。

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使導演大費周折。她用了半年時間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竟然都沒找到中意的。

於是她又回到了美國,觀看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她發現了瑪莉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起用瑪莉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瑪莉扮演的薩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鬥。

瑪莉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勤奮、嚴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就這樣,瑪莉.馬特琳成功了。她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影後。正如她自己所寫的:“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

靠自己改變命運

無論生活如何拒絕你,如何給你設置障礙,讓你身處困境,你都要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

接受別人的施舍是最容易解決困難的,然而,接受了施舍,你的鬥誌便會開始消減,勇氣就會磨掉,毅力就會變弱,就像現實生活中的那些失意人,人們給予他們越多的同情和支援,他們便會越多地養成依賴的習慣,依賴別人的幫助與攙扶,甚至隻有靠別人的施舍才能繼續生存。

人生終究是自己的,不管是命運還是機會,都要由自己去創造或改變。1992年的春天,有個滿腦子裝滿發財夢的小夥子,隻身來到大城市裏尋找工作,期望能在這個充滿機遇的都市裏實現自己的夢想。

他本以為很快就能找到輕鬆又高薪的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他一再地遭受挫折,非但連麵談的機會都沒有,最後連帶來的盤纏都用完了。

隻能露宿街頭的他,在某個寒冷的夜晚,一個人蜷縮在人行道上打盹,落魄而邋遢的模樣一如整天蹲守在街角討生活的乞丐。

這時,有個過路婦人同情地丟給了他一枚一元錢的硬幣,當他伸手去撿硬幣時,身邊的一個擦皮鞋的小女孩居然搶先一步撿起了這個硬幣。

落魄的小夥子氣呼呼地喊道:“這是我的!”

沒想到女孩坐回到原位,完全不理會他的怒罵。小夥子便生氣地站了起來,開始與女孩爭執。女孩反過來質問他:“你憑什麼拿這個錢?那位婦人為什麼要給你錢?難道你是乞丐嗎?”

緊接著,女孩冷笑了一聲,斜睨著他,又說:“這樣吧,如果你承認自己是乞丐,我就還你這一元錢。”

“我是乞丐?我怎麼會是乞丐?”小夥子認為女孩在故意嘲諷他,為了捍衛尊嚴,他隻有放棄。

然而,當他正要轉身離開時,女孩子卻叫住了他:“我知道你已經餓壞了,我可以借這個位置給你十分鍾,這十分鍾內你所賺的錢全部歸你,好不好?”

小夥子回頭看了看女孩,以為她又想玩什麼花招,卻看到女孩滿臉誠懇地說:“我是說真的,接受我的建議吧!這個接受和這一元錢不同。因為,一個是靠‘施舍’,一個是靠‘自己的力量’。性質完全不同,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小夥子一聽,心頭一震:“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掙錢!”

於是,接下來十分鍾的時間裏,小夥子用女孩提供的擦鞋器具,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三元錢。雖然隻有三元錢,但是用它買來的兩片麵包,吃起來的滋味卻是前所未有的。

狼吞虎咽地吃完這兩片麵包之後,小夥子吞吞吐吐地向女孩提出了一個請求:“能不能……你能不能再幫幫我,幫我買一套擦皮鞋的工具……我也想擦皮鞋。”可愛的女孩笑了笑,接著點了點頭。

第二天,擦皮鞋的女孩身邊多了一個擦皮鞋的小夥子。

幾年之後,人們再見到這對擦鞋匠時,發現他們已經是一家皮鞋公司的老板和老板娘了。

故事中的小夥子,要是沒有女孩的指點,而是接受了別人的“施舍”,他很可能從此成為乞丐中的一員。

“拿魚給他吃,不如給他釣竿”,這才是給予幫助的最好方法,也是我們隨時要提醒自己的。

你隻剩一隻眼可以眨

博迪是法國的一名記者,在1995年的時候,他突然心髒病發作,導致四肢癱瘓,而且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被病魔襲擊後的博迪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頭腦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隻有左眼還可以活動。可是,他並沒有被病魔打倒,雖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寫,他還是決心把自己在病倒前就開始構思的作品完成並出版。

出版商派了一個叫門迪寶的筆錄員來做他的助手,每天工作6小時,給他的著述做筆錄。

博迪隻會眨眼,所以就隻有通過眨動左眼與門迪寶來溝通,逐個字母逐個字母地向門迪寶背出他的腹稿,然後由門迪寶抄錄出來。門迪寶每一次都要按順序把法語的常用字母讀出來,讓博迪來選擇,如果博迪眨一次眼,就說明字母是正確的,如果是眨兩次,則表示字母不對。

由於博迪是靠記憶來判斷詞語的,因此有時就可能出現錯誤,有時他又要濾去記憶中多餘的詞語。開始時他和門迪寶並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所以中間也產生不少障礙和問題。

剛開始合作時,他們兩個每天用6個小時默錄詞語,每天隻能錄1頁,後來慢慢加到3頁。幾個月之後,他們曆經艱辛終於完成這部著作。據粗略估計,為了寫這本書,博迪共眨了左眼20多萬次。這本不平凡的書有150頁,已經出版,它的名字叫《潛水衣與蝴蝶》。

他依然是超人

當年,克利斯朵夫.李維是以主演美國大片《超人》而蜚聲國際影壇的。然而,1995年5月,正當他在好萊塢紅極一時、風光無限之時,一場飛來的橫禍改變了他的人生。

原來,在一場激烈的馬術比賽中,他意外墜落馬下,頓時眼前一片黑暗。幾乎是轉眼之間,這位世人心目中的“超人”和“硬漢”形象化身的他,就從此成了一個永遠隻能固定在輪椅上的高位截癱者。當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對家人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讓我早日解脫吧。”

出院後,為了讓他散散心,平息他肉體和精神的傷痛,家人推著輪椅帶他外出旅行。

有一次,小車正穿行在落基山脈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克利斯朵夫.李維靜靜地望著窗外,發現每當車子即將行駛到無路的關頭,路邊都會出現一塊交通指示牌,上標“前方轉彎”或“注意!急轉彎”的警示文字。而拐過每一道彎之後,前方照例又是一片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山路彎彎,峰回路轉,“前方轉彎”幾個大字一次次地衝擊著他的眼球,也漸漸叩醒了他的心扉:原來,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他恍然大悟,衝著妻子大喊一聲:“我要回去,我還有路要走。”

從此,他以輪椅代步,當起了導演。他首部執導的影片就榮獲了金球獎;他還用牙緊咬著筆,開始了艱難的寫作,他的第一部書《依然是我》一問世,就進入了暢銷書的排行榜。與此同時,他創立了一所癱瘓病人教育資源中心,並當選為全身癱瘓協會理事長。

他還四處“奔走”,舉辦演講會,為殘障人的福利事業籌募善款,成了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前不久,美國《時代周刊》以《十年來,他依然是超人》為題報道了克利斯朵夫.李維的事跡。在這篇文章中,他回顧自己的心路曆程時說:“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隻能做一位演員,沒想到今生我還能做導演、當作家,並成了一名慈善大使。原來,不幸降臨的時候,並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在提醒你:你該轉彎了。”

“超人”克利斯朵夫雖然已離開了我們,但他良好的心態、絕不向命運屈服的堅毅和頑強,會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他的名字。

廢墟上的奇跡

在土耳其旅遊途中,巴士行經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導遊講述了一個感人卻也感傷的故事。

地震後,許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國來的救援人員不斷搜尋著可能的生還者。兩天後,他們在縫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畫麵——一位母親用手撐地,背上頂著不知有多重的石塊,一看到救難人員便拚命哭喊著:“快點救我的女兒,我已經撐了兩天,我快撐不下去了……”

她7歲的小女兒,就躺在她用手撐起的安全空間裏。

救援人員大驚,賣力地搬移壓在上麵和周圍的石塊,希望盡快解救這對母女,但是石塊那麼多、那麼重,怎麼也無法快速到達她們身邊。

媒體到這兒拍下畫麵,救援人員一邊哭一邊挖,辛苦的母親一直苦撐等待著……

透過電視、透過報紙,土耳其人都心酸地掉下淚來,更多的人,放下手邊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動。

救援行動從白天進行到深夜,終於,一名高大的救難人員夠著了小女兒,將她拉出來,但是……她已氣絕多時。

母親急切地問:“我的女兒還活著嗎?”

以為女兒還活著,是她苦撐兩天的唯一理由和希望。

這名救援人員終於受不了,放聲大哭:“對,她還活著,我們現在要把她送到醫院急救,然後也要把你送過去!”

他知道,如果母親聽到女兒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誌,鬆手讓土石壓死自己,所以欺騙了她。母親疲累地笑了,隨後,她也被救出送到醫院,她的雙手一度僵直無法彎曲。

隔天,土耳其多家報紙頭條是一幅她用手撐地的照片,標題“這就是母愛”。

長得壯碩的導遊說:“我是個不輕易動感情的人,但是看到這篇報道,我哭了。以後每次帶團經過這兒,我都會講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