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八十七章 蜀郡突變(2 / 3)

八月初,禦史中丞崔無傷在一千金吾衛軍的護衛下出發前往成都,開始調查楊家滅門慘案的真相,與此同時,左相裴俊以借口送別吐蕃使,抵達了金城郡。

……

一支八百人的騎兵護送著張煥在隴右大地上風馳電掣般疾馳,日月變幻,送走了滿天星辰,又迎來了金光萬道的朝霞,第四天的清晨,風塵仆仆的張煥一行終於看到了金城郡巍峨高聳的城牆。

金城郡也就是今天的蘭州,這裏曾是河隴第一大城,自從肅宗皇帝在靈武即位以及安史之亂後韋家在開陽郡崛起,金城郡便漸漸失去了昔日的光環,盡管如此,金城郡依然人文薈萃、商業發達,許多擁護肅宗登位的關隴集團重臣都居住在金城郡。

金城郡人口達三十萬人之眾,與開陽郡、靈武郡、武威郡一起,號稱河隴四大城,這裏也是防禦吐蕃的第一道戰線,駐紮有三萬隴右軍。

張煥命陳平領五百人駐紮在城外,自己則在裴明凱和辛朗的陪同下率三百騎兵進入了金城郡,一進城門,一股濃厚的商業氣氛便迎麵撲來,和長安等大都市不同,金城郡的中軸線平安大街上商鋪密集,各種店鋪、客棧、酒樓、青樓等等林立次比,街上人來人往、馬車奔駛,顯得熱鬧非常。

這裏人見慣了各種軍隊,故對張煥他們進城視而不見,也沒有讓路,眾人隻得牽馬徐行,辛朗掛念生病的父親,先一步回家了,裴明凱則領著張煥向父親歇腳的刺史府而去。

在路上張煥已經從裴明凱口中得知了蜀郡發生異變一事,不過裴明凱也並不十分知內情,隻含糊說楊家是被山匪滅門,盡管如此,張煥還是一下子猜到其中必有蹊蹺,蜀郡巨富何止千百,山匪別人不動,偏偏去殺朝廷重臣,自取滅亡,這些山匪豈不是愚蠢得可笑,而且蜀郡駐軍眾多,如果對駐軍分布情況不了解,這些山匪怎麼可能從容逃脫,其實推斷真凶很簡單,隻須看楊家滅門後誰是最大的得益者便知道了。

沿著平安大街行了約三裏,一行人便來到了金城郡刺史府。

裴俊來金城郡已經是第五天了,他對蜀郡發生的事並不太在意,楊錡荒淫無度,魚肉鄉裏,死有餘辜,但由此引發的長安勢力失衡卻讓他繃緊了神經,按理,楊錡是崔圓的親家,是鐵杆崔黨,他死後留下的權力空缺應由崔圓補上,但崔圓卻選其弟崔慶功來接任,這卻讓裴俊不能接受。

自從門蔭製度修正後,又分別在三月和五月進行了兩次補選,大量的世家子弟湧入朝堂,使今年科舉中進士後入仕的士子不足二十人,鳩占鵲巢的不公引起了寒門庶子的普遍不滿,甚至有人在朱雀大街兩邊的坊牆上寫下了‘世家天下’、‘還李氏江山’等數十條標語,這絕非一人兩人所能辦到。

而且這種不公平非但不能被阻止,它還有越演越烈的跡象,僅吏部所登記等待入仕的世家子弟已經排到五年之後,也就是說,這五年之內將維持進士難以入仕的局麵。

這種現象使許多有識之士感到十分憂慮,如此下去極可能會造成朝廷威望盡失,大唐逐漸走向分裂的局麵,也有很多李唐宗室也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他們的不滿,但是掌握權勢的高官都是各大世家之人,這些不滿的聲音被掩蓋了。

裴俊是個清醒之人,但他也無可奈何,一方麵,崔圓在處理世家的問題得到了許多大唐名門世家的支持,裴俊獨木難撐,另一方麵裴氏家族內部也大都讚成門蔭製度的修正,為此裴俊一直保持沉默。

就在這時,楊錡死了,他讓出了一個內閣名額,崔圓理所當然地提出由崔慶功補缺,但裴俊卻認為這會加劇國人對世家的不滿,他不同意,他提出讓一名宗室進入內閣,以緩和世家與宗室之間日益緊張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