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宇宙知識(下)(1 / 3)

第二章宇宙知識(下)

隕石

隕石是穿越過地球大氣層並與地麵撞擊之後未被毀壞的小行星或流星體的殘餘部分。流星體有時,但不是都如此,可以在與高速撞擊有關係的撞擊火山口附近發現;在高能量的撞擊下,撞擊體如果沒有被完全汽化,就會留下隕石。

玻璃隕石

地球被熔解的地函物質從火山口飛濺而出後,冷卻和變硬的礦物稱為玻璃隕石,或稱為雷公墨,經常會被誤認為隕石。

流星塵

多數的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被毀壞掉,這些殘骸稱為流星塵。流星塵可以在大氣層內逗留數個月之久,經由大氣上層的化學反應催化和對電磁輻射的散色,可能會影響地球的氣候。

周期彗星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因哈雷於1656年至1742年首先測定軌道並成功預言回歸成功而得名。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是我國,據朱文鑫考證:自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至79年,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是亮度較微弱、出現次數最多的一顆彗星。最早發現於1786年1月17日,直至1818年11月26日又發現後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恩克計算出軌道,周期為33年,並且預言1822年5月24日再回到近日點,果然它準時回來了,成為第二顆按預言回歸的彗星,人們稱之為“恩克彗星”。

比拉彗星

比拉彗星是一顆已消失的短周期彗星,它以一位奧地利業餘天文學家來命名。它的周期為66年。1846年,它分裂為彗核和彗發兩部分。1852年雙雙返回,卻相差240萬千米,形狀和大小沒有太大變化,形成了兩顆彗星。仙女座流星雨與比拉彗星有關,故又稱比拉流星雨。

法葉彗星

法葉彗星為一顆周期彗星,由法葉於1843年11月25日在法國巴黎皇家天文台發現。1844年間,經過天文學家的計算後,確定法葉彗星為短周期彗星。1999年5月6日回歸時,彗星最大亮度達到13星等。2006年11月15日法葉彗星再度回歸,最大亮度約為8星等。下次將在2014年5月29日回歸。

布羅森彗星

布羅森彗星由丹麥天文學家狄奧多·布羅森於1846年2月26日發現,是一顆短周期彗星,回歸周期為55年。最後一次觀測是在1879年3月31日,後來就沒有再見到它。

龐士-溫尼克彗星

龐士-溫尼克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周期為64年。路易斯·龐士在1819年6月12日首度在法國馬賽發現,1858年3月9日,福祿貝爾·溫尼克在德國波昂再度發現。這顆彗星被認為是6月下旬牧夫座流星雨的母體。

塔特爾彗星

塔特爾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回歸周期為136年。2007年12月初,北半球的觀測者在北極星附近看到了這顆彗星。2008年1月2日掠過地球,一個月後南半球觀測者看到了它。塔特爾彗星是12月下旬小熊座流星雨的母彗星。

坦普爾1號彗星

坦普爾1號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軌道周期是55年。它是1867年4月3日由德國天文學家勒伯萊希特·坦普爾首次在馬賽發現。由於接近木星以至於軌道周期受引力影響而發生改變,在1881年曾發生過,軌道周期延長為65年。

奧伯斯彗星

奧伯斯彗星是太陽係內的一顆周期彗星,它是奧伯斯於1815年3月6日在德國布萊梅發現的。軌道周期為72年至77年,上次回歸是在1956年,下次回歸是在2024年,但在2094年1月10將是最接近地球的時刻。

芬利彗星

芬利彗星是太陽係內的一顆周期彗星,它是亨利·芬利於1886年9月26日在南非好望角發現。它的軌道周期是675年,亮度在1926年之後開始下降,因此失蹤一段時間,直至1953年才觀測到每一次回歸。

霍爾姆斯彗星

霍爾姆斯彗星俗稱福爾摩斯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每688年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它是霍爾姆斯於1892年在英國發現。霍姆斯彗星呈圓形,有清晰的邊緣,顏色呈黃色,在圓區中間有亮核,亮核的西南方向噴出扇形的小光團,整個圓麵構成彗星的彗發,其直徑已經超過40萬千米。

紫金山2號彗星

紫金山2號彗星,是太陽係的一顆短周期彗星。軌道周期為68年,上次通過近日點是在2005年12月24日,下次通過近日點是在2012年。196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發現兩顆新周期彗星,分別被命名為“紫金山1號彗星”和“紫金山2號彗星”,這是我國最早發現並獲命名的兩顆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是由捷克天文學家科胡特克於1973年3月7日發現的。被科學家認為可能是世紀大彗星,因為它是一個奧爾特雲天體,並推斷是首次接近太陽。科胡特克彗星的軌道為雙曲線,周期長達558萬年。

高見澤彗星

高見澤彗星是太陽係的短周期彗星,於1984年7月30日由日本業餘天文愛好者高見澤今朝雄發現。這顆彗星的公轉周期為74年,直徑約為5400米。上次通過近日點是在2006年3月6日,下次通過近日點是在2013年7月30日。

楊彗星

楊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它是由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於2002年3月發現的。2008年10月,該彗星通過近日點。通過計算,於2011年接近木星,其軌道會因攝動而改變,因此預計它會於2017年回歸。

麥克諾特彗星

麥克諾特彗星是澳大利亞天文學家麥克諾特在2006年8月7日發現的一顆彗星,發現時亮度隻有17星等,2007年1月6日已經超過0星等。它來自奧爾特雲。它是近幾十年來全球所能觀測到的最亮的一顆彗星,平均每百年僅有一兩次機會觀測到。

天文現象

宇宙玫瑰

2010年3月,美國宇航局廣域紅外探測器捕捉到絢麗的宇宙深空美景,像絢麗花朵狀的宇宙塵埃中有大量新誕生的恒星。天文學家將這一美景比作“宇宙玫瑰”。星際塵埃之所以呈現紅色,是因為恒星釋放出的熱量所導致的,而恒星雲邊緣物質呈現為綠色。

宇宙長城

宇宙長城並不是某個星係,而是一大群星係的集合。星係有成群出現的現象,這叫星係群,而星係群也有成群出現的現象,叫做超星係團。例如我們的銀河係就屬於本星係群,本星係群是本超星係團的成員之一。

通過觀測發現,宇宙中的大量星係都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區域上,在這種極大的尺度結構上看去就像是長長的鏈條,所以叫宇宙長城,這可比星係的尺度要大的多。

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通過凝聚和吸積形成太陽、太陽係內天體的氣團和彌散的固體物質。大約50億年前開始塌縮,後來形成太陽係的氣塵雲。一團雲狀的星際氣塵由於自己的重力而混亂崩潰。擾亂的原因也可能是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發出的震波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