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標準(1 / 1)

最新一期也是最後一期的《二分之一》雜誌正在校對排版,其中以大篇幅報道了日益嚴重的留守兒童問題。

曹清波為這一專題起的名字就叫做《我曾想過一了百了》。

報道由去年發生的震驚全國的南京母親餓死兩個親生孩子的事件入手,了解了沈燕從小被父母丟在老家又被爺爺奶奶常年反鎖在家裏的悲慘童年。

在南京中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庭上,被告人沈燕對著鏡頭聲淚俱下的講出那句最刺痛人心的話——

——一個人從沒得到過愛,又怎麼去給別人愛呢?

她用這話來為自己的罪行辯護。

由沈燕事件引出在各座城市中的乞討兒童,這些乞討兒童被父母以每月五到六百不等的價格租給老伴來城裏乞討,而這些出租孩子的父母大多是“中國第一批留守兒童”。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潮開啟,第一批外出打工者生下了這“第一批留守兒童”。

而今這“第一批留守兒童”長大成人,也生為父母,但他們從小缺乏父母關愛,對自己的孩子也無法表達愛和關懷,於是將孩子當作賺錢工具出租的情況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

曹清波對於城市周圍幾個外來人口聚居區進行了探訪,了解了這些“老板”帶著租來的孩子去乞討的生活軌跡,繼而他又遠赴甘肅,報道了全國知名的乞討村,小劄村。

對村裏乞討成風,好逸惡勞的狀況深入剖析。

這幾個月來的經曆所完成的一篇報道,他寫的十分詳細,包括影片,視頻以及受訪者的談話(無論是願意接受采訪的還是偷錄的對話)他都詳實的寫進報道。

寫完這篇報道他甚至有種“心力交瘁”的感覺,靠在電腦桌邊,喊野子去幫他泡杯咖啡。

野子沒有動,在看一本青少年讀物。曹清波用手指敲著桌子加大了音量說:

“我這是請了個祖宗回來哦?不要忘記你也是我租回來的,我每個月要給你爸打六百塊錢,你倒好什麼也不做盡享福了,現在讓你衝杯咖啡還要擺臉色給我看。”

野子站起來去廚房衝咖啡,在廚房炒茄子的蘇玲往旁邊讓了讓,朝她笑了笑。

咖啡來了,曹清波喝一口就不滿意,“怎麼這麼苦?上次不是跟你說了要加一勺糖嗎?”

“這次你又沒說。”野子回道。

“每次都要說嗎?每次都說我不要累死。還有,你早點把你那西北口音的普通話改掉,在大城市裏你的普通話帶口音一聽就是鄉下來的,要被人看不起的,你沒事呢少看看這些個書,屁都沒用,有時間多跟蘇玲講講話,或者跟電視裏學學標準普通話,別一開口就土了吧唧的話,聽著煩。”

“我知道了,你也挺煩的。”女孩一字一句的說。

“喲,罵人的話還挺標準的,還真是撿張廢紙要比吐痰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