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九畫
麵紅耳赤
【釋義】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害臊或著急、發怒的樣子。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古時候,有一個正派的少年,由於和一幫浪蕩的子弟們在一起鬼混,受到了壞人的謀害,差點丟了性命。後來,他決心痛改前非,並且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死裏逃生”。
一天他出去遊玩,忽見一個衣衫襤褸的漢子拿著一本小書,便問:這書是賣的嗎?漢子道:要賣就得賣l萬兩銀子;遇到知音就分文不收,奉送給他。死裏逃生接過來看時,隻見上麵貼著的窄窄的簽條上寫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篇首署名“九死一生筆記”六個字。心想:我的別號已是奇怪,不料還有人用這種名字,我與他可謂不謀而合了。再翻開書,剛看了兩頁,心中有同感,喜形怒色都流露於外。那漢子見此情景就說:先生必定是個知音者,就送給你吧!這書是我的知己作的,請先生設法代為傳揚書中的內容。
死裏逃生來到家中,對此書愛不釋手,晝夜燈下苦讀,隻見裏麵所敘的事千奇百怪,看得他又驚又怕,看得他身上冷一陣、熱一陣,冷時便渾身發抖,熱時便汗流浹背;不住地麵紅耳赤,心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後來他就把這本書改作章回小說,加了些評語寄給新小說社去了。
威武不屈
【釋義】指剛正不阿,不屈服於武力。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膝文公》。
孟子是戰國時我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繼承孔子的思想體係,豐富了儒家學說。當時,諸侯國之間有強有弱,有大有小。國家之間相互打仗,都想稱霸天下。一些人審時度勢,提出弱國應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最強大的秦國,被稱為合縱。而另有人提出弱國應隨從秦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合縱、連橫之爭,實際上是國家如何不被滅亡的策略,強國和弱國相互派出了許多說客,宣揚自己的主張。公孫衍和張儀就是當時專門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的說客。由於秦國強大,所以弱小國家見了秦國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個崇尚縱橫之術的人,名叫景春,他問孟子:
“公孫衍和張儀應該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們一說話,不少弱國都點頭稱是;他們一發怒,諸侯各國都很害怕;他們一安靜,天下則太平無戰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說:
“這怎麼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為大丈夫,男子則應該懂得禮儀法度,以仁義為做人的根本,這是最大的原則。當得誌的時候,能不脫離百姓,和百姓一起循著大道前進,使百姓願意跟從他;不得誌的時候,也能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阿諛奉承。決不能因富貴使自己迷惑而亂了心,也不能因為貧賤而改變了誌向,更不能因為受到威嚇、暴力而屈辱了氣節(威武不能屈)。做到了這三點,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聽了孔子的一番話,心中很不高興,但又覺得言之有理,無奈隻好離開了。
封豕長蛇
【釋義】封:大。豕:豬。像大豬般貪婪,像長蛇般凶狠。比喻強暴的侵略者。
【出處】佚名《山海經》、漢·劉安等《淮南子》。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荒山野林裏到處都充滿了毒蛇猛獸,傷害人畜。“封豕”和“長蛇”,便是那時著名的兩害。
所謂“封豕”,也叫“封豨”,是一種大野豬,據說出沒在桑林地裏,有長牙、利爪,力氣比牛還大,非常可怕。至於“長蛇’,也叫“修蛇”,據說有的長蛇百來丈長,脊梁上還長著刺一般的鬣毛,叫聲像敲梆子;有的紅頭白身,叫起來“哞,哞”的像牛吼。又據說,洞庭湖有一條巨蟒,人們叫它“巴蛇”,黑身子,青腦袋,曾經一口吞下了一頭大象。
當時,有一個名叫後羿的人,善於騎馬和射箭。一日,他騎上馬,帶著弓箭,趕到四方桑林去射豕,後又到各處去射蛇,直到把各地的豕和蛇都消滅了才回去。
輕於鴻毛
【釋義】毫無價值,像鴻毛一樣輕微。
【出處】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
司馬遷和李陵都是漢武帝時的朝中大臣,他們對各自的為人都非常了解。後來,李陵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失敗被俘,漢武帝就殺了他的全家。司馬遷覺得李陵已盡到了責任,漢武帝的做法太過分了,於是在一次朝見時,直率地說出了他對李陵這件事的看法。武帝正怒氣未消,見他為李陵辯護,不由得勃然大怒,下令對司馬遷處以腐刑,把他投入大牢。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實在是沒有一點人情味,就因為他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竟把他處以最恥辱的腐刑,覺得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他想到死,但又覺得自己的死,就像九條牛身上少掉一根毛或像死掉一隻螞蟻一樣毫無價值!他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任安曾經寫信問他“進賢之義”,至今尚未回信,就決定給他寫封回信。
他在信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述說了他的憤慨不滿以及他隱忍苟活的原因是要寫作偉大的曆史巨著《史記》。
不久,漢武帝覺得對司馬遷的處分有點過分,就赦免了他,讓他做了當時應該由宦官做的中書令。
輕財重義
【釋義】輕錢財而看重情義。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淩統傳》。
三國時,吳國有位年輕的小將淩統,因勇猛好戰而出名,他父親戰死沙場後,那時他才15歲,就被任命為別部司馬,統率父親的軍隊。
一次,淩統與都督陳勤等人在一起喝酒,陳勤性格暴躁,固執任性,不把在座的人放在眼裏,強行向人灌酒。淩統看不慣,當麵說了他幾句,陳勤就大罵他和他的父親淩操。淩統見他汙辱自己的父親,非常氣憤,就離席而去,陳勤卻又假裝喝醉了酒追出去侮辱他。淩統實在無法忍受,就拔刀砍他,陳勤受了重傷,沒幾天就死了。
當時,孫權的軍隊正圍困敵軍,淩統對人說:“陳勤被我砍死了,我不戰死就無法推卸罪責。”於是率領士兵首先衝入敵陣,奮勇殺敵,大破敵軍。打完這一仗,他就叫手下人把自己綁起來,跪到孫權麵前要求治罪。孫權本來就很賞識他的果敢剛毅,見了他說:“你這次立了大功,就算是將功贖罪吧。”
《三國誌》讚淩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赴湯蹈火
【釋義】敢於麵對沸水和大火。指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劉表傳》。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各派軍閥為擴大勢力範圍,互相混戰不休。擔任荊州刺史的皇族劉表,對當時的軍閥混戰采取觀望的態度。
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東北)爭戰。袁紹派人要劉表支援。劉表口頭答應,實際上按兵不動;對曹操他也采取同樣的態度。
從事中郎韓嵩認為劉表采取這種態度不妥,對他說:“曹、袁兩公相持不下,將軍的行動舉足輕重,應慎重選擇一方。若是繼續猶豫曖昧,後果必然得罪兩方。”
韓嵩向劉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勝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議劉表歸附曹操,才是萬全之策,其他將領也讚同韓嵩的建議。
劉表還是猶豫不決,他考慮再三對韓嵩說:“目前,曹公已經迎天子到了許都,請先生到那裏為我去觀察一下實情如何?”
韓嵩嚴肅地說:“我是您的部屬,自然應該聽從將軍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湯蹈火也會奮不顧身,死也不推辭。不過要請將軍鄭重考慮,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順天子、下歸曹公的決策,那麼我去京都是正確的;如果將軍主意還未定下來,就派我進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望將軍到時不要使我為難。”
劉表對此沒有明確表態,就讓韓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韓嵩所料,他到京都見到受曹操控製的漢獻帝後,馬上被任命為零陵太守。韓嵩赴任前,去向劉表辭別。
劉表知道韓嵩已接受漢獻帝的任命一事後,勃然大怒,認為他是對自己的背叛,當場要將韓嵩處死。文武官員都非常震驚,紛紛為韓嵩求情。但是,韓嵩卻神色自若地對劉表說,他進許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劉表現在這樣處置他,是負了他,而不是他負了劉表。接著,他當眾把先前對劉表說的話重說了一遍。劉表隻好不殺韓嵩,而將他囚禁起來。
甚囂塵上
【釋義】囂:宣鬧。塵上:塵土飛揚。原形容軍中消息普遍傳開,議論紛紛。現指反動言論非常囂張。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
公元前575年,鄭國背叛晉國而倒向楚國,晉國出兵征伐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共王親自率軍攻擊晉軍。不久,兩軍在鄙陵(今屬河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
交戰那天,楚共王登上一輛高高的戰車,觀察晉軍的陣容。他的叔父子重特地派太宰(專管王家內務的侍從官)伯州犁在共王身後陪侍。因伯州犁是從晉國投奔過來的,他了解晉軍戰法,楚共王可以隨時詢問他。
楚共王望了一番後問伯州犁:
“那邊有些人騎著馬左右奔跑,這是為什麼?”
伯州犁回答說:
“那是他們在召集各軍將領。”
過了一會,楚共王說:
“看,將領們都集中到中軍了。”
“是的,那是他們共同討論作戰計劃。”伯州犁肯定地說。
看了一會,楚共王又發現了新的動向,說:
“現在他們怎麼又設起帳幕了。”
“這是他們在虔誠地祈禱。”
“帳幕撤去了。”
“看來要發布命令了。”伯州犁判斷說。
“啊,人聲喧鬧得好厲害,地上的塵士都揚起來了。”
“這是在填井平灶,擺開陣勢。”
果然如此,楚共王很快就發現了新的情況,問道:
“他們都上了車,不過,車左車右的人都拿了兵器下來了,這是為什麼?”
“這是他們下車宣誓。”
“是否就開戰了?”
“不知道。”
“咦,為什麼軍士們上車後又下來了?”
“那是他們向鬼神祈禱。”
從楚共王與伯州犁的問答中可以看出,晉軍紀律嚴明,指揮有方,步調一致,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果然,兩軍交戰後,楚軍大敗。
殘杯冷炙
【釋義】吃剩下的酒食。
【出處】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
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被迫在十分悲辛的處境裏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誌高務實,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考試完後,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手。但他哪裏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態度。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試失敗,內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於達官貴人之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赴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辭歌賦助興。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維持生計,一方麵也是希望得到權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他在《奉贈韋左丞文》中寫道:“殘杯冷炙,到處潛悲辛。”後來演變成“殘杯冷炙”。
點石成金
【釋義】用手指點石頭,石頭就變成了金子。比喻把差的東西變成好的東西。
【出處】佚名《列仙傳》。
傳說晉朝初年,南昌人許遜被朝廷任命為旌陽縣縣令。他上任不久看到官場上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十分厭煩,便辭官到各地遊曆。
在他任縣令期間,看到許多老百姓的租稅交不上,一年又一年,越欠越多,有的最後連飯都吃不上,他非常同情。於是就用了一個法術,把石頭點化成金子,免去了老百姓拖欠的租稅。
此成語出自《列仙記》,原文是:“許遜,南昌人。晉初為旌陽令,點石成金,以足逋賦。”
背城一戰
【釋義】背向自己的城堡,抱必死決心與敵人戰鬥。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
春秋時戰亂不斷,齊國經常欺侮弱小的魯國和衛國,後來魯衛兩國就同晉國結盟。三國聯手與齊國交戰,齊軍大敗而退。晉軍主將郤克統率三國聯軍緊追不舍。齊在無奈之下,隻得派大臣賓媚人專向聯軍求和。
賓媚人來到晉營向郤克表示,願意獻上珍寶,同時歸還魯、衛兩國的土地,以此作為與三國講和的條件。
但是郤克卻提出兩個條件:一是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晉國去當人質,二是齊國境內的農田壟畝和道路溝渠全部改為東西向。
郤克提出這兩個條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齊國時,蕭同叔子曾經譏笑他一隻腳有點跛,他要乘機報仇。至於將農田等改為東西向,那是為了今後可以方便地進攻齊國。
賓媚人不卑不亢地說:“蕭同叔子是我們國君的母親,也是你們國君的母親,怎麼能當人質呢?先王劃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據土地的特點來分布所種植的東西,有的東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東西向,違背了先王的意向,違背先王就是不義,不義怎麼能當盟主?晉國如果能平等相待,與我國重續舊好,那是我們國君的榮幸,珍寶可以贈予,土地也可以歸還。如果晉國不答應,那麼我們齊國就要收拾餘部,背城一戰,借以求得生存,如果僥幸能取得勝利,仍然不敢違背貴國命令;如果不能取得勝利,其結果也不過是任君擺布。”
郤克與魯、衛兩國的主將商量對策,他們都認為,晉國與齊國實力相當,再打下去晉國也未必能再勝,不如適可而止,與齊國講和。郤克覺得他們說的道理對,就把賓媚人請來,同意按齊國的條件講和。
背水一戰
【釋義】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比喻決一死戰。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主張一麵堵住井陘口,一麵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麵作戰。
韓信知道真實情況後,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後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