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蟲、巨蛤或是貽貝,其消化係統大部分已退化,取而代之的是體內寄生著大量的硫細菌。這些深海生物和硫細菌兩者互相依賴,共同生存。一方麵,深海生物為硫細菌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合成營養的原料(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氧氣);另一方麵,硫細菌則通過一連串的化學作用合成營養(碳水化合物)來回報深海生物。
雖然科學家對深海火山附近的生物還沒有完全了解,但這個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終有一天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測量南極冰層下的東方湖
1993年11月23日,英國和俄羅斯科學家,召開南極東方湖地球物理學研討會,通過雷達、人工地震測定的數據分析,加之以往經驗的積累,測出南極冰層下有一個東方湖。
東方湖位於東方站附近。東方站是原蘇聯於1957年建成的。這裏是冰蓋研究的理想中心領域,冰川學家已在這裏打鑽到2700米深度,獲取了大量有用的數據,認為東方站冰蓋3800米深處隱藏著一個麵積為10000平方公裏的湖泊。它長250公裏,寬40公裏,細長呈橢圓形。湖上冰蓋表麵海拔3500米,湖水表麵在海平麵以下300米、湖水深度為400米。
按理,冰蓋底部的溫度應該是冰點以下負幾十度,是不應該有水存在的。後來經分析認為,底部含水的冰層可能是受上部冰重壓力,在高壓下使冰消融變成水層。這種現象在現代冰川學裏稱為壓力消融。
但是壓力消融這種說法難以令人相信。於是,這些學者們又提出了地熱融化之說,即從地球內部湧出的地熱使冰蓋底部融化形成浩淼之湖。
地球內部的熱不斷從地球表麵釋放,就像人體散熱一樣。由於在冰蓋岩盤打孔很困難,所以這個熱流在南極大陸還沒有準確的測定,而隻有在美國默多站和日本昭和站測量過,表明南極地區的地熱極為微弱。
東方湖的形成原因至今也是一個謎,還有待於做深入研究。
死海“死與不死”的推測
死海其實是一個內陸湖,它位於西亞南端,全長75公裏,寬15公裏,海拔392米。
死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一個水域。在死海中不僅沒有魚蝦,甚至四周岸邊的任何植物都不能生存。由於水的密度大,遊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舒適地仰臥在水麵上看書。
一直以來,在死海的演變問題上,長期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死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不斷蒸發濃縮,湖水越來越少,鹽度越來越高。加上那地方終年少雨,夏季氣溫高達50℃以上。唯一向它供水的約旦河,還要被用於灌溉,所以它麵臨著水源枯竭的危險。
另一種觀點則從地質構造的角度來考慮,認為死海位於著名的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而這個大斷裂帶還正處於幼年時期,終有一天,死海底部會產生裂縫,從地殼深處冒出海水,隨著裂縫的不斷擴大,會生成出一個新的海洋。
八十年代初,人們又發現死海的水正不斷變紅,經科學家的分析研究,發現其中正迅速繁衍著一種紅色的小生命——“鹽菌”。其數量之多也十分驚人,大約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億個鹽菌。另外,人們還發現死海中還有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加之水中有人們需要的豐富的海鹽、氯化鎂、氯化鉀、氧化鈣和溴化鎂等礦物質,因而死海是不會死的。
不過,推測死海將死的人還有許多,因為嚴酷的事實——湖水在減少,幹涸的威脅在不斷擴大。死海是死還是活,隻有時間可以做出證明。
佛光形成原因
佛光在雲霧較多的山區均有可能出現。有人在3個月中,在峨眉山看到75次佛光,在泰山也看到6次佛光。在德國哈茨山脈最高的一座山——布勞甘山等地也常出現佛光。
其實,佛光是一種自然現象。
原來,雲和霧是由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的,而雲和霧的滴粒極小,而且不是緊密地靠在一起的,在雲滴或霧滴之間有一定的空隙。當人們麵對茫茫雲海或霧海,而背後的太陽升得並不高時,斜射來的太陽光經過雲霧的小水滴衍射分光作用,原來白色的陽光就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的光,在雲層或霧層上形成了彩色光環。也有的科學家認為佛光是雲層中小水滴對陽光的連續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它實際上是一種虹。光環的大小與雲滴或霧滴的大小有關。雲滴或霧滴越大,映出來的光環越大;雲滴或霧滴越小,光環越小。至於光環內的人影係陽光照射人體時,人體投影在雲霧層上所致。
黃土高原形成的說法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祁連山東麓的日月山,北抵長城,南達秦嶺山脈,麵積約40萬平方公裏,包括山西、陝西和寧夏的大部分地區,甘肅、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黃土厚度一般為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20米。黃土多呈灰黃色、棕黃色和棕紅色,抵抗侵蝕能力很弱。
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種認為是這一地區盛行的偏北風把新疆、寧夏北部、內蒙乃至遠在中亞沙漠中的大量粉沙刮到黃土高原地區堆積下來。因為黃土高原與黃土底部基岩成分不一樣。黃土下部地貌形態多樣,起伏比較大,但上部沉積黃土厚度大體相近似,並有從東到西逐漸變薄的趨勢,同黃土來源於西部的方向是一致的。這說明黃土是從別處搬過來的。
但有不少科學家發現,黃土層的底部有一個礫石層,而這渾圓的礫石層卻是典型的河流沉積物。於是他們認為,這些黃土的原籍在黃河的上源,是河流把黃土衝刷下來形成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黃土既不是風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風化形成的,是土生土長的。
也有一種綜合性觀點,認為黃土高原既來自西北、中亞,由大風刮來,又有綿綿流動的河流攜帶而來,還有本地土生土長的基岩上風化的,是在這三種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至今人們對黃土高原上黃土的來源還爭論不休。還有待研究者們進一步去研究。
爭議長江、黃河的源頭
長江、黃河的源頭在哪裏?一直以來學術界都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首先,關於河流正源的確定標準,學術界的意見就各不相同。有的讚成以水流最長者為正源;有的主張視河道上下遊的一致性,以形似幹流的自然延長者為正源;有的說應該以水量大者為正源;有的主張依照曆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更有人將河穀形成較早者推為正源;此外還有強調流域麵積大小或發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由於上述原因,長江、黃河源頭到底在哪裏,說法不一也是理所當然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不久,對長江進行了考察,將木魯烏蘇河和楚瑪爾河分別定為長江的南、北兩源。1976年和197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等單位進行了兩次江源考察,又把格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定為長江正源。但1986年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在完成了科學考察漂流的壯舉後,卻提出另一支流當曲的長度比沱沱河長3.7公裏,而且流量是沱沱河的三倍,流域麵積是沱沱河的1.7倍,所以長江正源的位置被當曲取代。但是這一看法目前還沒有充足的事實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