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

你熟悉地球嗎?

我們居住在地球上,卻不一定能熟悉地球。地球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形狀像球但略扁,跟地球儀的形狀可不完全一樣。地球的半徑6000多公裏,周長約40000公裏。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圍繞太陽轉一周是一年。地球是太陽的衛星,月亮是地球的衛星,也就是說,地球圍著太陽轉,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上有海洋、陸地、人、動物、植物,是宇宙間最富有的一個星球。

地球為什麼不停地自轉?

17世紀,意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慣性定律:一個運動的物體,隻要不再受到外力的作用,慣性就會使它保持著原來的速度和方向一直運動下去。

後來,物理學家牛頓利用慣性定律對行星的運動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牛頓用慣性定律解釋地球為什麼不停地旋轉是正確的,但他當時無法解釋地球最開始是怎樣旋轉起來的,隻好把功勞歸於上帝。那麼這個“上帝”是誰呢?

原來這個“上帝”就是形成太陽係的原始星雲。這塊原始星雲在剛形成時就緩慢地轉動著,在一次偶然的宇宙渦流作用下開始收縮,轉速越來越快,形成了原始太陽。原始太陽溫度下降,以驚人之勢向外噴射大量微塵。這些微塵互相碰撞體積越來越大,在太陽周圍形成了巨大的“旋轉圓盤”。這些“旋轉圓盤”在陽光的作用下反複衝,結合成為行星。我們的地球最開始旋轉起來的能量,就是從這些“旋轉圓盤”得到的。

為什麼地球內部會那麼熱?

100多年前,人們還不知道地球內部什麼樣,隻能對地下情況作一些推測。美國有一位叫西姆斯的天才“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是空的,而且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一些想發財的冒險家,聽了西姆斯的話後,組織了一支神秘的探險隊,去南極尋找入地之門。

可是他們在南極折騰了好一陣子,結果白費力氣,什麼也沒找到,隻好悄悄地返回美國。

現在人們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核、地幔組成的熾熱實心大球,地核溫度高達5000℃。可是地球內部的熱量是哪來的呢?人們一直在尋找著答案。有人認為,地球剛誕生時是個大火球,地球內部的熱是那時“剩餘”下來的。可是科學家經過進一步計算,發現地球在幾十億年的漫長曆史中,這些熱量早就散失光了。顯然這種解釋是不正確的。直到放射性元素被發現後,地熱之謎才被解開。

原來,地球內部的鈾、釷、鐳等放射性元素,能放射出速度極高的射線,這些射線猛烈地轟擊地下岩石分子,產生了驚人的熱量,使地球內部成了一個“大火爐”。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地球現在的年齡大約是50億歲,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沒有任何外來因素的幹擾,將永遠存在下去。然而,地球無法逃避宇宙其他天體的幹擾,有誕生的一天,也有死亡的一日。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可以說,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來自太陽,如果太陽消亡了,那麼地球必將毀滅。

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現在正處在中年期,再過80億年,它上麵的氫燃料就會消耗完,進入風燭殘年。在太陽之光熄滅之前,由於它內部的騷亂,使太陽變得更熱,外殼劇烈膨脹,一直膨脹出太陽係,變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那是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將被太陽燒成灰燼,然後散發到茫茫的宇宙去。這時候,地球及整個太陽係真正走到了曆史的盡頭,結束了一生。

地球的年齡是如何知道的?

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地球歲月的痕跡,這就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和它蛻變生成的同位素。當放射性元素本身轉換成另一種元素時,所需的時間是固定的,例如,半量的鈾—238轉變成鉛—206,需要41.5億年的時間。因此科學家隻要測出岩石中的鈾和鉛的比例,就可以知道岩石的年齡,從而推算出地球的年齡。

地球為什麼會有磁場?

地球的磁場是從哪來的?這個問題至今仍是一個科學之謎。科學家對此提出了許多假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久磁石說”、“巨大轉體說”和“環形電流說”。“永久磁石說”認為,地球內部是塊大磁石,但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溫度高達幾千度,任何磁石都會失去磁性的,所以這個學說被否定了。40多年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布萊克又提出了“巨大轉體說”,他認為,凡龐大的物體若進行自轉,就會產生磁場。這個學說曾轟動了世界,被認為是新發現的物理定律。布萊克是位嚴謹的科學家,他又設計了一個極其精密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學說,然而實驗結果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最後隻有“環形電流說”活躍在學科的論壇上。

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分界在那兒?

地球上的赤道就是地球的中心,它把地球平分成兩半:北半球和南半球。赤道是地球的緯線圈,但實際上地球是沒有這條緯線圈的,它是人們根據自然規律假想出來的。赤道地區很有趣,這裏地心引力最小,地球自轉速度最快。

18世紀,科學家為了測定地球的正確形狀,來到了基多城。科學家完成任務後,發現赤道正好經過這個地方,於是就在這裏建立了一座赤道紀念碑。它位於西經78°27′8″緯度0°的交點上。

最近,科學家又重新複測了赤道線,發現原來的赤道線有誤差,並在紀念碑以南約2公裏處標出了精確的赤道線,在這裏又建起了一座更大的赤道紀念碑。

地球儀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縱橫線條?

地圖或地球儀上都劃有一些很有規律的直線和曲線,這些線叫經緯線。經緯線能夠很方便地表示任何地點的地理位置。在大海中航行,或在大沙漠上空飛行,都要靠經緯線確定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

地球儀上那些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人們規定赤道為緯度零度,以南的叫南緯度,以北的叫北緯度。北緯90度是北極,南緯90度是南極。

地球儀上從北極到南極劃有很多半圓圈,這就是經線,確定通過當時英國倫敦東南郊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為世界上的經度零度,這條線就是著名的“本初子午線”。以這條線向東向西各分180度,向東的稱東經,向西的稱西經。所以,隻要我們知道某地的經度和緯度,就能立刻把它的位置在地圖上找出來。

藍天有多高?

現在人們知道,天就是地球大氣層,大氣層有多厚天就有多高,在大氣層之外就是黑洞洞的宇宙空間了。

大氣層的厚度總共有2000—3000公裏,就是說天有2000—3000公裏這麼高,離地麵10—12公裏以內這一層是空氣,叫對流層,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在500公裏以上是外大氣層,這裏空氣極少。

將來科學技術會更先進,那時人們要在太空建造一座座太空城和各種各樣的太空工廠,到那時天空中真的會有各種各樣的“宮殿”,但是裏麵住的不是神仙,而是我們人類。

什麼是宇宙?

我們把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地方,統稱為宇宙。宇宙是指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當然也包括太陽和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動物、植物和事物。

宇宙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原來宇宙裏所有的東西都擠在一起,大爆炸使新生的宇宙向四麵八方飛出去。很久很久以後,爆炸的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星星群,宇宙才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宇宙有多大?

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有60多億個星係,銀河係隻是其中一個。而單是一個銀河係中就有1000多億顆恒星,太陽是其中的一個。宇宙是那麼遼闊,得以光年來計算距離。一光年就等於光在一年中所走過的路程,約等於10萬億千米。

宇宙會消亡嗎?

任何東西都有一個誕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宇宙也不例外。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雖然宇宙現在還在繼續向外擴大,但總有一天,各個星係之間會反過來越靠越近,直到撞在一起,發生大收縮為止。

人們是如何知道宇宙奧秘的?

在早期,天文學家隻能靠肉眼和簡單的望遠鏡來觀察宇宙。現在各種人造衛星運行於太空中,它們及時將拍攝到的空中資料傳回地球,同時也將各種重要信息傳送到世界各地。

宇宙中的星球為什麼撞不到一起?

如果天上星球離得很近,而且又雜亂無章地運動,也許它們會互相碰撞。

事實卻不是這樣。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但平均距離也有384400公裏。地球離太陽更遠些,平均距離是14960萬公裏,如果步行的話,3400多年才能走到。另外,太陽係裏的行星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都按自己的軌道繞太陽不停地運行,它們永遠不會相撞。

天上的星星互相之間的距離就更遠了,平均在10萬光年以上。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光線也要跑4年多才能到。何況它們並不是沒有規律地橫衝直闖,而是按一定規律繞銀河係中心旋轉,所以它們幾乎不可能互相碰撞。科學家計算,天上的星星大約100億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

為什麼宇宙中的星星大都是圓形的?

恒星與太陽一樣,表麵溫度極高,可達6000℃以上,中心溫度更高,所有固態、液態物質都被氣化,整個星球都是氣體狀態。氣體在各個方向的擴散範圍相同,同時各部分氣體彼此相互吸引,取得平衡後,它的外表就成為球形了。

像地球那樣的固體星球也都是球形的,這是因為這些星球在剛剛形成的時候,也是熾熱的熔化物質,由於自轉,它們最後變成球形。

太陽係有多大?

太陽係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太陽是家長,其他主要家庭成員是繞太陽運動的9大行星,它們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繞行星運動的眾多衛星。另外太陽係裏還有許多彗星以及3000個小行星。這一切,在宇宙中尤如一幅神韻天成的壯麗圖畫。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離太陽約60億公裏,這裏就是太陽係的邊疆。

若把太陽假設為一個直徑1厘米的小球,那麼由太陽到水星的距離就是37厘米,到金星是72厘米,到地球是1米,到火星是1.5米,到木星是5米,到土星是9米,到天王星是19米,到海王星是30米,到最遠的冥王是40米。整個太陽係的直徑為80米。而實際上整個太陽係的直徑大約是120億公裏。

太陽係怎樣在宇宙中旅行?

如果隻在太陽係的範圍裏,太陽是固定不動的,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著太陽不停地旋轉,這樣地球上才有一年四季的變化。然而,在浩翰的宇宙裏,太陽率領它的家族——九大行星,正以每秒19.7公裏的速度朝著武仙星座中的一點疾駛著。這一點叫太陽向點,在天琴座的邊界,離織女星不遠。同時,太陽和銀河係裏的所有恒星,都繞銀河係中心作公轉運動。太陽在銀河係中以每秒250公裏的速度繞銀河係中心運動,大約2.5億年轉一周。若與人類相比,在人類的發展史上,100萬年是一個很長的時期,可是這100萬年,太陽繞銀河係中心才轉一度多一點。如果太陽誕生了50億年,那麼,太陽率領它的家庭才繞銀河係中心轉了大約20圈。可見太陽係在銀河係中心旅行的時間是多麼漫長啊!

誰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宇航之父”?

齊奧爾爾科夫斯基生於1857年,1903年他寫了一篇《以噴氣裝置探測宇宙空間》的論文,這篇論文第一次提出液體火箭的概念,並認為這種火箭的推力能像汽車油門一樣被控製,液體燃料由液氧來助燃。他驚人的科學發現與現代液體火箭原理幾乎一樣。因此後人稱齊奧爾科夫斯基是開辟人類宇航道路的“宇航之父”。

銀河真是一條河嗎?

在夜空中,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一條閃閃發光的銀白色光帶,這就是銀河。銀河裏有許許多多的星星,其中包括太陽和地球。銀河不是河,而是星星群——星係的名稱。我們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顆行星。

太陽係裏最大的天體是什麼?

好多書上這樣說:如果把太陽係比做一個大家庭,太陽就是一家之主,家庭成員有繞太陽運動的九大行星和繞行星運動的眾多衛星,還有許多彗星……太陽龐大的身軀是地球的130倍。

然而,在太陽係中,依照天體體積的大小定名次的話,太陽隻能排第二,體積最大的天體應屬彗星。彗星的彗頭直徑一般在5—25公裏間,可是1811年出現的大彗星,它的彗頭直徑超過180萬公裏,比太陽的直徑還大40多公裏。有的彗星的彗頭如果加上慧發,其直徑達1000萬公裏,與太陽比起來,太陽隻能算個小弟弟。

彗星體積雖大,卻輕如煙雲,比太陽大上萬倍的彗星,它的重量也隻有太陽的2000億到2億億分之一,是一個外強中幹的天體。

太陽係裏為什麼有那麼多小行星?

100多年前,科學家們發現,太陽係行星的運行軌道非常有規律地分布著,隻有火星與木星的軌道沒有按規律分布。科學家認為,在火星與木星之間一定有一顆未被發現的大行星,是它影響了火星與木星運行的。可是科學家尋找了多年,始終沒有找到這顆“大行星”。卻找到了一些小行星。到現在人們至少找到了2000多顆小行星。奇怪的是這些小行星的形狀很不規則。科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太陽係裏有第十大行星嗎?

在沒有發現冥王星之前,科學家認為在海王星外還有一顆大行星在影響著天王星的運行,當人們發現了這顆行星——冥王星後,發現它的體積很小,不足以影響天王星的運動,於是一些科學家提出,在冥王星之外還有一顆未發現的行星,是它的引力影響著天王星的運動。從此,一些天文學家開始了搜索第十大行星的運動。從此,一些天文學家開始了搜索第十大行星的工作,結果搜尋了幾十年,一無所獲。後來有人提出,如果在冥王星以外真有一顆大行星的話,由於它離太陽太遠,表麵很暗,目前的光學望遠鏡很難找到它。1983年,人們發射了一顆“紅外天文衛星”,發現在比冥王星遠得多的地方,有些低溫天體,它們當中是否有我們期待很久的太陽係第十大行星,現在還沒有結果。

小朋友,太陽係裏是否有第十、十一、十二……大行星,現在還是一個人們都感興趣的謎,也許將來你就是一個揭謎人。

第一顆小行星是怎樣被發現的?

100多年前,很多天文學家都在為尋找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一顆未知的“大行星”而忙碌著。1801年1月1日夜裏,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天文望遠鏡裏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起名為穀神星,他以為,人們期待已久的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大行星”首先被他發現了,為此他激動不已。然而研究的結果令他大失所望,這顆新行星的直徑隻有770公裏,還不到月球的四分之一大,隻不過是太陽係的一顆小行星。

皮亞齊雖然沒有找到那顆“大行星”,但他是第一個發現太陽係裏存在小行星的人,從此,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

太陽有多熱?

太陽是一個燃燒氣體所組成的巨大火球。它的表麵溫度可達2000℃,中心溫度可達2000萬℃。針尖般大小的太陽物質發出的熱量,就足以把150千米外的生命燒死。好在地球離太陽很遠,隻得到了太陽總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

太陽有多大?

太陽的直徑有140萬千米,幾乎是地球的110倍,而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如果把太陽比作一個籃球,那麼地球隻不過相當於一粒小小的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