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
【釋義】原指犯上作亂、破壞封建秩序的言行。現用來形容罪大惡極。
【出處】漢·班固《漢書·高帝紀》。
楚漢相爭,相遇於廣武城,楚軍與漢軍擺開陣勢,項羽躍馬陣前喊話:“小兒劉邦,你我二人相爭,天下黎民塗炭,吾心不忍,今天你我單獨較量,作一了斷,誰勝了,天下就是誰的,快來受死!”
劉邦自知不是項羽的對手,就回答說:“你不配向我挑戰,你已經是個十惡不赦理該誅殺的罪人。”接著他數說了項羽的十條罪惡:“第一,你違背了我們的約定,我先攻下關中,按約應該為關中王,你卻自己稱王;第二,你殺死卿大夫,自己稱霸;第三,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帶兵入關;第四,你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第五,你殺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嬰;第六,你活埋20萬秦國百姓;第七,你封王封地,趕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寧;第八,你占有了彭城,奪取韓國之地,又強占梁國和楚國的大片土地;第九,你陰謀殺害義帝懷王;第十,你作為臣子卻殺死君主,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還有何麵目來向我挑戰啊!”項羽一聽,氣得臉色鐵青,拉開勁弓就射,劉邦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跌倒在地。漢軍將士趕緊抬起劉邦退回廣武城中。劉邦以詐死來誘敵,假裝被項羽射死,晚間楚軍來偷襲漢軍,被殺得大敗。
大器晚成
【釋義】原意是大才需經長期磨煉方能成就。現指成名較晚的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崔琰傳》。
東漢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紹處當門客。當時袁紹的軍隊紀律很差,每攻陷一個地方,士兵們往往要掘開墳墓,搶奪墓中的財寶,而將屍骨棄於荒野,百姓們對此非常氣憤。
崔琰見到這種情景,勸袁紹下令禁止,以免再有這類事情發生。他對袁紹說:
“古時凡是仁義之師,從來沒有挖人家墳墓的殘暴行為。現在河北兵如此胡來,豈不惹得天下人共憤,這實在是自取滅亡啊!”
袁紹感到崔琰非常及時地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立即任命崔琰為騎都尉。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崔琰被曹操所俘獲。曹操看他是位人材,便留他在自己身邊任職。
曹軍幾次狠狠地打擊前來侵犯的匈奴人,最後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並送來大量貢禮。匈奴使臣回國前,要求曹操接見他,並說:
“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想來形貌一定威嚴,願意一睹風采。”
曹操聽了手下報告,覺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絕,便讓有關人員安排會見的時間。
會見前,曹操覺得自己的個頭太小,不夠威武,很難令外國使臣敬畏,便讓崔琰假扮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則扮作貼身衛士,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會見結束後,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詢問對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說:
“魏王長相風流文雅,氣度寬宏,可他身邊手扶佩刀的衛士卻很威嚴,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聽了匈奴使臣的評價,覺得此人很有眼力。
實際上,崔琰不僅長得相貌堂堂、舉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愛惜人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時說話不多,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很少在親友之間走動,特別是成年以後淡泊功名,一時之間沒有什麼大成就。
為此,親友們談起崔林,都會顯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樣子,評價崔林說:
“崔林這個人不會有什麼大作為,與崔琰比差遠了。”
崔琰卻有自己的主見,他每次遇到親友,都對他們說:
“我與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為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不過早作了幾年官,哪裏比得上崔林。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以他的見識和才幹,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琰的眼光果然沒有錯。其實崔林非常有才能,他從小雖然默默無聞,但一直刻苦學習,注意天下大事的變化,暗中積累知識,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這個人材被曹操發現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為主簿,後任命為禦史大夫。到文帝時,崔林竟官至司空,封為安陽侯,成為魏國的股肱之臣。
成語“大器晚成”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