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水,在三門峽一帶,是最急最險的,三門峽那兒的河底橫著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稱北邊一股為“人門”,中間的一股為“神門”,南麵的一股為“鬼門”,而以“鬼門”最險。三門峽這個名稱,就是這樣產生的。從前,船隻經過三門峽的時候,觸礁遇難的事故,屢見不鮮,從三門峽洶湧東下的黃河急流,以萬馬奔騰之勢,直對著砥柱山衝去,而這根高大的“石柱”,卻迎著險惡的水勢,巍然屹立,毫不動搖。故後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強大的依靠。
烏合之眾
【釋義】像烏鴉那樣暫時聚合。比喻臨時拚湊的隊伍,無組織無紀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耿駑列傳》。
耿駑自幼好學,又善於騎射,且對出兵布陣之事很有研究。
耿駑二十一歲那年,王莽建立的王朝剛敗亡,各地將領紛紛起兵,天下混亂不堪。耿駑也告辭父親耿況,跟隨一股部隊出去征戰。一天,在行軍路上忽然遇上王郎,王郎詐稱漢成帝兒子子輿,起兵邯鄲。這時耿駑的部下孫倉、衛包急忙與耿駑計議。孫倉說:
“劉子輿是漢成帝的兒子,人家可是漢家正統呀,咱們應該歸從他才有出路呀,失掉這個機會以後要後悔的,我們何必再到處亂跑呢?”
衛包也勸耿駑說:“幹脆咱們跟劉子輿走算了,將來也有個歸宿!”
耿駑聽他倆說出這話,頓時火冒三丈,厲聲斥責道:“他劉子輿是何人?是個下賤的賊!早晚是個降虜。我到長安去領來漁陽、上穀兵馬,進出太原、代郡,反複幾十日,回來再收拾這些烏合之眾,不過像摧毀朽爛的木頭一樣,你倆不知好歹,將來遭到滅族之禍,悔之不及!”
孫倉、衛包不聽耿駑的話,投降了王郎。耿駑直接去投奔劉秀,劉秀非常賞識他,並重用耿駑,耿駑為劉秀平定天下、當上皇帝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從容不迫
【釋義】形容鎮定自若,不慌不忙。
【出處】春秋·莊周《莊子·秋水》。
慶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是戰國時的哲學家。
有一天,莊子和當時宋國的另一名哲學家惠子一同在濠水(在今安田鳳陽境內)岸邊觀魚。
莊子說:“你看這條魚在水中遊得多麼從容自在啊!它是多麼地快樂!”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它們現在很快樂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能斷定我不知道它們現在很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是喜是憂。但你總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則是肯定無疑的。”
莊子說:“我們從頭說起:你剛才問我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這說明你知道我了解魚的快樂才會問我的。我現在告訴你,我是從自己的感受中體會的。我與你在濠水邊同遊觀魚,悠閑自在,自得其樂。這魚其實跟我們一樣,悠閑自在,隻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它的方式是在水中從容不迫地遊戲觀望。”
風燭殘年
【釋義】風燭:風中飄搖的燈燭。殘年:衰老殘餘的晚年。比喻人到晚年就像風中燈燭一樣很容易熄滅,或指人已衰老、不久於世的樣子。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後》。
劉因是宋末元初人,自幼喪父,多年來靠他母親一人辛辛苦苦把他帶大,教他讀書、促他上進、引導他立德做人。所以劉因對母親一直十分孝敬。
小時候,他身單力薄,可為了幫助母親減輕負擔,劉因總是搶著為母親做活;長大後,劉因在朝中做了官,但一有空閑,他仍是會趕回家中,陪伴已漸漸衰老的母親。
劉因母親生病期間,身邊無人照料,劉因一看母親躺在床上,滿臉皺紋、容顏枯槁的樣子,不由得熱淚盈眶,他握著母親蒼老枯瘦的手,下定決心辭官不做,終日在家盡心侍奉老母。朝廷幾次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絕了。鄰人奇怪地問他:“劉因,朝廷如此看重你,讓你去享受榮華富貴,你為何不去呀?”劉因回答說:“你瞧,我母親已有九十高齡,她如今就好比是‘風中殘燭’,隨時都會熄滅,我怎麼能夠忍心丟下她一人在家,獨自去享受榮華富貴呢?”
水落石出
【釋義】通過調查研究,搞清事實真相。
【出處】宋·蘇軾《後赤壁賦》。
蘇軾是北宋時著名的大文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性豪放,學識淵博,極富文采。在被貶謫黃州時,曾兩次遊曆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下了兩篇傳世之作《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暮秋的一天晚上,月光如鏡。蘇軾和他的兩個朋友沐浴著和煦的秋風,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和朋友相聚,暢敘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無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