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為什麼這麼囂張?
原因有三,第一仗著自己的老子是未來儲君,且是個地位牢靠、馬上就要正位的主兒;第二仗著自己的親娘是太子的寵妃,且韋良娣的出身很好、品級也不低;第三便是仗著太子的諸多子嗣中有近一半是她的親弟弟,一旦太子正位,新君立儲,她弟弟有極大的競爭優勢。
在這三個原因裏,最後兩個尤為重要。
蕭南既然已經跟平安結了仇,她就要考慮好所有的問題。
如今太子被聖人壓著,且還念著幾分親戚情分,這才變相的給了蕭南補償,勉強把這事兒遮掩過去了。
在京中貴婦眼中,蕭南設計重傷了平安,臨了不但沒有受懲反而得了東宮的好處,麵子、裏子全都賺齊了,還順便立了立威,多完美的計劃呀。
但蕭南心裏很清楚,這事兒還沒完。
畢竟平安還活著,她的所有依仗也都依然存在,隻待過幾年,太子的寶座坐穩了,大家又淡忘了此事,平安定會找蕭南報仇。
有了上輩子的教訓,蕭南絕不想留這樣一個大的隱患存在。
所以,早在那日球場上決定出手前,蕭南便想好了計策,才會提前派人進宮尋皎皎幫忙。
說起來也是緣分,在太子的諸多兒女中,皎皎是唯一嫡出的女兒,年紀隻有十二歲,偏蕭南就跟她說得來。
今年春天,在某次去晉陽公主府吃酒的時候,蕭南與皎皎被安排在了一處。兩人客氣的閑聊了幾句,不想就說到了兩人都喜歡的話題——養花兒。
別看皎皎生性活潑,且整日裏嘻嘻哈哈一副沒心沒肺的傻大姐樣子,她卻極喜歡侍弄花草,尤其愛養蘭。
正巧蕭南跟著老夫人學了一段時間養花、插花,隨後又在去楊家給蕭皇後請安的時候聽老人家講了些養蘭的技巧,她雖不是特別喜歡養蘭,但說起來也能頭頭是道。
兩人越說越投機,皎皎聽說蕭南家裏還有個極大的玻璃暖房,當場便吆喝著要去。好容易熬到宴會結束,小姑娘迭聲催著蕭南帶她去崔家。
蕭南一向喜歡直率的人,見皎皎這般真性情,她自是不會拒絕,熱情的邀請她去了榮壽堂。
兩人先去暖房溜達了一圈,蕭南把蕭皇後送給她的幾株蘭花展示給皎皎看,皎皎很興奮,連聲說這幾株都是蘭中極品,還央求蕭南分株的時候分給她一株。
蕭南見小姑娘雙眼直冒亮光,好像老饕見到了天下珍饈,便知她是真喜歡,很爽快的就答應了。
隨後,蕭南引著皎皎去葳蕤院喝茶,皎皎聽說蕭南生了四胞胎,早就好奇不已,當下便說要去看寶寶們。
蕭南便又領著她去剛剛裝修好的嬰兒室,皎皎看到這房間敞亮幹淨、布置精巧,心裏已經忍不住讚歎蕭家表姐確實是個妙人。
接著,當她看到四個粉雕玉琢的小包子時,又忍不住驚訝的長大了嘴,再次看向蕭南的目光中多了幾分敬佩和隱隱的羨慕。
沒錯,就是羨慕!
蕭南當時見了還覺得奇怪,皎皎一項表現得很直率、天真,為何會忽然露出這樣過於滄桑的表情?!
不過那時她們剛剛結識,關係還沒有親厚到問詢這種問題,蕭南便暫時放在了一邊,熱情招待皎皎品茶、吃崔家秘製糕點。
半天攀談下來,兩人越說越投機,關係也越來越親密,發展到最後,蕭南送皎皎出門的時候,兩人的稱呼都變了,不再是有些客套的‘表姐’‘表妹’,而是分外親昵的‘阿姊’‘皎皎’。
再後來,蕭南與皎皎的關係越來越好,儼然一對忘年好閨蜜。直到那時,皎皎才在某次閑聊中漏了一句,隱晦的提及太子妃當前的困境。
當時蕭南聽了心裏一驚,還以為玉露的秘密暴露了,正琢磨著怎麼遮掩,又聽皎皎吞吞吐吐的說大公主和她一個生雙胞胎、一個生四胞胎,母女兩個除了有福氣外,定有什麼調養身子的好法子。
皎皎畢竟是未嫁女,不好直言,但蕭南聽得分明,她話裏話外都在詢問一件事:大公主與蕭南都這麼能生,蕭家是不是有什麼生子秘方。
蕭南腦中靈光一閃,她忽然猜到皎皎為何主動與她交好,想必小姑娘看到了母親的困境,又聽聞了不少坊間傳聞,這才借宴會之際找上自己。
說實話,發現這一點讓蕭南心裏有些不舒服,但很快她就釋然了:皎皎結交她是有目的,自己與她交好又何嚐不是希望能借此與東宮交好?!
既然大家的目的都不單純,她也就沒資格抱怨人家了。
想了想,蕭南便把這些都推到那本古籍上,還特意命人取出抄好的一份送給皎皎。
皎皎一聽是什麼古籍,略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又高興起來,拿了書、道了謝、歡歡喜喜的回了東宮。
自此,蕭南與太子妃這一係算是交好起來。
但,經曆了前日那事,蕭南深刻明白,她與太子妃隻是交好還不夠,她必須讓太子妃徹底站在她這一邊。
而如何達成這一步,目前而言,蕭南覺得隻能依靠玉露了。
問題又來了,她怎樣才能讓太子妃不知不覺的喝下玉露,同時又能明白這是她蕭南的功勞呢?!
蕭南陷入了深思中。
次日清晨,崔幼伯照例去上班,不過,他的神情不同於往日,細細觀察就會發現,他眼中帶著隱隱的不舍。
他當然不舍了,親自薦鄭勤入仕,便是主動把這個助手推了出去,一想到日後無人像鄭勤這般時刻在自己身邊共同商討政事、幫他出謀劃策,他就覺得心裏空落落的。
不過,崔幼伯眼中閃過一抹堅持,他不能那麼自私,並且他也知道,鄭勤是個胸懷大誌的人,斷不肯一輩子委屈的窩在崔家給他做幕僚。
如果今日他不主動薦鄭勤入仕,用不了多久,鄭勤定會離開,事情一旦走到那一步,兩人多年的兄弟情分也就沒了。
所以,還是由他親自出麵最好,崔幼伯走到門外,下意識的摸了摸袖袋裏的奏章,再次點點頭,然後接過下人遞上來的馬鞭和韁繩,利索的翻身上馬,一路朝皇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