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番外01章 買個島吧(2 / 3)

長子不行,崔澤隻能將全部心血傾注在長孫身上,崔令元確實比他父親好些,可他太年輕了,等他有資格邁進議事堂的時候,估計要到三四十年之後呢。

這期間便又二十多年的權力斷層期,崔澤現在要做的,就是力求多培養些幫手,即便自己退下高位,也有人扶持崔令元。

或許有人問了,崔澤幹嘛非要吊死在一棵樹上,他完全可以推崔幼伯上位呀。

其實道理很簡單,崔氏作為一個傳承了幾百年的世家大族,家族中必有一些打死都不能改變的鐵律,那就是‘嫡長繼承製’。

就算崔幼伯再出色,他也是幼子,隻要崔彥伯沒有蠢到天怒人怨,崔澤就不能剝奪他的家主繼承資格。

更不用說崔幼伯已經過繼出去了,不再是榮康堂的兒孫,而是自成一支,以後榮康堂、榮壽堂兩支會相互扶持,卻不再是一家人。

話題扯遠了,咱們還是書歸正傳,崔澤為了給家族培養更多的助手,自是不會放過廣州分院這個最好的平台,是以他特意將崔仲伯的嫡次子崔令簡、族侄崔文伯派去了廣州。

這兩人年紀都不大,能不能幹先另說,至少知道輕重,到了廣州後,全力配合蕭南,並沒有因為她是個女子就生出半分的輕視,反而對她敬重有加。

此時的廣州雖不至於是荒蠻之地,卻也不甚繁華,地皮什麼的比京城便宜了好幾倍,蕭南手裏有錢,身上還有一品夫人的誥命,幾乎沒費什麼吹灰之力便拿下了一塊極大的地皮。

選定了校址,蕭南又命隨行的工匠按照京城學院的風格設計,接著便是招收勞力施工。

崔令簡和崔文伯就是在這個時候抵達廣州的,到了地方,隻稍作修整,便開始挽起袖子幹活。

崔文伯年齡大一些,便接管了學院工地的監管工作。

崔令簡第一次出遠門,蕭南沒有給他什麼獨立的差事,而是命他跟在崔幼伯身邊,看崔幼伯如何籌備市舶司、如何選拔屬官、如何與廣州的州郡地方官打交道。

還別說,崔令簡跟著親叔叔早出晚歸的忙活了小半年,白嫩的小臉兒曬黑了,有些單薄的身子健壯了不少,人也踏實、穩重了許多。

待學院建成後,崔令簡不用蕭南吩咐,就能有模有樣的負責與當地世家打交道、招生等事宜。

見此情況,蕭南終於舒了口氣,除了些大事,她將學院的具體事務全都分派給了崔文伯和崔令簡兩人,自己則又開始忙碌起其它的事兒。

這個事與市舶司有關。

話說在市舶司成立前,廣州已經有了海上貿易,大食(即阿拉伯)已經通過海路抵達了中土,而獅子國(今斯裏蘭卡)、婆羅門(古印度)、昆侖(今中南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一帶的區域)等處的商人也紛紛在廣州進行貿易。

隻是這些都是些民間活動,且規模不是很大。

當地的官員,為了彰顯天國神威,對於這些外邦來的商人很是歡迎,甚至都不征收稅賦。

而崔幼伯的市舶司正式成立後,對廣州的中外貿易進行了詳細的規範,什麼劃分市、坊區啦(即商業住宅分離),什麼支持夷人興建各自信仰宗教的寺廟啦,什麼設番長解決具體的糾紛啦,什麼規定稅賦種類以及征收數額啦……等等等等,經過他近一年的規範、整頓,廣州的海上貿易迅猛發展起來。

海上貿易發展迅猛,利益滾滾而來,引得無數商人前來。

很好,問題來了,大家都想出海做生意,那麼就必須有交通工具,過去的小海船肯定不行,而大食人的海船也不會輕易讓給唐人。

就在商人們心急難耐的時候,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一種名曰‘船塢’的東西正式落成,而崔氏船廠的第一艘海船也首次下水。

京城首富王佑安花巨資購下這第一艘海船,並率領一支二百餘人的商隊,滿載一箱箱精美的瓷器和絲綢,在眾商人熱切的目光中揚帆遠航。

半年後,王佑安的商隊順利返回,帶回了一堆堆的象牙、犀角、香料和紅藍寶石等名貴貨物。

成功的案例就在眼前,那些原就‘重利’的商人們更坐不住了,紛紛籌集資金、去崔氏船廠訂購海船、招募商隊壯丁……個個忙得不亦樂乎,恨不得立時就能載著貨物出海。

托蕭南的福,彼時的通訊比過去迅捷了許多,每日天空中都飛著各色鷂子、鴿子,有了這些伶俐、可愛的小動物,信息流通得格外快。

許多分布各地的大家族都知道了出海能賺大錢的消息,這年頭,沒人嫌錢多,隻要有更要的生意,就算有風險,也會有人搶著來做。

京城、及各地的權貴、世家代表的商戶紛紛抵達廣州,當然他們也不全是準備出海,那頭腦靈光的,已經開始買地皮、建商鋪。

沒用兩年時間,酒肆、客棧、邸店等便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商業繁榮,商人如織,廣州的賦稅立時增收了一大截,再加上市舶司征收的舶腳稅,崔幼伯命人運回京城的銀錢足足有幾百萬貫,隻把聖人高興得連說‘肅純果真能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