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花落花開,十五年光陰彈指而過,光陰的步伐一腳邁進了永昌十九年。
又是一個秋天,驪山避暑團的權貴們紛紛遷回京城,一路上車輪滾滾很是熱鬧。
京城內也是熱鬧非凡,因為按照慣例,入秋後朝廷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政績考核,這樣的考核每年一次,是為‘小考’。
小考一般是七八月份開始,九月份結束,具體考核方法是由應考者本人具錄當年的功過行能,相當於自我鑒定,自己給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做個總結,然後呈報上級衙門,再有上官進行複核,確定後再由本部門或是州府長官當眾宣讀,公開討論其政績優劣,最後定出考第,並將結果登記在冊,名曰‘考課簿’。
地方官的考課簿一般是年底官員入京述職的時候,隨身帶進京,然後上報尚書省,這個活動也有官方稱呼,‘考解’。
而京城內各衙門口的考績則是在十月一日前直接上報尚書省,然後由尚書省吏部考功司負責內外官員的考課工作。
優等者,嘉勉留任、或是升官發財。
不合格、甚至低劣者,回家吃自己都是輕的,沒準兒還會落罪。
小考關乎命運前途,滿朝文武官員都比較關注。
而更巧合的是,今年還是大考之年。
單從字麵上說,大考也比小考更重要些。
事實上也是如此。
朝廷一般每隔三四年便會舉行全國範圍的官員考核,是為大考,每逢大考之年,官員不但要進行自我鑒定,還要入京接受吏部甚至是聖人的親自考核。
這個遠比小考要正規、嚴苛,對官員仕途的影響也最大。
可以說,有幸在任上遇到了大考,且政績優等,那麼接下來的前途將一帆風順。
而若是政績不佳,或是考核的吏部員外郎(吏部分工明確,考功郎負責京官,員外郎考核外任地方官)發現被考核者長得歪瓜裂棗、字寫得上不得台麵,都會被攆回家吃自己。
所以,京城的各大衙門都異常關注,而外任的地方官們也仿佛大遷移似的,紛紛往京城趕。
再加上提前進京趕考的麻衣士子,偌大個京城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還有些人家,因為外放的親人回京述職,一家人難得的團聚,便趁此機會辦個喜事什麼的。
如此一來,京城的熱鬧指數更是連創新高。
在諸多辦喜事的人家中,開化坊蕭家的昏禮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原因無他,蕭家的三郎君,長公主所出的雙胞胎之一的蕭真今日正式迎娶聖人愛女長平公主。
說她是皇帝愛女並不是逢迎之詞,而是寫實,這位姐妹排行第五的公主,生母武昭儀,哦不,現在已經是武貴妃了,自十七年前入宮,就一直盛寵不衰,聖人愛屋及烏,對長平也非常寵愛。
之前還有個王貴妃、韋淑妃與她抗衡,但在十六年前的驪山之亂中,兩人謀逆、弑君,被聖人賜死,被此案牽連的還有幾個妃妾,後宮好一番動蕩,前後足足折騰了近三年才穩定下來。
而不管後宮如何紛亂,武昭儀都一派閑適的淡定旁觀。當然老天也眷顧與她,宮裏最亂的時候,她要安胎,等風波稍稍平定些的時候,她不聲不響的生下了長女。
待後宮又因安同公主事發而再起波瀾的時候,她又以坐月子、教養女兒為名,靜靜的待在自己的宮裏,任憑外頭如何喧鬧,她仍舊淡定如初。
聖人先是被長子、寵妾背叛,接著又是經受了心腹(漢王父子)、真愛(王貴妃)的算計,最後,原本以為是一心救父的孝順女兒竟也起了弑父的歹毒心思。
一時間,聖人竟有種眾叛親離的感覺,孤家寡人什麼的,高處不勝寒什麼的,怎是一個苦逼了得啊。
雖然皇後和太子一直陪侍左右,但他還是無法釋懷。
還是武昭儀棋高一著,從聖人最熱衷的cosplay事業入手,親自粉墨登場,借古喻今,好生勸解了一番。
別說,若是換做正兒八經的去勸諫,聖人未必聽得進去,偏這種玩鬧似的寬慰,聖人還真入了心。
心情倏然開朗,再去看台上的美人兒,雖不是二八妙齡的少女,卻也是美豔無比、柔媚入骨的佳人,幾乎是一瞬間,聖人將對王貴妃和韋淑妃的情誼全都轉移到了武昭儀身上。
這個時候,聖人才似是剛想起來,以‘生育有功’為名(武氏的長女都周歲了),封武昭儀為賢妃,讓她一個二次入宮的女子,一下子從九嬪晉位四夫人。
賢妃雖是四夫人之末,卻是正兒八經的妃位,對於武氏這個年逾三十的女子來說,絕對是個不小的進步。
然而這對於武賢妃而言,隻是個開始,接下來的十幾年間,不管後宮采納了多少年輕、美麗的女子,她依然牢牢占據著皇帝的心,儼然成為後宮第一人。
不過,武賢妃非常聰明,她雖得寵,卻並不跋扈,也從未對皇後不敬,更不敢說跟她一爭高下,而是恪守規矩,一心隻撲在皇帝和她的兒女身上,全然沒有當年王貴妃的霸道,也沒有韋淑妃的囂張,就是對宮女、內侍們都非常親近,除了些年輕的妃嬪對她嫉妒不已外,還真沒有多少人說她的壞話。
就是皇後談及武賢妃,也不得不讚一句‘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