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火箭是利用反作用力原理製造的嗎?
火箭其實不是現代的產物,大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初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利用反作用力的古代火箭。後來,古代火箭被廣泛地用做作戰武器。最原始的古代火箭,箭杆前端是傷人的箭頭,後端是羽毛做的箭尾,它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箭杆上綁黑色火藥筒,點燃黑色火藥,就可推動火箭前進。
到六七百年前的元、明時代,中國的火箭技術進一步發展,不僅火箭的樣式增多,而且能多箭齊射。如“二虎追羊”,以及一次能發射2~100枚火箭的裝置,其射程可達200~400步。這些火箭威力很大,既可以由士兵拿在手裏發射,也可以裝在戰車、戰船上發射。
大約在13世紀,中國的火箭傳入阿拉伯國家,又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雖然中國古代的火箭並沒有能打開天門之鎖,但是全世界都承認,火箭的故鄉是中國,中國的火箭是打開天門的第一把鑰匙。後來終於有人在20世紀40年代從中國古代的火箭中得到啟發,製造出了真正的火箭。它首先被法西斯德國用做作戰武器,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布勞恩等人製造的V-2火箭(導彈)。
[我還想知道]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在美國華盛頓航空與航天博物館內,立著一尊中國古代武士手持火箭發射筒的塑像。
北宋後期,中國民間用火藥製作了各種炮仗和花炮:有利用火藥一次爆炸的反作用推力一次升到空中,然後再引爆另一部分發出聲響的“二踢腳”;有利用自身噴氣反作用力向前推進的煙火玩具——“地老鼠”。
載人航天係統因優點眾多而
被廣泛用於軍事戰爭嗎?
載人的航天係統,主要是載人的空間站和載人的航天飛機,對今日的空間戰爭有重大的影響。蘇聯是先發展載人空間站,後研製載人航天飛機。美國則相反,先發展載人航天飛機,再發展空間站和空間巡航機。
空間站可以供多名宇航員長期居住和工作。在軍事上,可以作空間指揮所,可以作其他航天器的停靠碼頭,可以裝載大型偵察儀器長期對地麵偵察監視,還可以作為戰略武器的空間發射台。蘇聯從1971年開始發展“禮炮”號載人空間站,十多年時間發射了七個,其中兩個是純粹作軍事用的。
航天飛機是一種有人駕駛的空間飛行器,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飛船一樣沿軌道運行,也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落。在軍事上,它可以用來對敵方衛星進行檢查、捕獲和破壞;可以對自己方麵的偵察衛星進行維修、補充電源、更換膠卷、收取記錄,必要時還可以直接執行偵察任務;如果裝上炸彈,可以飛到很遠的地方對地麵目標實行戰略轟炸。美國利用載人航天飛機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實驗。這種飛行器,應該把它看做是一種載人的航天兵器。
[我還想知道]
衛星拍的照片與日常生活中的相片不一樣,它隻不過是一些有形狀的點。
航天飛機需要用運載火箭從發射台垂直發射,兼有飛機和宇宙飛船的優點。
無人飛機的用途主要是偵察嗎?
無人飛機的用途是和它的優點互相聯係的。它的優點是:
輕便小巧,不容易被敵方雷達發現,生存率相對就高;可以遠離指揮中心而深人到對方縱深地區,不分晝夜連續24小時活動;可以在任何地方發射,用降落傘或回收網回收。
無人機最早是作為靶機訓練飛行員和高射炮手用的。現在它用途廣泛,主要是用來偵察。
偵察用的無人駕駛飛機,裝有先進電子設備的能夠進行電子偵察,裝有照相機的就是照相偵察機,裝有微光電視攝影機和紅外傳感器的可以作光電偵察,裝有毫米波雷達或旁視雷達的能夠進行雷達偵察,如果裝有大氣取樣裝置、核輻射計量裝置等專用儀器,可以進到核爆炸區作核和化學偵察。
無人飛機安裝放大器鏈和收、發天線,可以作為中繼通信平台,擴大通信的覆蓋範圍。
無人飛機一樣可以作攻擊武器用,掛載著導彈和製導炸彈的直升機可以襲擊敵方雷達、導彈陣地和坦克等軍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