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

依據一定的法則,將地球表麵上各種事物用特定的地圖符號表現在平麵圖上,用以反映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地理分布及其相互關係的平麵圖像叫地圖。利用地圖,人們就可以有效、便捷地研究和利用地球及其上麵的事物。按比例尺大小,可將地圖分為大、中、小比例尺地圖;按內容,可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按區域大小,可分為世界地圖、半球圖、洲陸地圖、分國圖等。隨著自動化和遙感技術的發展,還有數字地圖、影像地圖和微縮地圖。

地球儀

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縮小製作而成的地球模型。上麵畫著經緯線、國家、陸地、海洋、山脈、河流等,安裝在支架上,可以轉動,可供教學使用。

比例尺

地圖上連接兩點的線段長度與其實際相應距離之間的比例。也稱作“縮尺”。地圖上的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式:一、文字式:就是在地圖上用文字說明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多少千米。如“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300千米”;二、數字式:在地圖上用數字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相應距離的關係,如“1∶300,000”或“1/300,000”;三、線段式:即在圖上畫一線段,並說明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多少千米。

等高線

將地麵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叫作等高線,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就是地麵上等高線在地圖上的投影。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地形坡度的緩陡程度。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就陡,反之,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就平緩。

等深線

將海洋、湖泊或其他水體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叫作等深線。等深線是以海平麵或湖麵作為起算麵而測定的,實際上是關於水下地形的等高線,其疏密程度也反映了水下地形的陡緩程度,表明水下地形的起伏狀況。

地貌

地表的各種地形,總稱為地貌,也稱“地形”。地貌是由地球內力與外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以內力作用為主,外力作用為輔。內力作用形成地表的基本輪廓,外力作用則通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等作用塑造地表,使地表趨於平緩。根據海拔高度與起伏大小將地貌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按成因分為:構造地貌、氣候地貌、侵蝕地貌、堆積地貌;按動力地貌可分為: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

地質地貌

地表的各種形態,總稱為地貌。所以一般所見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即是。各種地貌間無嚴格的界限和定義,一般將地貌分為以下八種:一、平原,二、波狀平原,三、高地、高原,四、丘陵平原,五、丘陵,六、低山地帶,七、高山地帶,八、冰原。

地質是有關地殼的性質、構造的狀態。

地幔

位於地球中部介於地殼層和地核之間的固體圈層,又稱作“中間層”。上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麵,下界為古登堡不連續麵,厚度約為2900千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麵以下直至1000千米處為上地幔,1000千米以下至2900千米處為下地幔,成分中含鐵比上地幔中更多。在地下60—250千米範圍內,存在一個軟流層,一般認為這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火山噴發以及礦產的形成和分布均與這一軟流層有關。

地殼

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主要由岩石組成。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它在全球上的厚度和成分極不均勻,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約為33萬米,最厚的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萬米,大洋地殼薄些,厚度隻有5000到8000米。大陸地殼岩石中矽、鋁、鉀、鈉成分較多,大洋地殼岩石中矽、鋁、鐵、鎂成分較多。在大陸地殼中,距離地表約22萬米的地方,有一個康拉德不連續麵,將大陸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部分成分與花崗岩相似,因此被稱作“花崗岩層”,下層成分與玄武岩相似,故被稱為“玄武岩層”。大洋地殼花崗岩層很少,有的地方甚至缺失。地殼表層由於受到大氣、水、生物、陽光等的風化、侵蝕作用,形成了土壤層風化殼和沉積層,其厚度在1000到10000米之間。

地核

位於地幔下麵的地球中心圈層,半徑約為3400千米,在地下2900—5100千米深處為外核,地震橫波不能通過,具有液態特征。在地下5100千米至地心部分為內核,地震縱波不能通過,隻有橫波才能通過,具有固態特征。一般認為地核的主要成分為鐵、鎳,並含少量輕元素,可能有矽、硫、鉀、氧等。

地震波

由於地震或人工爆破產生的彈性振動在地球內部以一種波的振動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波就叫作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和橫波兩種,縱波和橫波能否通過介質及其傳播速度的不同,反映了地球內部不同的物質的性質和密度。通過對地震波的觀測研究,可以推測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岩石圈

由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堅硬岩石組成的圈。厚度約為75-150千米,我們現在能認識到的地質作用現象大部分發生於岩石圈。

地殼運動

地殼結構及其表麵形態由於其本身或地球其他部分的物質、能量在內力作用下的變形、變位的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包括陸地運動、造山運動、地塊運動、火山運動等,與海洋、陸地、火山等的形成及褶皺、斷層等構造的形成密切相關。一般將地殼運動方式劃分為兩種: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表方向的運動,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能造成巨大的褶皺山,也能形成海洋;垂直運動也稱升降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作垂直於地表方向的運動,使岩層表現為隆起或凹陷,能引起地勢高低起伏,海陸變遷。

地質構造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和岩層的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基本形態為褶皺和斷層。褶皺指岩層在巨大的內力作用擠壓下變形變位產生褶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褶曲即構成褶皺;斷層是指岩層在強大內力作用下斷裂,但沿斷裂麵有明顯位移的構造。地質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性質、方式、強度的主要依據。通過研究地質構造,可以了解地殼發展曆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了解礦床貯藏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