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
海岸指海洋和陸地相互接觸和相互作用的地帶。包括遭受波浪為主的海水動力作用的廣闊範圍,即從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麵),向陸延至暴風浪所能達到的地帶。
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礦產、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還有眾多深邃的港灣,以及貫穿內陸的大小河流。它不僅是國防的前哨,又是海、陸交通的連接地,是人類經濟活動頻繁的地帶。這裏遍布著工業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勝的地貌特征,可辟為旅遊基地。在海岸及其鄰近地帶居住著世界人口的2/3,由此給海岸、河口的生態係統和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海嘯、颶風和台風侵襲海岸和海灘,對沿海的工業、農業造成危害。
海岸類型
按不同的海岸形態和成因劃分的各種海岸類別。在海岸發育過程中,由於受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岩石性質、海水運動、海麵變動、原始地貌、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海岸形態。按其形態和成因可分為:
(1)平原海岸。又稱“沙岸”,由巨厚而鬆散的沉積物組成,這種海岸平直、單調,岸上地勢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淺灘。主要以分布在大河入海處的三角洲最為典型。
(2)基岩海岸。主要由比較堅硬的基岩組成,並同陸地山脈或丘陵毗連。這種海岸地勢險峻,岸線岬灣曲折,坡陡水深,島嶼星羅棋布,多天然良港。
(3)生物海岸。是生物(活的和死的)對海岸的附加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有紅樹林海岸與珊瑚礁海岸。
海岸的組成
(1)海岸(狹義)。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包括海崖、上升階地、海濱陸側的低平地帶、沙丘或穩定的植被地帶。
(2)海濱。也稱海灘。從低潮線向上直至地形上顯著變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後濱和前濱。有人認為海灘尚應包含與海灘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水下部分。後濱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濱的後緣,其上發育暴風浪所形成的灘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灘肩向海一側的邊界為海灘坡度突變處,稱肩頂或灘肩外緣。前濱指肩頂至低潮線之間的灘地。鄰近肩頂的前濱部分,通常坡度較陡,也稱灘麵。
(3)內濱。自低潮線向海直至破波帶的外界。有些內濱存在水下沙壩和水下淺槽。
(4)外濱。破波帶外界向海一側的底部較平緩地帶(也有人認為外濱從破波帶外界起延伸至陸架邊緣為止)。但有些學者未劃出內濱,而將自低潮線開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麵的內濱)統稱為外濱。
(5)近岸帶。包括海灘和水下泥沙活動的地帶,約在水深10~20米的範圍內。
海岸沙堤
海岸沙堤是與海岸平行的狹長沙質堆積體,一種海岸堆積地貌。有的沙堤沿海岸分布在高潮線以上,稱濱岸沙堤,是波浪將侵蝕物質向岸搬運,堆積於海岸的產物。有的沙堤呈連續或間斷地分布在岸外海濱,被瀉湖與陸地隔開,稱為岸外沙堤。
海岸沙嘴
海岸沙嘴是海岸地貌形態之一。沿岸漂移的沙礫繞過突然轉折的岸段,一部分沙礫逐漸沉積下來,形成一端銜接海岸,一端沿著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狹長堆積地貌。波浪作用下的沿岸沙礫流,由波能較高的岸段向波能較低的岸段運移,可形成沙嘴。如岬角與港灣相連的岸段,因波浪折射,岬角被侵蝕的碎屑物質向港灣移動,在沙礫流容量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