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奇石(1 / 3)

海濱奇石

東山島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古稱銅山,是著名的海濱風景區。東山島的聞名,除了美麗的熱帶海濱風光外,還因為島上有一塊奇石——風動石,它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

風動石,危立於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石高473米,寬457米,長469米,重20多萬千克,外形像一隻雄兔,斜立於一塊臥地盤石上,兩石吻合點僅有幾厘米見方。當海風從台灣海峽吹來的時候,強勁的風流會使風動石微微晃動,讓人覺得其岌岌可危,可風停後,風動石也隨之平穩如初了。

風動石不僅在風的吹拂下會搖晃,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動。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頃刻間化為齏粉,奇石搖動的軌跡清晰可見。

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

“七七事變”後,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日艦“太和丸”用鋼絲索係於風動石上,開足馬力,可多條鋼絲索被拉斷了,風動石卻紋絲未動,最後日軍隻得放棄這一企圖。

風動石曆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

海中顱骨之謎

這件事發生在1975年。有一天一位名叫奧裏夫耶·傑溫捷爾的法國人正在波斯灣的一處海濱浴場散步。突然,被海水卷到岸上來的一個東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走過去,俯身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顱骨。

傑溫捷爾無法弄清這是什麼動物的顱骨,便把它帶回了法國。為了解開這個謎,他買了一本讓·紮克·巴爾魯阿著的名為《海蛇和水中怪物》的書,一口氣把它讀完。然後,他就寫信給巴爾魯阿,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他。同時,他還把這個顱骨的照片分別寄給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請他們進行鑒定。後來,他又把這個顱骨拿給科學家們看,聽取他們的意見。

這個小小的頭顱骨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因為誰也不曾見過這種顱骨。看起來它隻不過是一塊普通的骨頭,長105厘米,呈鳥喙狀,上麵沒有牙齒。

它究竟是什麼動物的顱骨呢?學者們有各種不同的回答,可說是意見紛紜。有人說它是已經絕跡的古代大魚,有人說是某種鯨魚的顱骨,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不為人們所知的烏龜的顱骨,還有人說它是傳說中的海怪的顱骨。

不過,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古代硬骨魚的顱骨,很可能它是三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由魚類向兩棲類動物過渡的一個種屬。

“這種謎永遠也解不完”,當巴爾魯阿收到另一位愛爾蘭人寄來的又一張顱骨照片時感歎地說。是的,由於地球很大,曆史悠久,許多物種產生以後又絕滅了,會有許多東西還沒有被人們發現和認識。至今,人們也還不知道這個奇怪的顱骨究竟是什麼動物留下的。

東非大裂穀之謎

東非大裂穀北抵西亞,從靠近伊斯肯德倫港的南土耳其開始,向南一直延伸到非洲東南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總長超過6500千米,人們稱它是“大地上最大的傷疤”。裂穀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見底,積水形成40多個與眾不同的條帶狀或串珠狀湖泊群。其中就有全球最深的湖泊——東非坦噶尼喀湖,水深超過1400米。而在未被湖水占據的裂穀帶,則是一條巨大而狹長的凹槽溝穀,兩邊都是陡峻的懸崖峭壁。同時裂穀帶也是大陸上最活躍的火山帶和地震帶。在那裏,人們不斷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例如在裂穀帶的基伍湖下層,發現了無機成因的甲烷,儲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大多數人認為這些甲烷來自地球深部,溢出地殼溶解於水體中聚集成天然氣藏。盡管它的形成機製人們還不清楚,但對於有機成因論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挑戰。

東非大裂穀也是已知的古人類的最早發源地。1959年,英國人類學家李基夫婦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穀,發掘到175萬年前的東非人頭蓋骨,打破了人類曆史不超過100萬年的傳統觀點。以後,人們又在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境內的裂穀帶中,接二連三找到更多、年代更久遠的古人類骨骼化石。東非人的來龍去脈,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在裂穀帶生活,一直是人類學家潛心探索、孜孜求解的課題。東非大裂穀未來的命運,同樣吸引著人類的視線。

1978年11月6日,地處吉布提的阿浩爾三角區地表突然破裂,阿爾杜科巴火山在幾分鍾內平地突起,把非洲大陸同阿拉伯半島又分隔開12米。科學家們認為,紅海和亞丁灣就是這種擴張運動的產物。他們還預言,如果照這種速度繼續下去,再過2億年,東非大裂穀就會被徹底撕裂開,“分娩”出一條新的大洋,就像當年的大西洋一樣。但是,反對板塊理論的人卻認為大陸和大洋的相對位置無論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重大改變,地殼活動主要是做上下的垂直運動,裂穀不過是目前的沉降區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積之後,將來可能轉向上升運動,隆起成高山而不是大洋。東非大裂穀究竟會怎樣,看來人類也隻有拭目以待了。

南極超級地下湖裏隱藏著多少秘密

在南極4000米厚的冰層下,靜靜地躺著一個巨大的湖泊,厚厚的冰蓋將它與外麵的世界隔絕長達數千萬年。因此,這裏可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很多種生物的家。我們能否不進行任何的破壞而揭開它們隱藏的秘密呢?

南極最大的淡水湖

南極大陸坐落在一處冰凍地帶,它被好幾千米厚的冰層覆蓋,這層冰雪已經將其他生動鮮活的生物圈與它隔絕了千百萬年。在2007年國際極地年期間,科學家希望從這座神秘的不為人知的世界裏發現一些亮點。他們麵臨的其中一個大疑團是,在南極這座被冰雪封凍的大陸下,被封凍在一處大約是約克郡麵積的兩倍的地麵下的南極巨湖裏是否有生命存在?

這個湖名叫沃斯托克湖,被封凍在4000米的冰層下,它是俄羅斯科考站在30多年前發現的,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通過人造衛星和地震測量法證明它的存在。直到這時,它那廣闊的麵積才成為眾所周知的事情。沃斯托克湖比安大略湖的麵積更加廣闊,據估計,它大約有500米深,它是如此龐大,打個比方,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倫敦提供5000年全部的淡水!但是沃斯托克湖最最有趣的一方麵卻是,它似乎已經與外界隔絕至少1500萬年(從它被埋入地下的那一天開始算起)。

沃斯托克湖是目前已知的被覆蓋在南極洲龐大冰蓋下的150個冰下湖中的一個,但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淡水湖,科學家對它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希望從它身上發現一些南極未知生命的秘密。南極東部這塊世界最大的冰層產生的巨大壓力使沃斯托克湖免遭凍結。據猜測,僅是巨大冰層底部的湖表麵幾英尺的地方被凍結,冰蓋下這層冰被稱為積冰。厚厚的冰蓋讓日光無法射進湖中,因此湖中的任何生命要想在這個漆黑的世界中生存,必須借助一係列化學能量。

科學家認為,湖底排放的地熱可能為湖裏的微生物提供了熱能。但是沒有來自湖中的直接樣本,這些都隻是一種猜測。說來也巧,這口湖就靜靜的躺在俄羅斯科考站的所在地沃斯托克。這座科考基地是在冷戰期間建立的,在它建立很久後前蘇聯科學家才意識到這口湖的存在。湊巧的是沃斯托克科考站也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冬天的溫度可降至零下80攝氏度。

有望明年鑽透積冰

很多年以前,俄羅斯科學家就開始利用一種可造成汙染的方法鑽穿湖上的冰層,這些方法包括向鑽孔中填充煤油以防止它再次凍結(煤油的凝結點比水低)。8年前,這些科學家鑽到離液態水還差幾米的地方,在鑽頭碰到冰層下的積冰時,他們終止了鑽孔活動。

他們的行為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和其他南極科學家都擔心鑽孔過程中的煤油和和任何來自未經消毒的鑽孔設備的細菌都有可能汙染這個大湖。對積冰樣本的分析顯示,它反映出微生物生命存在的跡象。但這些發現還未被證實。在8年的間歇後,去年來自俄羅斯和法國的一支科考隊再次利用一種不同的方法——用消過毒的“液體緩衝器”鑽孔,這種液體比煤油更重,這種方法的設計目的是使這種液體沉到鑽孔底部,防止汙染湖水。

科學家希望在明年鑽透最後幾英尺積冰,從表麵取出固態樣本,對微生物生命進行測驗。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計劃,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這項工作感到滿意。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科學家柯南·埃利斯·埃文斯說:“在南極工作要遵循的第一條原則是這項工作是否會給南極洲的任何事物帶來破壞,目前這項工作就會。他們說他們的方法將不會汙染這口湖,但這是任何一項工作都妄想實現的目標。”

然而,還有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明有關這個鑽探計劃為什麼不是一個好主意。對沃斯托克湖提出的基本假設是它已經與其他生物圈隔離了數百萬年。假如這樣的話,在以前的一段很長時期內這個湖中的任何生命都在一個比其他已知微生物所處的更孤立的環境中慢慢進化。但英國科學家在去年發現,南極洲的地下湖並不是孤立的,它們通過江河網絡彼此連接,因此可能與其他生物圈有聯係。人們除了對是否這口湖中的生命是在孤立環境中進化存在疑問外,他們還不得不對是否會因為一口湖的災禍而使整個水域網絡受到汙染問題予以考慮。

湖與湖之間有河流連接

由倫敦大學學院的鄧肯·溫漢姆博士領導的一個科研組發現,在南極的像泰晤士河一般大的地下河可能有好幾百英裏長,它們在這些冰層下從一個湖流向另一個湖。他說:“以前認為在冰下運動的水的流速非常慢,但是這個最新數據顯示,這些冰層下的大湖常常會像香檳酒瓶塞噴出一樣快速奔流。噴湧而出的水會流向很遠的地方。”

這個英國科研組包括來自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極地觀測和模型中心的研究員,他們在觀測中發現南極洲地下河地區的冰層表麵下沉,其他地方的冰層隆起。這種變化顯然是由冰層下麵巨大體積的水流在突然和急速的運動時造成的。溫漢姆博士解釋說:“這些湖就像繩子上的一串珠子,這裏的湖都是由一根線連著的珠子。通常,這一串湖間的流動很緩慢。然而,如果其中一口湖所承受的壓力超過限度,洶湧的洪水就會突然注入這條線上的另一口湖中。一旦這根‘鎖鏈’開始流動,它上麵的冰層就會很快被溶掉,這將是個無法控製的局麵。是否緊接著會在這條線上發生連鎖反應,或者是否不久後這些湖會從這裏消失也是一個我們至今還不知道答案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一新發現也引出了一些新問題,如利用無法保證無菌的設備鑽穿沃斯托克湖。像溫漢姆博士所說:“這種作法可能會引入新的微生物。我們的數據顯示,任何汙染都不隻局限在一口湖中,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延伸到整個江河網絡中。我們曾經隻將這些湖看作孤立的生物學實驗室,現在我們必須重新考慮一下了。”

地球上有望產生新大洋

英國和埃塞俄比亞科學家近日預測說,人類有望目睹世界上第五大洋在非洲大陸的阿法爾沙漠地區誕生。

2005年9月,埃塞俄比亞東北部阿法爾沙漠地區發生了一次裏氏52級的地震。地震後兩個月,那裏出現一條60公裏長、8米寬的裂縫。這條裂縫震驚了全世界的地質學家,因為如此大的裂縫通常需要幾百萬年地質運動才能形成,而這次卻僅用幾個月的時間。

不斷增大的裂縫吞噬了來不及逃走的山羊和駱駝,夾雜著硫磺氣味的濃煙從漆黑無底的裂縫中冒出來。當地居民一直後撤至山頂。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的地震學家阿塔萊·阿耶萊等人向英國科學家尋求技術幫助,利用衛星觀測後認定:阿法爾沙漠這個地球上最熱、最幹燥的地區可能會誕生新的大洋。

阿耶萊說,阿法爾斷層繼續開裂以及岩漿的湧出,連在一起的努比亞構造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將被推開,並漸行漸遠。這樣,一個新的大洋盆地將在兩板塊中間產生。不過,這一過程需要數百萬年。如果這裏真的形成海洋,那麼屬於努比亞卻地處阿拉伯板塊的厄立特裏亞、吉布提以及埃塞俄比亞東北部將被分隔出去,成為新大洋中間的孤島。

新大洋產生和非洲大陸被分割,將大大改變地表形態。到那時,人們看到的將會是五大洋和八大洲。

極地的磁效應

近些天來,有關極地的各類消息不斷,首先是國際科聯推出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國際極地年研究計劃,在全球正式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極地研究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在“極地居民、地球、陸地、海洋、極地冰、大氣和太空”等領域的研究來了解和探索極地對地球氣候、生態係統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方麵。據說,此項計劃將於2007年開展,一直持續到2008年底甚至2009年初,耗資10億美元左右,此項全球計劃涉及了六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科學家。10月26日,中英兩國宣布將在極地科研和人才培養領域進行戰略合作。11月中旬,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

號將從上海出發進行第22次中國南極考察。另有消息,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在南極冰穹點建第三座南極科考站。這些消息都使國人對南極的關注度再次升溫。

此外,著名的南極勇士、被譽為“中國冰人”的王剛義博士近日宣布,他將挑戰北極冰海,欲成為征服南北極冰海的世界第一人。還有媒體報道,在遙遠的北極,一場國際“冷戰”已拉開帷幕。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對北極地區進行經濟開發成為可能。於是與北極有著密切地緣關係的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以及俄羅斯五國,紛紛采取科學考察乃至軍事演習的手段,宣布自己對北極擁有主權。現在,對北極點的主權爭奪已不是爭土地(島嶼),而是爭海域。五國間爭奪北極主權的鬥爭正趨於白熱化。

一係列的消息使南北極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人們想知道各國及各類組織及科學家們對南北極的關注與興趣為何與日俱增?其實說白了,一是科學的需要。南北兩極蘊藏著無數的科學之謎和信息。20世紀中,已有50多個國家在南北極建立了100多個科學考察站,對兩極開展了多學科考察研究,有多項重大科學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所以,南北極地區已成為科學研究和實驗的聖地。而且隨著各國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想進一步研究南北極對世界氣候、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變化所產生的作用,則必須要進行更深入的、係統的、甚至是跨學科和跨國界的合作研究。二是資源的需要。兩極地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和蘊藏量極大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及在未來航運中的重要地位,是緩解當前各國麵臨的資源及生存壓力的出路之一。特別是南極,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豐富的海洋生物和油氣資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資源,是地球上至今唯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國界、其巨大的潛在資源未被開發利用的獨特地區。

再者,目前極地科學考察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台上的展現和角逐,在政治、科學、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麵都有其深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備受各國政治家的高度重視,也是全球科學家的向往。

於是,兩極就像巨大的磁鐵,就像神話中的寶庫,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成為人類希望、追求所在,成為人類不可抑製的欲望。可以想像,隨著這些欲望的實現,必將會大大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然,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和協調,也有可能會破壞自然界的平衡,進而導致人類自身的災難。

太平洋海底火山

太平洋海底有許許多多火山,是地球上火山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海底火山的分布和噴發環繞太平洋的是個火山帶,從阿拉斯加向西經阿留申群島、日本列島、中國台灣島、菲律賓到新西蘭,一共有370座活火山,占全世界活火山總量的75%。太平洋中部有一條火山鏈,即從堪察加半島經帝王群島、夏威夷群島,向南一直到土阿莫土群島,長度有1萬多千米,這一連串的海島都是火山島。太平洋西部海底有許多分散孤立的海底火山,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樣,布滿了西部海底。據調查,太平洋的海底火山有1萬多座。

在水較淺、水壓力不大的情況下,海底火山噴發時甚為壯觀,產生大量的氣體(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及一些揮發性物質,還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質及熾熱的熔岩噴出,在空中冷凝為火山灰、火山彈、火山碎屑。

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

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是爆炸性的海底火山。伊豆諸島南麵的明神礁是一座海底火山,1952年9月17日的一次爆發,水蒸氣和硫磺氣構成的氣柱有幾百米高,噴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麵90米的火山島。1953年8月,它再次猛烈爆發,將直徑2000米的火山島全部毀滅。以後,這火山時有噴發、爆炸,火山島也時現時沒。

日本小笠原島的海底火山活動十分劇烈。從1973年4月開始,它就在水深100米的海底爆發,使海水變黃,海麵冒煙、噴火、噴水、噴碎石。它每隔幾分鍾噴發一次,噴出的火山碎屑可高達200米,煙柱有1500米高,而後逐漸從海底長出一個火山島。

日本鹿兒島海灣東麵的櫻島火山,是至今仍在噴發的活火山。它原先也是海底火山,在3000年前開始爆發,時噴時停,到1914年為止,噴發的大量海底熔岩流使火山與陸地相連。鹿兒島海灣就是由幾個火山口連通而成的。實地考察時,隻見火山頻頻爆發,吼聲隆隆,山體顫動,黑煙滾滾,呈蘑菇雲狀上升,繼之,黑煙彌漫,籠罩了山頂兩個火山口,而後固體噴發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渣噴出,散落在火山四周。當時,觀察者的衣帽、臉、頸、全身均會落滿火山灰,像從燒磚瓦的窯中出來似的。鹿兒島火山至今仍頻繁爆發,沿山坡堆積了大量火山灰、砂、碎屑,一旦暴雨來臨,就可能發生泥石流。

夏威夷群島海底火山

作者曾去夏威夷島考察火山活動,當時住在瓦胡島的檀香山市,清晨趕到飛機場,搭乘早班飛機去夏威夷島。

飛機大約飛行了1小時到達夏威夷島,這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也稱大島。它有兩座活火山在噴發,基老窪火山,海拔1247米,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69米。火山噴發時,岩漿從火山口中流出,像從煉鋼爐中倒出的鐵水一樣,灼熱紅亮的岩漿流順著山坡向下漫流,吞沒田野,推倒樹木和房屋,所到之處一片火海。

當時是1991年5月,恰逢基老窪火山1990年噴發的後期,隻見一片燃燒的“鐵水”在山巒之間緩緩流動。更為壯觀的是熔岩流從海邊懸崖傾流入海,成為灼熱耀眼的“鐵水”瀑布,岩漿衝入海水中,激起一陣陣沸騰的蒸汽柱,直衝雲霄,帶著硫磺味的騰騰煙霧,一直彌散到幾千米以外。此情此景,令人終身難忘。

與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不同的是,夏威夷海底火山噴發是一種寧靜式的,大量熔岩流從火山口流出,像一條火龍沿海底流動,沸騰的海水噴出一股股強勁的蒸汽柱。

夏威夷群島是太平洋中部火山鏈中的一部分,它是由於海底火山噴發,火山不斷擴大加高,終於露出海麵而形成的火山島,島嶼四周海底深5000米,而島上的火山頂可達海拔4000多米,也就是說這座火山總高度達到9000米。在夏威夷島上觀察研究火山,就像直接觀察海底火山噴發活動一樣,給人們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

1996年夏天,當作者再去夏威夷時,基老窪火山的熔岩流活動已經停息,新的烏黑的熔岩蓋在原來的柏油馬路上,將公路切斷。山坡上茂密的灌木叢,被一道道的熔岩流覆蓋。新凝結的熔岩使地麵十分崎嶇難行,一些被推倒的柳樹斜插在凝固的岩漿中,地麵上清晰地保留著熔岩流動時的各種形態。

在火山區域,地麵到處冒著熱氣,國家火山公園的廣告牌上說明,火山口區域地下溫度在400℃以上。下雨降下的地麵水彙入裂隙,土中溫度將水烤成蒸汽向外冒出。在碩大的火山口窪地中,前後左右無數支蒸汽柱從地下噴向空中,人們步行其中,如騰雲駕霧。

尚未打開的海洋“問號”

今天的青少年富於幻想,思想活躍,最具探索創新精神。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一些國內出版商為滿足青少年好奇,出版了了名目繁多的“自然之謎”類圖書。如果你到新華書店隨便轉轉,就會發現“自然之謎”類的圖書擺在書架醒目的位置上,以此吸引青少年朋友的眼球。

然而,國內出版的這類圖書有些存在著嚴重的瑕疵。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這類圖書的一些內容不夠準確,有的內容甚至是根本錯誤的。原因是作者對一些自然知識缺少了解,人雲亦雲,嘩眾取寵,把一些原本是傳說的故事,當成科學知識來介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社會上流傳十分廣泛的“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故事。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位於大西洋馬尾海百慕大群島、邁阿密(美國佛羅裏達)和聖胡安(波多黎各)為三角頂點的大西洋三角地帶海域,曾出現過神秘海難事故。經過媒體的宣傳報道,一傳十,十傳百,認為這一海域存在著“超自然力”,把這一地區稱作是“百慕大魔鬼三角”。後來,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均派出考察隊,對這一海域進行了綜合調查。這些國家的調查隊和專家、學者經過調查分析後,得出了共同的結論:在“百慕大三角”海域,“既無異常的海底火山,也無地震幹擾,唯一的環境特征是:在這一海域羅盤磁針指向正北。美國的海岸警備隊官員正式宣布:在該海域對海難等災禍的“超自然力”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問題出在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上,把科學研究的結論與某種文化現象混為一談。在歐美等國,超“自然能力”的自然現象多出現在科幻文藝作品裏,而我們把這些東西,當成了科學的結論,或翻譯或引證,或當作科普知識來介紹。科學是自然規律的探索過程,而文化則是故事,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心靈感受。

這裏可以列舉幾個尚未打開的“海洋問號”供大家討論。

之一:假如地球磁場發生反轉,也就是地球的北極變南極,南極變北極,人類居住的地球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們的這種擔憂是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發現洋底地磁條信息之後產生的。根據測得的古地磁場信息得知,在過去的7600萬年中,地球的磁場曾發生過171次反轉。專家還發現,兩次磁場反轉的最長周期是300萬年,最短的周期是5萬年,發生反轉的平均周期在42萬年~48萬年。目前,上北下南的地球磁場已有70餘萬年了。可以預言,地球磁場再度發生反轉正在逼近我們。那麼,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地球磁場為什麼會發生反轉?如果一旦發生反轉,地球上的山川湖海還會維持現有的狀態嗎?如果地球磁場發生反轉,它可能是地球上的最大的自然災難嗎?這些問題,目前尚未找到最終的答案。

之二:關於厄爾尼諾的探索和猜想。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熱帶(如赤道、秘魯、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的大麵積的表層水溫異常偏高的情況。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耶穌的孩子”,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高峰常發生在聖誕節前。雖然發生厄爾尼諾是海水溫度僅升高幾度,但是,仍然給全世界很多地方造成災害。對於造成厄爾尼諾現象的原因,至今科學家尚未找到最終的答案。目前,科學家隻能從一些現象提出猜想。如有的學者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和地球火山噴發有關係。證據是1991年6月,菲律賓的火山噴發,掀起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爆發的序幕,引發了世界許多地方幹旱、洪澇、火山爆發等。還有的學者認為,冰河期末發生的厄爾尼諾與五大湖區內的冰川有著令人吃驚的聯係。還有的學者認為,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有某種關係。美國科學家沃克發現,太平洋赤道上空環流周期性變暖和周期性變冷,會出現左右(東西)搖擺現象。熱,發生厄爾尼諾,冷,發生拉尼娜。“沃克環流”東西移動,說明這兩種變化的重複發生。“南方濤動”、“沃克環流”、熱帶高壓“蹺蹺板”海水溫度變化現象,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種種猜想都出現了,但最終的“海洋問號”尚未打開。

之三:關於大洋深處熱泉生物群落的探索與猜想。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乘坐深潛器潛入大洋底部,親眼看見洋底存在著高高低低,粗細不等的黑煙囪群和熱泉,水溫竟高達攝氏二三百度,其中含有濃度較高的硫化物。在這樣高溫的熱泉周圍,生活著密度較高的生物群落。其中有蠕蟲、蝦、蟹和蛤等。這一發現,顛覆了我們傳統生物學概念。大洋深處,黑暗、高壓、低溫,億萬年未見過一絲光亮,可這裏偏偏有生命存在。這是為什麼?難道說我們傳統生物學概念不正確?不全麵?這是人們必須正確回答的問題。還有,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適者生存”等原則,在深海群裏能否找到新的解釋?

有人從生命起源上提出問題,認為深海熱泉生物群的環境,有點兒類似億萬年前的原始海洋。如果在原始海洋中存在生物的話,是否表明原始海洋生命起源景象的再現?如有生命起源於土地,有生命起源於海洋,還有生命起源於宇宙。深海熱泉生物群落的發現,給生命起源於海洋提供了新的證明。關於自然之謎,還能再舉出一些,如南極大陸周邊海域的“繞極流”。就目前掌握的資料看,“繞極流”恐怕是最強大的海流,然而到目前為止,隻了解到它的一般現象,而對它的內在機理,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則不甚掌握。

再如,地球兩極存在一個奇特的地貌現象,北冰洋和南極洲,麵積相似,形狀相似,隻是北冰洋海盆是凹進地殼的盆地,而南極洲則是凸出地殼的高地。有人戲稱,如果把南極洲旋轉一個角度,幾乎是不大不小地將南極洲大陸嵌入北冰洋海盆中。人們不禁會問,這是一種巧合嗎?還是有某種沒有被發現的聯係呢?……

深海世界由於厚厚的海水阻隔,到目前為止使得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隻能是“冰山一角”,少得可憐。大海對於人類來說,許多未知的秘密正等著我們去探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