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與水分子(CH4·H2O)。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又形成“可燃冰”。這是因為天然氣有個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溫度2~5攝氏度內結晶,這個結晶就是“可燃冰”。
有天然氣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為形成“可燃冰”除了壓力主要還在於低溫,所以一般在冰土帶的地方較多。長期以來,有人認為我國的海域緯度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實際上我國東海、南海都具備生成條件。
東海底下有個東海盆地,麵積達25萬平方公裏。經20年勘測,該盆地已獲得1484億立方米天然氣探明加控製儲量。爾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專家金翔龍帶領的課題組根據天然氣水化物存在的必備條件,在東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溫度和壓力範圍,並根據地溫梯度、結合東海地質條件,勾畫出“可燃冰”的分布區域,計算出它的穩定帶的厚度,對資源量做了初步評估,得出“蘊藏量很可觀”結論。這為周邊地區在新世紀使用高效新能源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
走近“海事衛星”
海事衛星是集全球海上常規通訊、遇險與安全通訊、特殊與戰備通訊於一體的實用性高科技產物,它是通過各個係統自動控製來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的。
1海事衛星的功能與作用
海事衛星通信係統主要由同步通信衛星、移動終端(包括海用、陸用和空用終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協調控製站等構成。海事衛星係統在海事上的應用為直撥電話、電傳、傳真、電子郵件、數據連接、船隊管理、船隊安全網和緊急狀態示位標。海事衛星係統還為海事遇險救助和陸地較大自然災害,提供免費應急通信服務。海事衛星有多種不同的移動衛星通信係統,通過一係列終端向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
海事衛星組織原是一個提供全球範圍內衛星移動通信的政府間合作機構,即國際移動衛星組織。該組織最早稱國際海事衛星組織,人們習慣簡稱海事衛星。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成立於1979年,初期旨在為海上用戶提供遇險安全通信和常規衛星通信服務,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能為海、陸、空各行業用戶提供全球、全天候、全方位衛星移動公眾通信和遇險安全通信的強大的信息支柱。海事衛星總部設在倫敦,到目前為止已有89個成員國。1979年,中國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並指定交通部北京船舶通信導航公司(MCN)作為中國的(股東)簽字者,承擔著有關海事衛星的一切經營和管理事務。
2我國走上應用海事衛星的曆程
海事衛星在中國已經經曆了20多年的發展曆程,其獨特的性能和覆蓋能力已成為國內公眾基礎電信網的補充和延伸,實現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與任何人自由通信的理想。海事衛星在我國經過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在國內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其中典型實例有:
——1998年的特大洪災抗洪搶險鬥爭中,我國海事衛星通信係統顯示了無可比擬的專業優勢,以其迅捷、優質的通信保障能力,為指揮、調度長江等流域的抗洪搶險提供了可靠的通訊手段和全方位的應急服務,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稱讚。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起南斯拉夫戰爭後,南聯盟境內的通信設施被炸毀,通信陷入癱瘓狀態。在美國悍然襲擊了我駐南大使館後,我外交工作人員正是依靠MCN提供的海事衛星終端與祖國時刻保持著通信聯係,才把各種消息迅速傳回祖國,傳遍全世界。
——我國近幾年來在南極和北極的科學考察中,科考隊員們和新聞工作者就是使用了MCN提供的海事衛星通信設備,才實現了極地考察的實地跟蹤報道和通信聯係。
——在美伊戰爭中,我國新聞記者的戰地報道,正是通過海事衛星這唯的一戰地通信手段,不斷向國內發送語音、數據和圖片信息,使全國人民及時了解到前線的戰況。
——前不久我國援助阿爾及利亞地震災害的救援隊,與國內聯係的手段,也是通過提供MCN給國家地震局的海事衛星通信而實現的。
——在常規應用方麵,國家電信主管部門組織電信係統配備了數量較多的海事衛星設備,用於陸地網絡應急和邊遠地區的通信;鐵道部門的機車跟蹤;石油和野外工程部門的野外作業,都大量使用了海事衛星係統,很好地解決了野外通訊的難題。此外,海事衛星在外交、海洋、航天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海事衛星通信係統在眾多行業、領域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在當今跨上最新媒體通訊台階
2003年,我國建成、開通了海事衛星F係統,完全滿足了海、陸、空各種類型用戶對移動衛星加密電話、傳真、電傳、數據、圖像傳輸、互聯網接入等不同的需求。海事衛星F係統是最新一代全球移動衛星數字多媒體信息係統,該係統能以高效、安全的信道,將商務信息和各種有關信號快捷地發到任何地方。它通過對話音四個優先級別的劃分,將遇險安全呼叫定為最優先級別的呼叫,與其他媒體通訊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其一是由MCN提供的全新的F衛星網絡係統,能使通信信息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即能做到“聯通世界,暢所欲言”;其二是根據各方需要,可發揮移動或“永久在線”功能;其三是可構建成真正的海上辦公室,快速收發電子郵件,登陸互聯網和內部網,高速傳輸圖片和視頻圖像,並在全球24小時信息通訊不間斷;其四是話音優先級別,它的遇險安全呼叫,被設定為最高級別的通信,必要時可搶占信道優先通話;其五是兼容性強,廣泛適用的標準性軟件都適合於該係統,甚至一般軟件和某些專用軟件也適合於該係統。
由於上述優勢,僅全國交通衛星專用網就分布在全國各地69個端站,覆蓋了全國各省(區)市和沿海港口及我國海域。到目前為止,海事衛星係統和設備的應用又得到了進一步升華,現已更廣泛地應用於我國政府部門、國防、新聞媒體、海關、外交、戰備通訊、遠洋運輸、漁業船隊、石油勘探、應急救災、登山探險、民航客運、水文監測、野外作業等諸多領域。
造福人類的海洋資源衛星
資源衛星,是勘測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的衛星。它能“看透”地層,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曆史古跡、地層結構;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以及考察和預報多種嚴重的自然災害。資源衛星分為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兩種,那麼,海洋資源衛星是怎樣工作的呢?
海洋衛星利用其裝載的多光譜遙感設備,獲取地物目標輻射和反射的多種波段的電磁波信息,把這些信息發送給地麵站。地麵站接收了衛星信號後,根據事先掌握的各類物質波譜特性,再對這些信息處理、判讀,從而得到各類資源的特征、分布和狀態等資料。地麵上所有物體都在有規律地反射、吸收和輻射電磁波,這在物理學上被稱為光譜特征。每種物體在不同光譜頻段下的反射是不一樣的,掌握了物體的光譜秘密,再利用衛星上的遙感儀器把測到的信息一對照,人們就可以免去實地一一勘測之苦而知其全貌了。
海洋資源衛星一般采用太陽同步軌道運行,這能使衛星的軌道麵每天順地球自轉的方向轉動1度,與地球繞太陽公轉每天約1度的距離基本相等。這樣既可以使衛星對地球的任何地點都能觀測,又能使衛星在每天的同一時刻飛臨某個地區,實現定時勘測。
美國夏威夷群島上的居民一直找不到充足的淡水,人們求助海洋資源衛星來幫忙。通過研究海洋資源衛星提供的圖片,專家們發現某些島嶼沿海處的溫度輻射比周圍要低10℃。根據圖片坐標去實地勘探,結果發現那裏竟是地下淡水的入海處。就這樣,海洋資源衛星一下子為夏威夷人找到了200多處地下淡水源。
世界上的第一顆海洋資源衛星是美國於1978年6月發射的,名叫“海洋衛星-1”號。它裝有5種遙感傳感器,可在各種天氣裏觀察海水特征,測繪航線,尋找魚群,測量海浪、海風等。美國用這顆衛星拍攝的圖片,繪製了世界三大洋的海底地形圖,為人類發展海運、開發海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為海洋水色衛星,於去年5月15日上天至今已運行了1年多,其應用成效十分顯著。
“海洋一號A”衛星及地麵應用係統1年多來,累計接收、處理觀測數據1020多次,觀測範圍覆蓋中國海域以及南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大西洋、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南極大陸、巴西、伊拉克等海域和地區,獲得了大量的有關信息。
海洋衛星已納入中國海洋立體監測體係,“海洋一號A”1年來在海洋環境汙染監測、海洋環境和災害預報、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科研等領域的業務化運行,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果。
“海洋一號A”衛星的成功發射與運行,為海洋衛星係列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標誌著中國海洋衛星遙感與應用技術邁入一個嶄新階段。
從長遠角度考慮,中國要保證有效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事業的協調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必須推進海洋衛星研製、發射、應用的連續性和係列化。
揚威世界的我國“十大名船”
什麼船能當得起“中國十大名船”的稱號?去年,國防科工委、交通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等14家單位共同給出了權威的答案。四艘軍艦、四艘民船以及兩艘科學考察船,一並獲得了中國造船史上第一次國家名船評比的最高榮譽。據悉,所有當選名船都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是中國船舶工業不同曆史時期創新成果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