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美國海洋大氣局研製出可移動式“水族館”號水下實驗室,並布放在聖克羅島外的海域。“水族館”號水下實驗室造價550萬美元,是目前用於海洋開發與研究的最為先進的水下實驗室。實驗室可供6名研究人員在海底工作7~30天,還能使研究人員在居住室外的海底環境中每天工作9小時。當供電和供氣係統出現故障時,室內應急係統可繼續工作72小時,從而讓研究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減壓並浮出水麵。在巴哈馬群島海域,科學家們在123米深處生活了兩天,研究了人類居住在海底時神經及生理狀態的反應。“海底實驗室2號”在加利福尼亞附近入海,10名科學家在水深90米處生活了15天,其中一位宇航員在海底生活了30天。
德國在水下實驗室的研究方麵有其獨到之處。1969年,由造船和核能利用公司研製的、“赫爾果蘭”水下實驗室,長9米,寬6米,高6米,乘員4人,自持力可達149天。這個水下實驗室的特點,是完全采用水麵浮標係統進行補給。這種補給不受氣象和海況條件的影響。另外,這種水下實驗室除具有常規減壓設備外,它還可以在海底直接對潛水員減壓,潛水員在返回地麵後可以立刻離開實驗室而不會發生危險。它還配備有救生室、救生筏等水下安全室和陸上減壓室,在緊急情況下供潛水員安全迅速撤離作業現場。“赫爾果蘭”號水下實驗室的這些技術性能,在世界水下實驗室中堪稱是第一流的。
水下實驗室,作為未來有很大發展前景的高技術,總的趨勢是向作業深度大、自持力強和機動性好的方向發展。
海水提鎂
從海水中提取鎂的技術研究開發較早,現已進入了工業規模的開發生產。海水提鎂最基本的方法是向海水中加堿,使海水形成沉澱。通常先把海水吸到沉澱槽,再用石灰粉末與海水快速反應,經過沉降、洗滌和過濾,就獲得氫氧化鎂沉澱塊,經進一步煆燒就可得到耐火材料氧化鎂。若製取金屬鎂,須加鹽酸使之變成氯化鎂,經過濾、幹燥,而後在電解槽中電解,就得到金屬鎂。近年來,海水提鎂技術有了長足進展。在沉降分離設備中已由離心泵過濾機、管式過濾機替代了回轉真空過濾機,使鎂濾餅含水量由50%降至40%~25%;煆燒設備也由原來的豎窯發展成多層爐、回轉爐,煆燒由一次煆燒改為二次煆燒。所有這一切技術改革,都大大提高了鎂的質量。目前,世界上從事海水提鎂的主要國家有美國、日本、英國等,海水鎂砂年產量達27×106t,占鎂砂總產量的1/3,以美國產量最高,日本次之,英國居第3位。
我國的海水提鎂技術研究和開發是近10年才著手進行的,目前在產品種類、海水預處理、沉澱劑、降硼方法等方麵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由華東師範大學製取的高純海水鎂砂,質量與日本產品相媲美,現今不僅能提供國內一些部門使用,還有少量產品供出口。
海洋牧場
魚類是人類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現代生物醫藥工業的主要原料。不同的魚,有不同的滋味,也有不同的醫藥用途。在一望無垠的海洋裏,人們想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捕捉某些特定品種的魚類,顯然是十分困難的。那麼能不能讓魚像牛羊一樣進行人工飼養和放牧呢?這便是人們設想中的海洋牧場。
目前建設海洋牧場有很多困難:一是,魚類不像牛羊那樣聽從人們的指揮;二是,在那波濤萬頃的大海裏,怎樣建設一個防止魚類逃散的圍牢,和怎樣防治有害魚蝦的闖入……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率先進行海洋牧場的試驗與研究。實踐證明,要建設好海洋牧場,就必須妥善處理好以下技術。
一是生物管理技術,就是怎樣在幼魚時期和產卵期間防禦外敵的侵襲,怎樣創造良好的成育環境,以便能盡量減少飼養魚類的死亡,降低飼養成本。當然,生物管理也包括怎樣把飼養的魚類、貝類圈住,不讓它們到處亂遊。海洋裏既不能砌牆,也不能用欄杆,人們就設法利用電波設置“電牆”,或者利用聲波、氣泡設置聲牆或氣泡牆。為了防止放牧時魚類的逃散,還馴育海豚來充當“牧魚狗”。
二是環境控製技術,即怎樣控製水的流動,怎樣控製與創造人工海底環境等等。海底的海水通常含有較多養分。利用某些人工設施,使海底的海水產生上湧的水流,與上部海水混合,就會有利於魚類的生長。此外,如何加強富含養分的海水循環流動,也是提高魚類、貝類的存活率,減少人工餌食的投放,降低飼養成本的關鍵。
三是病蟲害治理技術。某些較單一品種的魚類、貝類聚居在一起,難免會互相感染疾病和蟲害。原本在自然環境下,魚兒往往自生自滅,人們並不關心它們是否遭到什麼病蟲害的威脅。現在則不同,要保證它們的存活率,就必須與各種病蟲害進行鬥爭。由於這方麵是人們比較忽略的領域,這就為辦好海洋牧場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總之,在海洋裏“牧魚”,要比在陸地上牧牛、牧羊規模大得多,技術上的複雜性和難度自然也要大得多,至今,這一技術仍然不是十分成熟,人們還在不斷地摸索。
人工魚礁
有一次,意大利幾位科學家在熱那亞沿海進行海洋調查時發現,在投棄到大海裏的廢汽車上聚集了大量的海洋微生物、浮遊生物和藻類,由此吸引了許多魚類和其他喜歡穴居的海洋生物在此安家。這一發現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接著他們就把1000多輛廢汽車投放到海底進行試驗,結果發現,天長日久,這些廢汽車也成了許多魚類棲息、取食和避難的樂園。這使他們受到很大的啟發:既然廢汽車可以變成魚類的“公寓”,那麼,人工投放一些類似的物體是否也能夠吸引更多的魚類來此落戶呢?經過反複的試驗,結果這些人工投放到海底的各種物體大都有吸引魚群的作用。人們給這種人工製造的物體起了個名字,叫做“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為什麼能吸引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呢?人們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人工魚礁可以看作是海底的一種隆起物,在隆起物的周圍可以形成向上的上升水流,沉積在海底的豐富的營養物質隨著上升水流不斷向上運送,為海洋上層浮遊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養料;而浮遊生物的增加,又為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起到了誘集魚類的作用。也有人認為,人工魚礁之所以能夠誘集魚,是因為它會產生某些魚類喜歡的陰影,人工魚礁的洞穴會造成某些魚類喜歡的空間,或者某些魚類需要利用人工魚礁經常摩擦身體。盡管目前人們對人工魚礁集魚的原理認識還不統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工魚礁的集魚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美國在夏威夷莫那爾灣投放舊汽車,形成魚礁,經調查表明,建礁前後沿岸魚類分布量分別為每平方米16千克和700千克,建礁後是建礁前的43倍多。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瀨戶內海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魚礁,到80年代,海產品年平均產量從20萬噸提高到7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