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真正的快樂都是免費的(2 / 3)

幸福很簡單,對於生活,不要有太多的奢求;與人相處,不要有太多的苛刻;少一份矜持、多一份微笑,你的快樂幸福指數就會大幅提升。

真正點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美好的希望。我們懷著美好的希望,勇敢的走著,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別人擁有的,你不必羨慕,隻要努力,你也會擁有;自己擁有的,你不必炫耀,因為別人也在奮鬥,也會擁有。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不論富或窮,地位高或低,知識淺或深。每天開心笑,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

心不動,萬物皆不動

我的世界太過安靜,靜得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這般的輪回。聰明的人,喜歡猜心,也許猜對了別人的心,卻也失去了自己的。傻氣的人,喜歡給心,也許會被人騙,卻未必能得到別人的。你以為我刀槍不入,我以為你百毒不侵。——徐誌摩

“忙”是“心”加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靈一定會死亡。

一位印度老人對孫子說,每個人的身體裏都有兩隻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隻狼代表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隻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哪隻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隻。”

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啥?”,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得道後呢?”,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得到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人生失意的時候容易失態,一失態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於是消極和絕望就會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認識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可最有價值的遇見,是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會懂: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有些事情既然已經成為事實,就嚐試著去接受,去麵對。一個人不可能改變世界,世界也不會因你而改變,所能做的,就是適應世界,不鑽牛角尖,不要和別人攀比。你的生活 ,應該有你自己的精彩。

當你說累的時候,或許是心累了,或許是人累了,便很想安靜,試著除去一天的浮躁,找一塊安靜的淨土,給心靈放一個假,來靜靜地聆聽淨化心靈的音樂。佛家說,淨化心靈,貴在自我。隻有敞開心扉,才能看見汙垢,有效地清理汙垢。若總是用雙手遮住自己的心靈深處,那麼,汙垢是永遠也洗滌不淨的。

人的一生總是在忙忙碌碌,總是在和時間賽跑。生活 中的人們也總是在追逐,追逐愛情 ,追逐金錢,追逐地位,追逐名利;貧窮的追逐富有,富有的追逐快樂 ,快樂的追逐長生不老。沒有窮盡的理想,不斷膨脹的貪欲誘惑著人們事事追求高效速成,遇事浮躁缺乏耐心。緩一緩,靜一靜,等一等,欲速則不達!

生活 中,我們習慣用微笑掩蓋痛苦,用灑脫包裹失落,用寂寞驅趕孤獨,用淡忘療養傷痕。其實心中的那些傷與痛,隻有自己知道,不是輕易就能夠遺忘的,總會在不經意間慢慢地浮起,總會在聽到某句話,想起某個人時,產生恍然如夢的感覺。那些被深埋的往事,就如影子一樣,忽快忽慢地穿梭在我們的回憶中。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這山長水遠的人世,終究是要自己走下去。人在旅途,要不斷的自我救贖。不是你倦了,就會有溫暖的巢穴;不是你渴了,就會有潺潺的山泉;不是你冷了,就會有紅泥小火爐。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幾處不為人知的暗傷,等待時光去將之複原。

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等到條件成熟時,自然水到渠成。世界上那些了不起的成就,大多是由耐心堆積而成的。耐心,意味著要經得起眼前的誘惑,耐得住當下的寂寞 。耐心不是外在的壓抑,而是內心的修行。不要去采摘那些還沒有成熟的果實,否則,你的生活 一定是苦澀的。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誠然,金錢對於人的生存很重要,是品質生活的基礎。但是,對於一個人的內心,其實,並不是絕對的重要。

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薑子牙八十為丞相,佘太君百歲掛帥,孫悟空五百歲西天取經,白素貞一千歲談戀愛,急毛!

使欲望升華,才能防止欲望泛濫

使欲望升華,才能防止欲望泛濫

凡抵擋不住的誘惑都是沒有經曆過的誘惑,與誘惑大小無關。

有財人的欲望是金錢堆出來的,有權人的欲望是膨脹出來的,有勢人的欲望是得寸進尺奪來的,無權無勢又無財的人的欲望是橫向攀比而來的。

真正學會知足。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從沒有意義的比較開始,大千世界總有比如你的和比你強的人,“當我哭泣沒鞋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腳”。

生活 中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幸福,缺的是發現幸福的眼睛,幸福是心的感覺,幸福與哀愁往往會同時敲響人的心門,把誰邀請進來,就將與誰同在;不幸往往源於自己,煩惱往往源於比較,痛苦往往源於不知足;生活原本沒有痛苦,有了欲望,痛苦就來纏身。

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去滿足欲望的過程,滿足不了就會痛苦,滿足了又會無聊。人的欲望就像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欲望其實是一個無底洞,我們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填滿,隻有適當削減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少一分欲望,就多一分輕鬆,多一分自在。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塊錢?”路人:“我隻有八十塊錢。”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塊錢吧”——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些人的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他的感恩之心。

生活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小半源於攀比。

先哲們說: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不會幸福。

人總會因激情的愚蠢而想激情宣戰,用拔牙來治療疼痛並不是一個好方法,璀璨激情就是摧殘生命,使欲望得到升華才能防止欲望的泛濫。——尼采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痛苦大於快樂;憂傷大於歡喜;悲哀大於幸福。是因為我們總是把不屬於痛苦的東西當作痛苦;把不屬於憂傷的東西當作憂傷;把不屬於悲哀的東西當作悲哀;而把原本該屬於快樂、歡喜、幸福的東西看得很平淡,沒有把他們當作真正的快樂、歡喜和幸福。其實,知足就是幸福。

不與別人盲目攀比,自己就會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標定得太高,自己就會歡樂常在;不要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會遠離痛苦;不要時時苛求自己,自己就會活在自在;不要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會輕輕鬆鬆。活得太累就會痛苦不堪,知足才能常樂。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和知足是天平的兩端,欲望多了,幸福和快樂就會自動減少。

適當給欲望減減肥,才能讓幸福的天平平衡一些。貪婪是幸福的天敵,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

減少欲望,增加滿足,才能從貪婪中解脫;舍得放棄,甘於淡泊,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寧。

有一種說法:恐龍的滅絕,是因為他不停地生長,直到食物填不飽肚子,腿支不住身子,不得不自生自滅。上天有自己的平衡法則,大樹不能長到天上,不然就沒有陽光了;貓不能長成老虎,不然就吃人了。一切都有一定的限度,生長有限度,生死有限度,能力有限度。那麼,我們的欲望,是不是也應該有個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