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完善: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上的青鬆,那就當棵山穀裏的小樹吧,但要當一棵鬱鬱蔥蔥的小樹;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麝而香飄四處,那就當一尾小鱸魚吧,但要當湖裏最活躍的小鱸魚。
我們不能全是船長,必須有人是水手。這裏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決定成敗的不是事業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是一種自尊自愛的表現。自尊就是尊重自己,自愛就是愛護自己。自尊自愛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與肯定,是一個人的快樂之源,更是成功之始。
我們怎麼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呢?朋友,請你看一看籃球新星林書豪的經曆吧!
美國媒體曾這樣形容亞裔球員林書豪:“在美國籃球界,身為亞裔球員,你的頭頂上總有一個難以穿越的玻璃天花板,透明卻堅硬。”
純正的亞洲血統,是林書豪籃球道路上的無形障礙。雖然有姚明、易建聯這樣的中國NBA球員出現,但在多數美國人眼裏他們全是靠巨大的身高獲得NBA一席之地。
雖然擁有美國國籍,但歧視和嘲諷一直在學校裏伴隨著林書豪。每當他走進籃球場的時候,就會有人不屑地說:“快回去吧,中國人,這裏是籃球場,沒你的事!”
還有人說:“看他那細長的亞洲人眼睛,能看得見籃板嗎?”
林書豪當時的身高隻有1.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國學生中就像個“小不點”,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麵對受委屈的兒子,父親林傑明告訴他:“即便有些人對你品頭論足,你也必須保持冷靜,絕對不能因此動怒。隻要你贏得比賽,人們自然會尊重你。”
林書豪果然做到了。高中最後一個賽季,他率隊取得32勝1負的驚人戰績,並最終在加州二級聯賽中成功奪冠。
林書豪還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哈佛大學109年的NCAA(美國大學體育總會)征戰史上,從未培養出一位籃球明星。而當這個賽季的NCAA聯賽結束時,林書豪甚至獲得了NCAA兩個最高獎項——約翰·伍登獎和鮑勃·庫西獎的提名,他還是1954年之後第一個進入NBA正式比賽的哈佛畢業生。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不但聰明,還能打好NBA!
林書豪的成功,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人不要給自己設限,排除萬難,做最好的自己。看看林書豪的成長經曆我們就可以知道,他雖然是在一片質疑和挖苦聲中成長起來的,可是他堅持了下來,不斷向最好的自己前進。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自卑痛苦。如果小草為自己沒有樹的偉岸而痛苦自卑,那麼世界上怎麼會有草原那遼闊無邊的壯美呢?如果溪流為自己沒有大海的廣闊而痛苦自卑,那麼何來海納百川的壯闊呢?
青少年朋友,請嚐試著正視自己的渺小,因為即使你是一粒塵埃,但你卻真真切切地存在著。請嚐試著忽略自己,因為總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有時時怕被埋沒的痛苦,隻有把自己當作泥土,讓眾人把自己踩成一條路,才能體會到平凡的幸福。
健康成長:青春之路與自尊同行
青春是我們的歌,青春是我們的夢,青春是生命裏最輝煌的燈。繽紛的世界讓我們擱淺昨天,我們時刻都在張揚著自己的個性。我們尊重青春的昂然,我們向往青春的嫵媚,更多的是駕著雲朵奮進於青春之中。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是邁向“成人”這個裏程碑的關鍵時刻。生理上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一種覺醒,生理的成熟,會讓我們渴望心理上也能夠獨立。
此刻,我們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認同,以擺脫“小孩子,不懂事”的標簽。所以,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肯定與認同,以證明自己有完整的思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或者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此刻,我們也有了更多的平等意識和自我保護,認為自己與父母老師是平等的,自己也有自己的隱私,父母和老師不能隨便侵犯自己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