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長很快樂(1 / 3)

第四章 成長很快樂

我們在成長時會有許多的快樂。成長的快樂,是最純粹的一種快樂,它是我們的生命在不斷完善時的一種欣喜,更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

認清自我:我是一個“小大人”

青少年朋友,你們是否發現自己的身體在發生著不知不覺的變化呢?女孩兒們,你們是否發現自己已經有了月經來潮、有了乳房的發育?你們的臉上或許還冒出了青春的“標誌”;男孩兒們,你們是否發現自己的聲音變得粗獷了,臉上也冒出泛青的胡子茬呢?

我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我們已經不像兒童時期那樣看起來天真活潑了。成熟已經在我們的身體裏開始萌動。我們的心理和身體都像破土的幼苗一樣迅速成長起來。我們從外表看起來已經有“大人”的模樣了。

1.自我評價的變化

與童年期相比較,我們的自我評價開始由“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的水平過渡。其主要變化有三。

第一,從外在性向內在性過渡,就是我們現在的自我評價已不再以外部的行為表現為主,而是開始側重於自己內在的世界,同時其評價內容也從具體向抽象發展。

第二,從情境性向穩定性過渡,就是我們的自我評價的內在性和抽象性程度得到提高,不再輕易地因一時一事而變化,具有了一定的穩定性。

第三,從依從性向獨立性過渡,就是現在的我們已不再像童年時那樣依從或看重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了,我們已能較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了。

2.心理活動的變化

我們到了青少年期,由於生理發育的逐步成熟和生活範圍的日益擴大,我們的心理活動也逐漸從幼稚向成熟過渡。與童年期相比較,其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我們的認識從好奇性向探究性發展,就是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已經不再滿足於大人的一般性回答,而是逐漸升華為對事物的深入探究,並伴有鑽研性和冒險性的實際行動。

第二,這時候我們的行為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發展,就是已經不滿足重複別人的動作而喜歡新鮮刺激,好標新立異,不願墨守成規。

第三,我們的生活願望由空想向理想發展,已經對自己長大了要做什麼事、做什麼人的誌向不再是無根據的空想,而是開始接近或切合實際了。

第四,我們的交友由自發性向選擇性發展。這個時候,我們交朋友開始注重從愛好、興趣、理想上加以選擇了,而且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成了交友的條件之一。

大家是不是都有很多知心的朋友?你們之間的心是不是貼得很近,幾乎是無話不說呢?大家對父母不能說的事,是不是都在和知心朋友那裏暢通無阻地交談呢?

我們的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為特點,如果不能被父母或成年人理解並通過適當的方式加以處理,便很有可能造成對大家的誤解和感情上的隔閡,進而會影響你的情感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大家應該相信自己的父母,要試著讓大人們了解你的真實想法,這樣,做好溝通,你們之間就也能像知心朋友一樣好了。

第五,我們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這個時候,我們的抽象邏輯思維便開始占有相對的優勢,能夠領會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能夠理解一般事物的規律性及因果關係,並能夠對比較複雜的問題作出恰當的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推理。

總之,我們的各個方麵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我們都是一個“小大人”了!

主宰情緒:做一隻快樂的小鳥

我們進入了青少年時期,或許就不會那麼快樂了,我們不要覺得自己長大了,心事就重了。我們每個人在青春期的心理發展曆程中,都要不同程度地經曆一段“成長的煩惱”和“自我覺醒的煩惱”。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步入青春期後,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往往不僅對周圍事物開始形成自己批判性的見解,而且隨著成熟的進程,已開始把自己當成被觀察的對象,開始了自我審視和評價,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由於此時我們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自我認識能力還不夠完善,所以對很多事物和現象還不能進行全麵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特別是不能正確對待“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莫大差距。

這樣,“自我覺醒”帶給我們這些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常常不是“成長的驚喜”,而往往是無盡的煩惱和苦悶,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孤獨、抑鬱等消極情緒。因此,你可以從“認清緣由,消除緊張”、“以人為鏡,多作交往”、“理解父母,接受指導”等方麵,讓自己正確對待這種成長的煩惱,幫助自己減少“自我覺醒”中的痛苦和挫折感,做一隻快樂的小鳥。

做一隻快樂的小鳥就要學會控製情緒。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綺麗色彩的世界,這不僅因為太陽以其不同的光波把物質世界裝飾得萬紫千紅,而且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以獨特的喜、怒、哀、懼、愛、憎、憂使精神世界顯得五彩繽紛。無論我們做什麼、想什麼、學什麼,都伴隨著情緒,都會染上情緒的色彩。例如,它可以使我們體驗到歡樂、幸福,也可以使我們感受到痛苦、憂傷;它可以令我們奮發進取,也可以讓我們畏縮不前;它可以使我們頭腦清醒,也可以使我們冒失衝動;它可以讓我們從容安詳,也可以讓我們緊張惶恐;它可以讓我們為自己歡笑、為別人快樂,也可以讓我們為自己哭泣、為別人哀傷。

情緒是我們人類社會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人類生活豐富性和生動性的重要內容。有了情緒,才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會導致心靈上的溝通,才能產生文學藝術。

簡直不敢設想,如果沒有了情緒,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盡管情緒也常給我們造成麻煩、帶來痛苦,但是那種隻有聲音動作,沒有喜怒哀樂、好惡厭憎“機器人”式的社會,肯定不是我們大家所向往的。

我們遇事,情緒先被觸發;我們做事,首先經受情緒體驗的監察。此外,隻要稍稍留神一下,還可以發現,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旨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活動,也是由情緒維係著的。就拿文學和藝術來說,它們就是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角色塑造,集中而典型地再現人們的情緒生活的。

作家、畫家、音樂家、雕塑家和演員,通過自己內心的情緒體驗去認識和塑造人物形象,再讓這些人物形象以他們的舉止言談、音容笑貌去感染觀眾和讀者,喚起人們的情緒共鳴,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成功的作品和表演之所以為人們喜愛,就是因為它們典型地再現了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以及人們之間的情緒糾葛,讓人們在欣賞之中體察自身,並從中獲得啟迪和慰藉。

學會控製情緒,就要讓情緒穩定,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狀態總是占優勢,身心處於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能適度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緒。

獨立飛翔:我的青春我做主

青少年時期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迅猛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在心理上產生的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出現了“成人感”,已經開始意識到“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們希望父母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地對待自己,而不希望父母還把自己當作小孩子對待,也不願再受到小孩子般的特殊照顧。

因此,我們在心理發展上出現了擺脫父母照顧的“心理上的斷乳”過程,即要成為獨立的“大人”的過程。然而,這種“心理上的斷乳”如同幼兒的斷奶一樣,並非是一件容易事,所以,在心理上時常交織著渴望與現實的矛盾。

一方麵我們想獨立自主,可自己又不具備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另一方麵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可自己又不具備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想讓成人把自己當作大人看待,可自己的許多言行舉止依然帶有孩子氣,以至於越是想擺脫父母,越是發現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和幫助。

這種渴求獨立和現實依賴的矛盾,使大家的心理上經常產生衝突、混亂和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矛盾衝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們常常以孩子氣的行為方式對抗父母或成人,以顯示自己不再是兒童。

例如,對父母的批評與責備,不管正確與否,通常都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反抗情緒;故意與父母或老師“唱反調”,提出相反的主張或按相反的方式行事;我們不理會父母或老師的勸導,自作主張,大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氣概。當然,這種反抗,更多地是以潛在的形式出現,如對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關心、不表態、無所謂等態度。

當我們進入青春期後,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但心理活動的外在表露卻開始失去了兒童的直爽、天真、單純,不再像兒童那樣經常向父母敞開自己心扉,而開始變得內向、閉鎖起來。

雖然在生活上我們還依賴父母,但是我們傾吐知心話的對象已經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師,而是同伴或者朋友了。在我們的心裏,朋友似乎比父母更知心呢!

因此,當我們進入青春期以後,就希望有自己單獨住的房間,希望有自己單獨用的寫字台、書櫃或箱子,並且不願意父母隨便挪動自己的東西,還把自己的抽屜、箱子加鎖。用我們的話講就是:“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因為自立意識是我們每個人進行自我成長的思想基礎,缺乏自立意識就很難健康地成長。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自立意識。

自立意識的表現首先是有把握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也就是自立精神;其次是有把握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就是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了這種精神和能力,必然會在學習、思想品德、生活等各個方麵自己把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所以說,我的青春我做主並沒有什麼問題,隻要我們能夠在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對家長和老師多一分理解和寬容,不要再把矛頭指向他們,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們進行自我管理,就是我們成長的一大樂事。

成長計劃:青春因目標而燦爛

青少年朋友,你們已經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了嗎?大家不要認為自己還沒有到確立人生目標的時候,我們已經進入了青少年時代,我們的人生已經開始了新的航程,需要盡早確立一個遠大目標。

人們常說:“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我。”成功學大師奧格·曼狄諾也說:“一顆種子可以孕育出一大片森林。”

其實,傑出人士與平庸之輩的根本差別並不是天賦、機遇,而在於是否有目標。因為,成功是用目標的階梯搭就的。在心靈的旅途中,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方向,你的步伐就會很小,甚至是裹足不前。很多人每天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可從來不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麼?”因為他們缺少目標,缺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