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的想法神奇嗎3(1 / 3)

靈光忽現: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

你有沒有靈感的火花突然迸發的時候呢?很多發明創造都是和靈感分不開的。如果能及時地發現靈感,並且根據靈感的火花加以行動,那麼,你很快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

什麼是靈感?靈感就是形成中的創造性認識刹那間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具有突破性、新穎性。靈感是一種綜合性突發的心理現象,是思維與其他心理因素協同活動的結果。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一間簡陋的實驗室裏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

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青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現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黴素。

青黴素是抗生素的一種,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製的藥物,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

在弗萊明之前,至少有28位科學家報告過黴菌殺死細菌這個事實。但是,由於他們沒有產生靈感,沒有形成創造性的認識,因此錯過了青黴素的發展,總是看成一個個意外。

靈感的形成,雖然在電光火石的一刹那之間,但它與一個人的知識、經驗以及分析、綜合、判斷能力等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它離不開個人長期的積累。而且,一次靈感在形成之後,還要經過驗證、充實和完善。

引發靈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願用腦、會用腦、多用腦,也就是遵循引發靈感的客觀規律科學地用腦。關於願用腦的問題,這裏就不多說了,主要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下邊分別談會用腦和多用腦。

會用腦

凡是善於引發靈感,能夠形成創造性認識的人,都很會用腦。一般人以為顯而易見的現象,他們產生了疑問;一般人用習慣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們卻有獨創。他們的特點是喜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出幾個“怎麼辦”,因為任何創新項目的完成,都是獨立思考和鑽研探索的結果。

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從、不能隻用習慣的方法去認識問題,或隻用有結論了的說法去解決問題,也不能迷信專家、權威;而是要從事實出發,從需要出發,去思考問題,去探索問題,去尋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結論。

多用腦

要促進靈感的產生,就必須多用腦,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是在用腦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不斷提高的。所謂多用腦,不是指不休息地連續用腦,而是要把人腦的創新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愛因斯坦對為他寫傳記的作家塞利希說:“我沒有什麼特別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求問題罷了。”在這個尋根刨底的過程中,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腦思考。他自己深有體會地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數字化教父”尼葛洛龐帝說:“我不做具體研究工作,隻是在思考。”創立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他從小就表現出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特點。

由此可見,科學用腦是開發大腦創造潛能、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的最一般、最普遍適用的方法。

引發靈感時常用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觀察分析

在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觀察分析。觀察,不是一般的觀看,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地去觀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過深入觀察,可以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可以從表麵上貌似無關的東西中發現相似點。在觀察的同時必須進行分析,隻有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才能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啟發聯想

新認識是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與新或已知與未知的連接是產生新認識的關鍵。因此,要創新,就需要聯想,以便從聯想中受到啟發,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實踐激發

實踐是創造的陣地,是靈感產生的源泉。在實踐激發中,既包括現實實踐的激發又包括過去實踐體會的升華。各項科技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實踐需要的推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迫切解決問題的需要促使人們去積極地思考問題,廢寢忘食地去鑽研探索。因此,在實踐中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引發靈感的一種好方法。

激情衝動

積極的激情,能夠調動全身心的巨大潛力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激情衝動的情況下,可以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提高記憶力、加深理解力,從而使人產生出一種強烈的、不可遏止的創造衝動,並且表現為自動地按照客觀事物的規律行事。這種自動性,是建立在準備階段裏反複探索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說,好的激情衝動也可以引發靈感。

判斷推理

判斷與推理有著密切的聯係,這種聯係表現為推理由判斷組成,而判斷的形成又依賴於推理。推理是從現有判斷中獲得新判斷的過程。因此,在科技創新的活動中,對於新發現或新產生的物質的判斷,也是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的過程。所以,判斷推理也是引發靈感的一種方法。

上述幾種方法,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在引發靈感的過程中,不會隻用一種方法,有時是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交叉運用的。

學會了抓住靈感,當我們在靈感火花閃現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力集中起來,不要錯過自己的發現和創造,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像那些偉大的發明家一樣,創造出神奇的財富!

發掘潛能:開啟創造力的大門

了解了創造力之後,你是不是也在摩拳擦掌,想要試一試自己的創造力有幾成功力呢?在發揮創造力之前,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發揮創造力的基本法則。

添加法

在原有的事物上加一些東西或將幾種事物適當組合就可能創造出嶄新的東西來。例如圓珠筆加上橡皮頭就成了可擦式圓珠筆;圓珠筆杆上加上一個裁紙的刀或者一個小梳子,就成了多用筆;收音機加上錄音機,便成了收錄機。

現在,加了各種成分的新型牙膏不斷問世,這些都是創造者采用“添加法”取得的成果。

縮減法

與添加法相反,它是在原有物體基礎上減少某些因素的方法。如把錄音或錄像上的歌聲抹掉隻剩伴奏聲,就成了大家喜愛的卡拉OK音樂;收錄機攜帶不是很方便,於是有人想到縮一縮,做成“MP3”,風行全球;台式電腦又笨又重,於是就出現了筆記本電腦、iPad。

上、中、下三冊的《辭海》給讀者的攜帶、存放、閱讀帶來種種不便,於是就有了“文曲星”、“諾亞舟”等電子詞典的問世。

改變法

改變法是對原有事物從順序、形態、顏色、音響、味道、氣味上進行改變,從而產生新的事物和效果。棉花是白色的,有人就想到培育有色棉花;把鍾表外形改一改,就變成精致的裝飾鍾表;以前餅幹總是甜的,現在有了鹹的、麻辣的,還有怪味的。

一般來說,書的每一頁內容是平麵的,改變一下空間形態,就會得到一本立體書;作文時,如果改變敘述方式,采用倒敘、插敘、補敘,文章內容往往更引人入勝。

替代法

替代法運用的曆史非常久遠。大家都很熟悉的曹衝稱象的故事就體現了這種思想。當時沒有能稱幾千斤重的大秤,要知道大象的重量,隻有用同樣重量的石頭來代替大象,分多次稱石頭就可知大象的重量。

仿效法

仿效模擬在人類創造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如模仿螢火蟲發光原理製成熒光燈,模仿海豚造出快速潛艇,模仿烏龜殼的結構發明耐壓的“薄殼結構”的大屋頂,模仿乒乓球運動員打出的各種性能、角度的球型製造出乒乓球發球機等。

魯班發明鋸子,也是仿效法。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總結人類的仿效創造,可歸納為原理、結構、色彩等三種仿效。青少年朋友隻要多留意身邊的事物,多加以思考,也能從模仿中進行發明創造。

顛倒法

又叫“反麵求索法”。正麵思索得不出好結果,就從反麵思索。這種方法常使人產生“出乎意料,入於情理之中”的感慨。

如圓珠筆漏油的原因主要是圓珠磨損後產生了較大的縫隙。很多廠家改用耐磨的圓珠,結果裝圓珠的套也要磨損,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有人就從反麵想:既然磨損不可避免,一般寫上2.5萬字就會漏油,那就幹脆把筆芯改小,改成最多寫2萬字的筆芯不就行了嗎?

再如吸塵器的發明,實際上是“吹塵器”反過來的事例。最初打掃清潔的工具是“吹塵器”,結果塵土飛揚,反而不衛生。反過來變成“吸塵器”效果就非常好。

看似簡單明了的道理存在於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中。突破習慣、改變思維方式後,不同凡響的構想、發現便應運而生。毒蛇、蠍子奇毒無比,能將人置於死地,但反過來,蛇毒、蠍毒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疑難雜症,挽救人命,如中醫的“以毒攻毒”的療法。看似毒藥的東西,從反麵看,也有新的作用。

缺點改進法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缺點。發現了缺點,就找到了創造發明的課題。

比如雨傘,每改進一種,就是一類新產品:

最初雨傘大多是黑色,顏色單調,放在一起不易區分,容易拿錯。於是,人們發揮創造力,把雨傘改為多種顏色和圖案。

雨傘太長,不易收藏和攜帶,人們就把雨傘改為折疊式;為了擋住迎麵吹來的雨,傘布遮住了視線,人們就改傘布為透明塑料;拿東西撐傘不方便,於是,人們發明了自動傘;打傘時再拿東西不方便,於是就有了戴在頭上的雨傘;雨夜打傘行路太黑,看不清路,於是人們在傘柄上裝電筒照明。這樣,在不斷地改進雨傘缺陷的時候,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功能性的雨傘。

通信事業也是如此,剛開始的電話必須要用固定的線路才能接通,後來人們覺得外出使用很不方便,於是人們發明了移動數字尋呼機,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佩戴尋呼機的人。

後來人們覺得這樣回電話也很麻煩,所以就出現了漢字尋呼機,人們可以直接用漢字和對方信息聯絡,可是這樣還是受到很多限製。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手機。

剛開始的手機隻能打電話,後來隨著人們不斷地對手機的功能進行研發創造,手機發展到現在,不僅能打電話、發送短信;還能當鏡子、照相機、攝像機、錄放機;甚至還能當電腦使用,手機的功能幾乎讓我們越來越難以想象。說不定將來會有能剃須的男用手機和能測生理周期的女用手機,這都不是空想。

專利創造法

專利創造法,是一種充分利用情報、專利的發明方法。這種方法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受到人們的重視。專利文獻是發明人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專利時寫的一種專利說明書。

按規定,在專利說明書中,必須公開發明技術,對技術成果的說明也要比一般科技文獻詳細,因此,對創造發明更有實用價值。專利文獻每年發表全世界90%至95%的科技發明,它是創造發明的一個巨大寶庫,通過它來尋求發明的設想和目標是一條重要途徑。

美國有家著名的哈洛依德公司,原先是一家製造照相材料和複印機的不知名的小企業。他們在調查專利文獻時,發現了一種新的複印技術,經過研究,他們認為這是一項具有市場生命力的新發明,於是這家公司在這份專利的基礎上,投入研究力量,終於發明了一種新的複印技術。

專利發明創造法在具體運用中有三種主要方式:通過專利調查進行創造發明,綜合專利文獻成果進行創造發明,尋找專利空隙進行創造發明。

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又稱“集體創造法”、“智力激勵法”。它是由美國人奧斯本於1939年提出的,它是通過小組會議,利用集體思考的途徑,使思想互相激勵,從而產生眾多的創造性設想。

頭腦風暴法的組織方法是:參加會議的人數以不超過10人為宜:主持者1人,記錄者1至2人;會議時間1小時左右;會議要有明確的主題,並事先通知;會上人們可以圍繞議題自由地發表意見,鼓勵大家從已有的設想中尋找靈感;不允許輕易否定別人的設想、過早下判斷性的定論,也不可以私下交談或以幾個人的名義發表意見;會上所提出來的各種設想,要不分大小全部記錄下來。

一般情況下1小時可產生幾十或幾百個設想,然後進行歸納整理,從可行性和效果兩方麵進行評估,對於無法實行或實行後無效果的設想予以摒棄。那些全體一致通過的設想,就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下一步就是製訂計劃,轉向實驗,具體應用了。

青少年朋友有沒有學會這些創造方法呢?沒有學會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先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好各個學科的基礎,將來就可以在這些創造方法的指引下大展拳腳、大顯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