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誠實正直才會贏(2 / 3)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到了遇到大事的時候,自己自然會講誠信。可是誠信是培養一個人良好品德的基礎,高尚品德的養成離不開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作為青少年的我們,現在做事就要以誠信當頭。如果在小事麵前都不能以誠信嚴格律己,何談大事?

因此,我們隻有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真正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的人格才會更高尚,我們和同學、老師之間的相處才會更和諧、自然,我們的學習成績才會越來越好,我們的校風才會更加淳樸。

當然,作為青少年,我們的自製力還很差,事事做到誠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父母和老師幫助我們一起來做到這一切。

總之,隻有我們身處在一個誠信的環境中,父母影響我們、老師幫助我們,我們才能徹底告別不誠信,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特別提醒:不要忽視許下的承諾

朋友,請你仔細地想一想,你有沒有答應過別人卻沒有做到呢?如果有,可不是一個好現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處理承諾的事,那麼,我們就會失信於人。慢慢地,我們身邊的人就不會再相信我們,即使我們說的都是真話,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所以,我們一定要謹慎地對待對他人的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就要努力兌現。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的同學如何處理對他人的承諾。

在堂堂家居住的小區裏,他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夥伴,叫何舒雅,他們在一起學習,一起遊戲,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何舒雅高興地對堂堂說:“堂堂,你知不知道圖書館正在舉辦宓風光泥塑展,可好看了!星期六我們一起去看吧!”

堂堂很樂意地說:“好啊,我很想去長長見識呢!”於是他們約定星期六下午兩點在圖書館門口見麵,不見不散。

星期六下午兩點,堂堂準時到達圖書館,可是過了10分鍾,何舒雅沒有來,堂堂有點焦急,心裏開始埋怨起她來:“自己約了我來看展覽,卻不守時間!”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堂堂的情緒由原來的興高采烈轉為憤憤不平,他在圖書館門口轉起了圈,又等了10分鍾,何舒雅還是沒有出現,堂堂很失望地想:“這個舒雅,真是太不守信用了,不過,她平時可不是這樣的!或許她家裏有事……”

這時候,天突然陰沉了下來,堂堂抬頭看看天邊,不好!烏雲密布,眼看天就要下雨了,堂堂一跺腳往圖書館大廳內跑去……

天果真下起了大雨,堂堂又開始為沒帶傘發愁了。正在這時,他突然聽見遠處傳來一個清脆的叫聲:“堂堂!堂堂!”堂堂回頭看去,是何舒雅!她撐著一把紅雨傘,在密密的雨簾中急匆匆地向堂堂走來。一見到她,不知為什麼堂堂的氣都跑光了,不等堂堂開口,何舒雅收了傘甩一下頭發上的水珠,氣喘籲籲地說:“對不起……堂堂……我……來遲了……我外婆家裏臨時有急事,媽媽讓我一起去,我往你們家裏打電話,可是你媽說你已經走了,我隻好來跟你說清楚。”

哦!原來是這樣,堂堂問道:“你外婆家的事很急嗎?”

“是的,媽媽在圖書館外麵等我呢!”堂堂朝外看去,何舒雅的媽媽正在雨中焦急地等著女兒呢!

“喏,這把雨傘你拿著吧!我走了。”何舒雅說著,回頭朝大廳外跑去,堂堂一愣,心頭湧上一股暖流。何舒雅邊跑邊說:“堂堂,祝你看到一個好展覽!”她的身影漸漸遠去。

堂堂一個人走進了宓風光泥塑展覽室,各種各樣的泥塑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眼球,這一天,堂堂雖然是一個人欣賞展覽,但心情卻特別好。

試想一下,當別人對我們做出承諾後,卻沒有兌現承諾,我們的心情自然也會相當的憤怒。因此,青少年朋友,我們一定不要忽視向他人許下的承諾。因為一滴水能照見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能增進朋友之間的真誠友誼。誠信,我們應當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到呢?

第一,不輕易向他人許諾,特別是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如果對人的許諾太多的話,自己就會忘記自己承諾的事,如此一來,我們當然就很容易失去誠信了。

第二,向父母、老師、同學或者朋友許下承諾後,我們應該及時兌現,當自己不能兌現時,要向他們解釋清楚,並重新約定時間兌現。要記住,隻有我們對他人履行承諾,別人才會對我們履行承諾。

第三,當我們對他人許下承諾之後,為了使自己能夠順利地記住,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承擔起的承諾責任,有必要的話,我們可以準備一個小本子,記錄下自己答應別人的事,以便於隨時提醒自己。

第四,當發現自己有一次沒有兌現曾經許下的承諾時,一定要給予自己一些必要的懲罰。當然,如果自己能夠遵守承諾時,可以給自己一些獎勵。

第五,什麼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如果我們身邊的人對我們能夠堅守承諾,那麼,我們自己也會誠信地對待周圍的人。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和父母也要對我們遵守承諾,如果他們不能做到,我們就要想辦法提醒他們。相信隻要我們身處在大家都遵守承諾,大家都誠信的環境下,那麼,就算我們想不誠信、想不兌現自己的承諾也不行了。

總之,為了我們的性格更加完美,我們青少年有了承諾一定要去履行,努力做到言出必行,做一個讓人相信的人!

為人厚道:做一個拾金不昧的人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這首歌大家都聽過,都會唱。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你撿到過錢嗎?當你撿到錢之後,你會怎麼處理呢?是把錢交給警察還是自己留下呢?

如果你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那麼,請先看看下麵這幾個小同學是怎麼做的吧!

某市中學初二(3)班的四名同學在回家的路上,像往常一樣結伴而行。當他們經過花園小區外的休閑廣場時,四名同學中的一人發現前方不遠處的地麵上有一個黑色的女士錢包。他們發現包裏有3000元左右的現金、一部手機,還有很多的證件。

此時,另外三個孩子圍繞過來,向周圍大聲呼喊:“誰的錢包?誰丟錢包了?”半天也沒人應答。

一個同學提議說:“這麼多錢,既然沒有人要,不如我們拿去吃了、玩了吧!”

另一個同學說:“不行,我們不能這樣,我想,那位丟了錢的人一定很著急,我有一次丟了東西都非常著急呢!”

後來,這四名同學想起了父母和老師經常教育他們的話:撿到東西要交公,這是拾金不昧。他們經過短暫的商量,決定一同把這個錢包交到當地派出所,請民警叔叔幫助找到失主。

派出所民警在了解了情況之後,首先讚揚了這四名同學拾金不昧的精神,然後積極聯係失主。在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很快找到了失主。在認領遺失物品的時候,失主對四位同學表示了誠摯的謝意。

撿到錢財不據為己有,及時交公,是拾金不昧的表現,也是誠實正直性格的體現。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現代社會風氣的影響,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浮躁,功利性很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有什麼好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有些人一心“向錢看”,從來不去想想失去財物人的著急心情,而把撿到的財物裝進了自己的口袋。

其實,“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是一個厚道的人,一定是一個操守自持的人,一定是一個重義輕利的人。責任心是道德的內核,是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前提。

應當說,拾金不昧表現出的責任心可以養德,更可以樹德。責任心一旦成為一種群體行為,形成氣候,其含義就不僅僅是“責任”二字本身,它會形成一種社會精神。責任心代表的是理性,是積極的精神。前麵故事中四個同學拾金不昧以及尋找失主的責任心,便是這種積極精神的體現。

因此,作為青少年,當撿到錢財或者物品時,我們要繼承“拾金不昧”這種傳統美德,做一個誠實的人!這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我們一起努力吧!

危險警戒:不在背後說別人壞話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教導,不要背後說人的壞話。但是,試想一下,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做到了呢?背後說人壞話是不道德的,也是心胸狹隘的表現,一旦被別人知道了,我們就可能會遭人厭棄。道理盡管如此簡單,但在我們身邊,愛說人壞話的事情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