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此時,又有三個人也流落到了這個荒島上,他們是草根的一族,見到有火,並不避諱什麼,脫光了衣服就來烘烤,也不等我邀請,就吃光了剩下的那些山羊肉。我等他們安頓好了,就拿同樣的問題來問他們。三個人一致認為這確實是個傻子,其中一個人說:如果不是傻子,至少也應該拿一個什麼東西當雨具頂在頭上吧?另一個人說:他如果不快點跑到前麵,怎麼知道前麵是不是在下雨呢?第三個人說:下雨了,他也不想著快點回家收衣服,還慢騰騰地在雨地裏走。
這三個人的回答使我們的討論熱鬧了起來,有人還得出一個結論:假如前麵有躲雨的地方,不如跑快點去躲雨,但是假如前麵一片曠野,再跑也不過一身濕,還不如像傻子一樣悠著點。
這樣講了一陣笑話,天上真的下起雨來,人們立刻躁動起來,紛紛站起身,四散奔逃。我在後麵大聲叫他們停下:喂,這裏是個荒島,沒有躲雨的地方,不是說好了悠著點的嗎?
有人情急之下給我撂下一句:嗨,老天在下雨,我們總得幹點什麼表示知道了吧?
直到現在,我仍覺得,那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答案。
每天都有好心情
到處都不景氣,你的工作心情是否也染上了些許低迷呢?一大早,我跳上一部出租車,要去深圳郊區一企業做內訓。因正好是尖峰時刻,沒多久車子就卡在車陣中,此時前座的司機先生開始不耐地歎起氣來。隨口和他聊了起來:“最近生意好嗎?”後照鏡的臉垮了下來,聲音臭臭的:“有什麼好?到處都不景氣,你想我們出租車生意會好嗎?每天十幾個小時,也賺不到什麼錢,真是氣人!”
顯然這不是個好話題,換個主題好了,我想。於是我說:“不過還好你的車很大很寬敞,即便是塞車,也讓人覺得很舒服……”他打斷了我的話,聲音激動了起來:“舒服個鬼!不信你來每天坐12個小時看看,看你還會不會覺得舒服!?”接著他的話匣子開了,抱怨政府無能、車價還要下調,社會不公,所以人民無望。我隻能安靜地聽,一點兒插嘴的機會也沒。
第二天同一時間,我再一次跳上了出租車,去郊區同一家企業做訓練,然而這一次,卻開啟了迥然不同的經驗。一上車,一張笑容可掬的臉龐轉了過來,伴隨的是輕快愉悅的聲音:“您好,請問要去哪裏?”真是難得的親切,我心中有些訝異,隨即告訴了他目的地。他笑了笑:“好,沒問題!”然而走沒兩步,車子又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了起來。前座的司機先生手握方向盤,開始輕鬆地吹起口哨哼起歌來,顯然今天心情不錯。於是我問:“看來你今天心情很好嘛!”
他笑得露出了牙齒:“我每天都是這樣啊,每天心情都很好。”“為什麼呢?”我問:“大家不都說景氣差,工作時間長,收入都不理想嗎?”司機先生說:“沒錯,我也有家有小孩要養,所以開車時間也跟著拉長為12個小時。不過,日子還是很開心過的,我有個秘密……”他停頓了一下:“說出來先生您別笑我,好嗎?”
他說:“我總是換個角度來想事情。例如,我覺得出來開車,其實是客人付錢請我出來玩。像今天一早,我就碰到您,花錢請我跟您到關外玩,這不是很好嗎?等到了關外,您去辦您的事,我就正好可以順道賞賞關外的景色,抽根煙再走啦!”他繼續說:“像前幾天我載一對情侶去東湖水庫看夕陽,他們下車後,我也下來喝碗魚丸湯,擠在他們旁邊看看夕陽才走,反正來都來了嘛,更何況還有人付錢呢?”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一早就有這份榮幸,跟前座的EQ高手同車出遊,真是棒極了。又能坐車,心情又開心,這樣的服務有多難得,我決定跟這位司機先生要電話,以便以後有機會再聯係他。接過他名片的同時,他的手機鈴聲正好響起,有位老客人要去機場,原來喜歡他的不隻我一位,相信這位EQ高手的工作態度,不但替他贏到了心情,也必定帶進許多生意。
經濟不景氣,心情就更要爭氣。心理學家發現,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不管大環境怎麼變,EQ高手的快樂決心是不會改變的。當我們能換一種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並帶著遊戲般的愉快心情麵對工作,你會發覺自己的內在能量強大許多,抗壓應變的功力也因此大為增進,而這,也正是貫徹快樂決心的漂亮做法。我自己就常覺得,工作其實是一種偽裝,讓我有很好的借口及機,能因著演講及各種活動,去認識許許多多有趣精彩的人,這不是很過癮嗎?(更何況,往往還有人付錢呢!)
隻要調整了心態,你的工作心情,就能拋開不景氣的陰影,自創一片格局。
吹泡泡
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向家庭醫生求助。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去。”
小明媽媽說:“在你來之前,我該做甚麼?”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Takeiteasy,放輕鬆,放輕鬆些,生活何必太緊張?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麵對。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自以為是
兩姐妹在閑談。
姐姐育有兩個孩子,除了照顧孩子之外,還在家政公司兼職賺些零花錢。妹妹離婚已久,一個人租了一間小屋,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
姐姐說:“妹呀,你這樣冷冷清清不寂寞嗎?”
妹妹說:“姐,你一天忙忙碌碌不覺得累嗎?”
姐姐說:“我好擔心你啊,養兒防老,你得再嫁個人哪。”
妹妹笑了,說:“姐,你現在要照顧兒子,又要照顧丈夫,等兒子長大了,你也老了。”
姐姐說:“妹,你的思想變得讓人奇怪了,天下的女人都是這樣的,那才叫日子。”
妹妹不想爭論下去,兩人各自告別回家。姐姐說:“我得給孩子洗衣、燒飯,還得接孩子回家。”
妹妹說:“江濱公園新開了一個咖啡館,我也得去坐一會兒。”
姐姐心裏想:“我妹現在真是可憐,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妹妹卻想著:“我姐做人真是辛苦,連喝咖啡的時間也沒有。”
她們都認為對方不快樂,而她們內心,都有一個快樂的天堂。(文/流沙)
柔和的力量
記得早年學醫時,一天課上先生問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時候,什麼濃度為好?”學生齊聲回答,當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說:“錯了。太高濃度的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後續的酒精就再也殺不進去了,細菌在壁壘後麵依然活著。最有效的濃度,是把酒精的濃度調得柔和些,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
於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種品質與風格。它不是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一種不曾劍拔弩張,依舊扼守尊嚴的藝術。
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麵龐柔和了,就更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更準確地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文/畢淑敏)
自己與別人
村裏住著一個農夫,他的名字叫自己。自己有個鄰居,名叫別人。自己矮小,別人高大;自己貧窮,別人富有。這兩個鄰居一直關係緊張。
自己有事的時候,總喜歡去找別人。別人不好意思拒絕,隻得幫他。忙是幫了,但別人並不心甘情願,他為什麼老喜歡給我添麻煩?久而久之,別人心裏的怨言就表現出來了。當自己求助的時候,別人不是推脫就是應付,偶爾幫一次忙,最後卻總是事與願違,他給自己幫了倒忙。
與此相反,別人對自己不想讓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熱心,簡直達到了樂此不疲的程度。
自己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想種什麼莊稼、想討什麼樣的老婆、想蓋多大麵積的房子,別人都喜歡指手畫腳。不僅如此,別人還喜歡在村裏發布對自己的看法。自己有針尖大的小事,都會讓別人搞得滿城風雨。
開始自己還能忍受,但是時間一長,他就忍無可忍了。他決定去法院起訴,讓法官給他們斷這起官司。
自己指控別人幹涉他人的私事,別人指控自己給別人增添麻煩。二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聽了原、被告雙方的詳細陳述後,法官做了如此判決:把自己和別人各打五十大板。
判決書上還有如下條文:從此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絕對不能要求別人;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該關心的一定要關心,不該關心的絕對不要關心,更不能橫加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