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航行第一人(3 / 3)

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國際在線報道:自1984年5月成為中國徒步走完萬裏長城第一人之後,劉雨田的雙腳就沒有停止過。他四次穿越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一次穿越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考察過有“死亡之穀”之稱的新疆羅布泊無人區;他還十次進西藏,走過藏北無人區,第一個全程走完雅魯藏布江大峽穀,並試圖登上珠穆朗瑪峰……

麥哲倫的故事

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製點,但沒能控製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占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製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裏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麵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起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裏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裏格處(1裏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裏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裏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隻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麵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饑餓的折磨,借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裏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隻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隻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隻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曆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劉雨田的故事

自1984年5月成為中國徒步走完萬裏長城第一人之後,劉雨田的雙腳就沒有停止過。他四次穿越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一次穿越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考察過有“死亡之穀”之稱的新疆羅布泊無人區;他還十次進西藏,走過藏北無人區,第一個全程走完雅魯藏布江大峽穀,並試圖登上珠穆朗瑪峰……

這些艱難的探險活動,都是劉雨田一個人完成的。他不僅多次挑戰生命極限,而且創造了無數個中國探險中的“第一”。這些年,劉雨田一直不停頓地行走在曠野、大漠、雪山、叢林中。日前,劉雨田接受了本台記者李光明的采訪,他談起了自己的探險、追求和人生感悟。

劉雨田已是63歲的人了,花白的頭發長長地披在肩上。雖然臉上布滿了滄桑的皺紋,但皮膚卻黝黑光亮。他告訴記者:

“最初(徒步)是因為較勁,感情色彩濃。美國人、法國人要走長城,咱們祖先修了長城,讓外國人走,覺得臉麵下不來,這屬於為國爭光吧。後來爭來弄去,工作也沒有了,這就讓探險成為我的一項工作。最後,探險改變了我的觀念,也改變了我的整個的人生。”

21年前,42歲的劉雨田打著“振興中華,從我做起”的標語,走完了萬裏長城。當時,他的行為在中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成了許多人崇拜的偶像。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立誌在外國人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之前,自己一個人走一趟。於是,不顧天氣熱、條件不成熟,他出發了。在沙漠徒步的20多天裏,他經曆了迷失方向、斷糧斷水、饑餓暈厥等危險。他吃蒼蠅、蚊子、沙漠裏的蜥蜴……曆經千辛萬苦,最後被牧羊人救回時,原來體重74公斤的他隻剩下45公斤了。

雖然第一次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失敗了,但他沒有放棄。當年冬天,在熱心人的支持下,劉雨田帶著6頭駱駝,終於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單人徒步穿過“死亡之海”的探險家。

此後,他又單人穿越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這次穿越中,他幾乎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在沙漠中,他生了病,渾身腫脹,高燒不退,雙腳潰爛,靴子凍在腳上脫不下來。

他硬撐著在沙漠邊緣找到一所醫院,醫生診斷他患上了“敗血症”,建議截去他的雙腿。劉雨田說什麼也不同意,學過中醫的他認為,在沙漠裏得的疾病,隻有在沙漠中才能治好。他備足了糧和水,叫來兩位維吾爾族村民,讓他們用紅柳樹條做成一副擔架,把他抬到荒野沙漠裏去。

當時的氣溫已是攝氏零下40度,醫生說那樣做等於送死,但劉雨田堅持要去。結果,他用自己獨特的醫療方法和必備的藥物,奇跡般地治好了自己的病。醫生看著滿腿疤痕歸來的劉雨田,一個勁兒地說:這怎麼可能?

劉雨田的行為是常人難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傻子”、“神經病”。他的妻子也因受不了他在零下30度時還要開窗睡覺等“怪異”的毛病,和他離婚了。

但劉雨田仍我行我素。在穿越羅布泊時,他沒有錢買駱駝,就買了7頭小毛驢馱東西,並且帶上了18歲的兒子,結果毛驢跑了,兒子也差點丟了。

“當時我說孩子,我身上都是傷,而且我太累了,你去把毛驢找回來。結果,沙漠裏還有黃羊,(兒子沒有沙漠經驗,)分不清沙漠裏的黃羊和毛驢蹄印子,在沙漠裏走迷路了。從早晨出發到晚上天黑,也沒有回來。幸虧兒子沒走太遠,夜裏在返回來的途中看到了我點的篝火,找到了我。當然,這也符合我的理念,把你扔進大沙漠,如果能爬出來,別人說你是英雄,爬不出來是狗熊。”

劉雨田就是這樣一個奇人、一個怪人。他說,探險讓他回歸了大自然。

“20年的旅行讓我遠離城市,關心的事也越來越遠。你關心的我不關心,你知道的我不知道了,你想的和我想的也有了差距。我就覺得,在大自然裏,我就好像回到家裏一樣。”

劉雨田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了大自然。至今,他還記得攀登珠穆朗瑪峰時自己的心靈感受:

“達到6000多米以後,突然看到雪是那麼潔白幹淨,我的大頭靴子往上一踩,咯紮一聲,我的心裏‘咯噔’一下,就好像踩到我心裏了。那麼幹淨的雪,與世無爭,我卻給它帶來了麻煩,我不敢走了,好像前麵是神(仙)呆的地方一樣。”

正是對西藏的特殊感情,1993年,劉雨田第一次穿越了雅魯藏布江大峽穀。幾年來,他連續徒步走西藏,攀登了藏族人心中的父親神山——長江源頭的各拉丹冬雪峰。後來,他又走過藏北無人區,他還去了西藏靈芝、墨脫、樟木等邊遠艱險的山區。

曾有人問過劉雨田,這樣走下去有什麼意思。他說,他一邊走一邊搜集資料。同時,他也在抓緊時間整理資料、撰寫他的探險記。他說他是一個開拓者,他要用自己的生命為後來的探險者留下點什麼東西,但他又感到自己知識有限,有些遺憾。他說:

“我覺得中國探險還處於初始階段。就像我,連大學都沒上過,而國外的探險家都是學者、專家、教授、考古學家、地理學家、地質學家,都是在某些方麵有造詣的人,而我們這點很遺憾。如果探險是一種工程,那麼現在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積累,我這麼大歲數了,現在一直在補課。”

劉雨田熱愛自己的探險事業,已經付諸行動和計劃嚐試的有80多個探險項目。他告訴記者,不久他要前往西藏、青海、新疆交彙處的可可西裏無人區,看看生活在那裏的藏羚羊,現在是什麼情況。

“就像做爸爸媽媽一樣,這80多個探險項目都是我的孩子,哪個項目都讓我難忘。當然,最難忘的是去西藏。”

劉雨田就是這樣一個用生命續寫探險之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