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企業家十分重視新產品的開發,他們的經驗是:生產一個、試製一個、設計一個、研究一個、構思一個。經理對本企業製造的產品,如果多少年都不思改進、更新,在市場競爭中就必然處於不利地位。
一、產品發展方向
開發新產品必須注意消費發展趨向。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79年到1993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9.3%,消費品流通規模擴大,流通速度加快。居民的消費水平正在由“溫飽”向“小康”的階段迅速過渡,消費結構的檔次不斷提高,消費水平正在逐步突破傳統領域向現代領域發展。
據河北省對全省城鎮1640個居民家庭跟蹤調查,進入90年代,城鎮居民家庭消費將呈現八大變化:(1)飲食講究新鮮、營養、方便,吸取某些西方飲食習俗優點,向東西方結合的飲食文化發展;(2)衣著更加強調個性,強調名牌。1991年在許多大城市居民中,注重衣服的商標已成為約占50%的消費者的意識。(3)耐用消費品呈現穩定發展狀態。(4)住房商品化意識日益增強,人們開始注重居室美化。(5)自費旅遊逐漸成為時尚。(6)教育消費迅速發展。(7)勞務消費增長將更明顯,家務勞動社會化和電氣化程度日益提高。(8)儲蓄方式逐步轉向投資。
據報載,當今世界的消費趨勢主要是:(1)方便化,即對時間的節約。方便化的趨勢滲透在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中。這種趨勢正在飛速發展,它促進消費,主宰消費。(2)保健化,即講究營養豐富和防止有害因素。(3)新奇化,不但要滿足社會上求新好奇的心理,而且要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多方麵的消費要求。產品新奇化分創新、革新和翻新三種。(4)複古化,即與新奇化相反的尚舊趨勢。其原因或出於人們對往昔的懷念,或出於曆史不長的國家的人們對曆史悠久國家古老文明的羨慕。
據專家研究結果,今後產品發展方向表現於以下十個方麵:
1.多功能化。把產品的使用範圍擴大。例如,在有些化學纖維服裝和塑料鞋中,配入適當藥品或利用靜電作用,使它既能穿著,又能治療關節痛、風濕、高血壓等慢性病。
2.輕便微型化。產品在性能不變的情況下(或者增加一點性能),盡可能使產品輕一點,體積小一點。在國外,家用電器、日用五金、工藝品、玩具等,都有微型化的傾向。最近研製出的袖珍液晶電視機,隻有6400克重,和婦女隨身帶的粉盒一樣大小,能放在衣袋裏隨身攜帶。
3.多樣化。指結合利用原材料,將產品結構稍加改變,生產多型號產品,滿足市場上多種用途的需要。
4.組合化。其優點是節約材料,節約占地麵積,款式、用途多樣化。
5.簡化。指零部件係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結構簡單。
6.立體化。其特點是有效地利用材料、麵積,造型新頹又美觀。
7.仿質感。使產品外感和手感都與天然物質一樣,而性能一般又優越於天然物。仿質感主要是仿木質、仿陶瓷質,以及石頭感、漆器感、天然纖維感等。
8.流行色、流行款式化。日用消費品特別是服裝十分強調流行色、流行款式。
9.電子自動化。聯邦德國研製成功一種電子捕鼠器,由電子控製裝置、光控繼電信號裝置和自動夾子組成,隻要老鼠碰到誘耳,就一定會被夾住,萬無一失。
10.節約無公害。產品製造能節約能源和原材料,對環境衛生沒有影響,無公害,符合政府規定的有關標準和政策。
《中國貿促報》署名文章認為,具有競爭能力的產品,有以下其中一種特征:(1)新奇型——無論在造型,或在使用效果上都有新的突破和特包;(2)吉利型——能讓人有得到好兆頭、吉利的感覺;(3)高貴型——向高檔發展,以高貴取勝;(4)安全型——沒有潛在危害;(5)愉快型——力求使人感到歡欣愉快;(6)保健型——有益於人體的保健;(7)立體型——在造型、結構、裝潢、圖案等方麵部有立體感;(8)專業型——產品按專業和年齡分檔,即分成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或男女、老少等用品;(9)敏捷型——力求微型、輕巧、玲瓏、美觀,且使用敏捷;(10)係列型;(11)多功能型;(12)仿質感型;(13)流行色款型。
近幾十年來,日本的經濟發展很快,他們提出了下述四“字”要訣:
輕——產品最忌“傻大黑粗”,要講究靈巧、輕便、惹人喜歡。例如,小汽車本身較輕,價格就會便宜,用油也省。日本研製出一種夏日西裝,全套僅重500克,可謂驚人的發明。
薄——電視機、照像機之類消費品的生產已向“薄”發展。手表變薄最為明顯。日本推出一種圖書,每冊售價相當半碗麵條錢,銷路很暢,可謂“薄書多銷”。
短——不是單純指長度,而是有更深的含義,如電話機、對講機可縮短對話人的距離,縮短找人的時間;複印機、打字機可縮短抄寫時間;電子計算機可縮短運算的時間等。因為一切節約是時間的節約。
小——小型化是打開各種產品銷路的最佳途徑。在日本,“小型三組件(收、錄、放)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卻能暢銷。
二、新產品開發成敗及其原因
新產品開發存在著風險,有時風險很大。要使開發成功,應具備以下主要條件:
(一)準確把握社會需求。日本企業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語:“需要是開發之母”。能否隨時了解市場供求變化、把握社會需求,是新產品開發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
(二)擁有足夠的人才和資金。資金雄厚、科研力量較強的企業可以獨立研製;為了節約研製費用,爭取時間,填補空白,可采取技術引進的方式。
(三)盡力避開與其他企業相競爭。中小企業技術力量單薄,資金不足,不能與大企業在同一時刻、同一領域開發同一新產品,應別辟新徑去開發與其他企業不相競爭的產品。由於大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往往出現一些空隙,中小企業可以不失時機地在這些空隙中去開發新產品,獲得成功的可能是很大的。
(四)要有繼續開發的能力。在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一個企業一經成功地開發了某種新產品並投放市場,就會立即被其他企業所模仿。於是,大量同類產品猶如潮水般湧向市場,產品的壽命周期就會縮短。因此,一個企業開發出一種新產品,決不能一勞永逸,不能滿足一時的成果,必須注意更新換代,向開發的深度、廣度進軍,提高連續開發能力。否則,因沒有接續產品而前功盡棄,極大地影響企業經營成果。
(五)要有戰勝風險的開拓精神。古人雲:“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一個企業來說,“產品競爭,就是膽略與智力的競爭”。開發新產品,首先是“敢想”,敢於創新,然後是“善想”,集中群眾智慧來研究、設計、試製新產品。
有些企業的新產品打不開銷路其具體原因可歸納以下10條:
1.市場需求較小,新產品缺乏生命力;
2.技術尚未過關,新產品尚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