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從姐瓊枝識字,讀《三字經》等啟蒙讀物。

1905年,從四哥文修習字,讀《千家詩》。

1907年,從母隨姐習畫,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

1911年9月,就讀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

1914年,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後轉江津中學。

1916年,暑假與同學徒步返內江,途中遭匪徒綁架,迫為師爺,經百日才脫離匪穴。冬,與表姐謝舜華定親。

1917年,與二哥張善孖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鬆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個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

1922年,與黃凝素結婚。

1923年,舉家遷居鬆江。到上海,出售仿石濤作品。

1924年,父親去世。

1925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

1928年,與二哥合創“大風堂”。

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

1931年,與兄張善孖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移居蘇州,住網師園。

1933年,應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

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

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

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曆代壁畫,前後共計兩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

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

1949年,暫居香港,遊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裏舉行畫展,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一卷。

1951年,返港,第二年遷居阿根廷。

1953年,移居巴西。

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

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

1957年,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辦畫展。

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

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40年回顧展。

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曆史博物館。

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

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

1983年4月2日,因心髒病逝世,享年85歲。

名言

● 筆法難,墨法更難,水法極難。

● 藝術為感情之流露,為人格的表現。

● 畫家就是上帝,沒有創造不了的東西。

● 立腳莫從流俗去, 置身宜與古人爭。

● 筆法要點:要平、要直、要重、要圓、要轉、要拙、要秀、要潤。

● 硯池要時時洗滌,不可留宿墨。宿墨膠散,色澤暗敗,又多渣滓,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不相宜。

● 敦煌壁畫所繪之人物,可以考究隋、唐之衣服製度,可以補唐末五代史書之闕文,我認為其曆史考證之價值,重過藝術之欣賞!

● 中鋒做主幹,側鋒幫助它。勾勒必定用中鋒,皴擦那就用側鋒,點戳用中鋒,渲染是中鋒、側鋒都要。濕筆要重而秀,渴筆要蒼而潤,用筆要明潤而厚重,不可灰暗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