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太原位於開封城北麵五百裏,北漢主劉繼元攜大將楊業陣守太原城,數十年不曾被宋太祖趙匡胤攻破,成為北宋統一中原的唯一阻礙。
謝道蘊的《詠雪聯句》中寫到:“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此時是初春三月乍暖還寒,開封城內還飄著紛紛白雪,一片蒼茫。而皇宮之內,宋太宗趙光義正在處理奏章,而站在他身邊的則是他的四弟趙廷美。
趙廷美是趙家四兄弟中最小的一個,當年趙匡胤訂下傳位聖旨的時候,曾說先把皇位傳給老三趙光義,老三死後再傳給老四趙廷美,再由趙廷美傳位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匡政。而宋太宗趙光義知道他這個弟弟雖機智聰慧,但是從小就愛出風頭,剛愎自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皇位也是虎視眈眈。而趙光義也是心中自有數目,便想盡辦法拉攏這四弟。太祖趙匡胤在位時,老四趙廷美就被封為魏王,現在趙光義當了皇上,又讓他做了開封府尹,以至變得更加專橫跋扈。
趙光義批著奏章,不斷歎氣,趙廷美見皇上如此,便問道:“微臣見皇兄整日憂愁煩惱,不知何事?”趙光義放下奏章,起身離開龍椅說道:“四弟,朕坐上皇位不久,處理國事還有缺經驗,況且沒什麼政績,百姓難以服朕啊。”趙廷美聽趙光義如此說,便回道:“皇上乃九五之尊,天命使然,無人可以不服。”趙光義看著他微微一笑:“話雖如此,但朕心中依然想做些實事。其實,朕心中一直有一個想法,卻不知可不可為?”趙廷美聽後便問:“不知皇上所指何事?”趙光義理了一下思緒接道:“我宋朝太祖趙匡胤數十年來,三次攻打北漢,均告敗而回。北漢離開封不過五百裏,我北宋更是門戶大開,況且北漢劉繼元一直勾結遼賊欺壓我漢族百姓,我已有意揮軍北伐,不知四弟意下如何?”趙廷美未想宋太宗竟有如此想法,馬上答道:“北漢的確是我朝的一大隱患,但太祖在位之時,數十年未能攻下北漢,隻怕到時戰事拖延,亦是對皇上不利啊。”趙光義點頭稱是:“雖然風險不小,但我心意已決。四弟,你看是由朕禦駕親征,還是另選能人?”趙廷美突然靈機一動道:“皇兄,微臣到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趙光義看著趙廷美,不知他想出什麼計策。
趙廷美說道:“皇兄,那趙匡政現在一直呆在皇宮中被你軟禁,整天就是讀書練功,微臣知他野心極重,自然不會就此作罷。何況他師傅魔劍叟至今杳無音訊,可能對皇上不利,不如將這個難題讓給趙匡政,讓他寫下軍令狀,率領大軍北上伐漢。”趙光義聽到這個建議立刻搖頭說:“不行,不行,萬一趙匡政得了兵權在半路率大軍倒戈,朕該如何是好?”趙廷美早知趙光義有所擔心,當下說道:“皇兄,這個大可不必擔心,我會在他的大軍內安排眼線,定不會讓那廝有機會倒戈,況且這樣做,對皇上亦是其利有二。”趙光義聽後不明其意:“此又何解?”趙廷美又道:“其一,如果趙匡政率軍戰敗,亦可不影響皇上的威信,也可用他簽下的軍令狀乘機將他鏟除。其二,萬一趙匡政攻下北漢,皇上便立刻親率大軍前往北漢,期間便以趙匡政手持兵權、心懷不軌為由將他擒住,並且詔告天下,是由皇上親率大軍攻破的北漢,天下百姓必定臣服於皇上,此不是其利有二嗎?”趙光義聽後哈哈大笑,說道:“妙計,妙計。”心道:‘這種計謀你也想得出來,隻怕以後會用在我的身上,不能留你太久。’
過不多日,趙光義便邀趙匡政一同商議國事。趙光義說道:“侄兒,知道朕叫你來是為何事?”趙匡政自從‘興國寺’一役之後,便一直被宋太宗軟禁,這次突然召見自己隻怕不是好事,當下便道:“微臣不知,請皇上明示。”趙光義說道:“既然如此,我就直說了,先皇宋太祖最大的心願就是統一北宋,未想壯誌未酬,便已仙逝。如今朕有意並封你為平北大將軍,率二十萬大軍北上伐漢,不知你意下如何?”趙匡政心中一驚,未想皇上竟讓自己率軍打仗,一時間不知該說些什麼,趙光義見他不說話,又問了一遍:“不知侄兒意下如何?”趙匡政見皇上又問了自己,便長跪回道:“皇上既然重用微臣,臣必定精忠報國,立誓拿下北漢。”趙光義見他答應,便上前將他扶起,說道:“好,朕登基不久,民心未定,所以這次伐漢,不能拖得過長,你給我一個時間。”趙匡政心道:‘父皇,數十年都未能攻下北漢,現在竟然讓我立下軍令狀,此番定是想將我至於死地。唉,既然如此,不如爽快答應,以免被留笑柄。’趙匡政當下說道:“六月有餘。”趙光義說道:“好,不愧是先皇的後裔,有膽識。這樣,朕給你一個月準備,一月後揮軍北上,你意下如何?”趙匡政點頭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