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是因一起謀殺事件而發動戰爭的嗎?(1 / 3)

兩伊是因一起謀殺事件而發動戰爭的嗎?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達穆斯坦西裏亞大學舉行的“世界經濟討論會”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彈,將出席會議的伊拉克總理阿齊茲炸傷,死傷數人。薩達姆冒著大雨來到事發現場,發表了煽動戰爭的激勵演講。伊朗總統霍梅尼則針鋒相對,這位上台後就神權治國,不僅要在伊朗搞伊斯蘭革命,還要來個世界性的,伊拉克首當其衝,揚言“一直打到巴格達。”

薩達姆·侯塞因可是個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布廢除1975年協議。

9月22日,伊拉克10萬大軍以收複被占領土為由,從陸地到空中發起立體戰爭,占領了伊朗近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兩伊戰爭正式開始。

1988年,兩伊戰爭也陷入了僵持局麵。法國一家報紙將兩伊比喻為“兩個精疲力竭、旗鼓相當的拳擊手,誰都無力擊敗對手”。早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此時,在聯合國的多次調解下,兩伊終於接受了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20日停火。

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傷亡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物資消耗和經濟損失最大的一場戰爭。雙方造成200多萬人傷亡,經濟損失達八千億美元,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給世界經濟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我還想知道]

伊朗和伊拉克是兩個毗鄰的穆斯林國家,兩國的共同邊界全長1208公裏,其中有100公裏是以阿拉伯河為界。

阿拉伯河的兩岸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爭奪石油資源,兩伊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劃分上有重大的分歧。

東德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使兩德迅速“統一”嗎?

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國操縱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在德國西部誕生,首都定在波恩,世人稱之為“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在蘇聯占領的德國東部成立,世人稱之為“東德”。淪落的“第三個帝國”從此分裂成為兩個德國。

1989年10月,昂納克因病辭職後,東德進入克倫茨時代。11月9日,克倫茨宣布開放隔斷東西德聯係的柏林牆和兩國邊界。開放的第一天即有5萬人湧入西德,此後進入西德的東德公民猶如潮水一般,勢不可擋。

麵對東德急劇變化的局勢,西德的政治家們果斷地采取行動,以期結束德國分裂,實現民族統一。1989年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日,東德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2月13日,東西德首腦在波恩會談,商談統一德國的有關事宜。

1990年8月底,兩德在東柏林簽署了“政治統一條約”,為兩德統一完全鋪平了道路。1990年10月3日零時1分,兩德實現正式統一。

[我還想知道]

在40多年的“冷戰”中,西德和東德處於“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前沿,這使兩個德國的分裂愈發加深。

1990年12月2日,統一的德國首次大選,原西德總理科爾當選為統一後的第一任德國總理。

實行“新思維”改革政策

是造成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嗎?

1922年,列寧親手締造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是一個擁有世界上領土最大的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等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在全世界舉足輕重,隻有強大的美國可以與之抗衡。

然而,自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總書記以來,就開始著手進行政治、經濟製度改革。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在他的“新思維”指導下進行的。在所謂“新思維”影響下,民族糾紛愈演愈烈。至1990年,較大的民族衝突流血事件多達幾十次,死傷數千人。1990年,立陶宛、亞沙尼亞、拉脫維亞、格魯吉亞的激進民族組織在本加盟共和國的選舉中取得了多數席位,組成了非共產黨政府,紛紛要求退出聯邦,於1991年8月19日前,宣布獨立。

8月24日烏克蘭宣布獨立,8月25日,白俄羅斯緊步後塵,此後烏茲別克、哈薩克、摩爾多亞、吉爾吉斯、塔吉克亞美尼亞、土庫曼、阿塞拜疆等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接著就是俄羅斯宣布獨立。而俄羅斯是15個聯邦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蘇聯的主體,它一獨立,實際上就是宣布了蘇聯的解體。1991年12月25日19時,前蘇聯總統發表了宣布辭職電視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