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書法1
書法的工具
書法的工具主要是人們常說的“文房四寶”:紙、墨、筆、硯。這裏不作詳細介紹,請參見“國畫”部分。
書法的執筆
執筆主要包括指法、筆法和腕法三個方麵。指法,用食指上節壓定筆管的右方,與拇指形成相反的力相互配合挾持筆管上部,中指尖鉤住筆管的前方,用無名指由內向外頂住筆管,與中指形成前後方向相反的力,固定筆的下部,小指抵住無名指,增加無名指的力量。若把握筆的五個手指按拇、食、中、名、小的順序比喻為五個弟兄的話,那就是老大向前推,老二向後攘,老三向右拉,老四向左杠,老五力氣小抵腰幫老四的忙。
筆法,是指執筆的高低。執筆的死與活與執筆的高低有很大關係,高易活,低易死,但又不能力求活而過高。一般應依字的大小而定,寫小字筆頭距指高一寸左右,寫中楷距指高二寸左右,寫大字高三寸左右,字更大還應相應提高。
腕法,可分四種:一是平腕。此腕專指手腕,方法是把手腕平放在桌上書寫。二是枕腕。也是指手腕部。方法是以左手掌或一竹片墊在桌上書寫。以上二法,都適合書寫一寸以內的字。三是提腕。腕仍指手腕,方法是右肘關節部的尖突部撐在桌麵上,使手腕提起來書寫,這樣手腕旋轉幅度較大,便於書寫較大的字。四是懸腕。腕為廣義,實際是指整個右上肢都離開桌麵虛懸書寫,故又稱懸肘、懸臂。此法旋轉幅度最大。一般用於書寫大字。
書法的運筆
運筆是指如何使筆在紙上活動和運行。運筆的力量不在手指,手指隻管執筆,不管運筆。寫小楷要用脫力來運筆,寫中楷,用財部轉動的力來管筆的運筆,寫榜書大字,則用全身之力來寫,作力點要放在腰部。
運筆的縱向運動有落筆、頓筆、蹲筆、按筆、提筆五種;橫向運動為主的筆法一股來說,有過筆、順筆、逆筆、折筆、轉筆、回筆、衄筆、搶筆、留筆等九種;兼向運動為主的筆法一般來說,有挫筆、峻筆、澀筆、駐筆、縱筆、戰行、力行等七種。
書法的姿勢
書法的姿勢一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下麵是坐書、立書、跪書三種書法姿勢的要領。
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坐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一般要保持3-5寸的距離。兩腿要自然張開,腳要放平,左手按紙(紙亦應放正)。筆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為宜。
立書,站時兩腳要踏實,右腳稍跨出,略呈“丁”字步。右半身稍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後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
跪書,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但此法身體過於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最好備一矮案書寫。
書法的種類
篆體,篆體是流行於漢代以前的書體。廣義的篆體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就目前所能見到的文字資料來看,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大約通行於距今3千幾百年前的殷商時期。現今流傳的都是當時刻(或寫)於龜甲、獸骨上的遺物,故名之為甲骨文。金文是殷商至戰國(即距今3千幾百年至距今2千幾百年前)使用的文字,因其留傳下來的多鑄、刻在鍾、鼎、彝器等青銅器上,故又稱為鍾鼎文。大篆亦稱籀文,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範所創,被定為當時的正規書體,今存的石鼓文即大篆遺跡。小篆係在大篆基礎上刪繁變化而成,產生於秦代,故又稱秦篆。
隸體,隸體創於秦代,定形並通行於漢代,至今仍被廣泛應用。隸書又稱八分,這是因其體勢左右分開,與“八”字的兩筆筆勢相似,因而得名。隸體的分類過去常依它所含篆書成分的多少而定,含篆成分最多的為秦隸(秦分),其次為漢隸(漢分),再次為今隸。筆畫潦草相連的又稱草隸。
隸書古時又稱真書,但與現在所說的真書專指正楷含義不同。
楷體,楷書又稱真書、正書,創始於漢末魏初,至晉漸趨成熟,從此,奠定了方塊漢字的標準書體,成為曆代學習書法必須遵循的楷模。
楷書按其書寫特點的不同,可分為魏碑和唐碑兩大類。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時期無名書家的碑刻;唐碑為唐代書家所書。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楷書大家,最著名的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體分別被稱為歐體、褚體、顏體、柳體,深受人們的推崇和追慕,對後世影響極大。
行書體,創始於漢末,是介於草書和正措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象草書那樣變化多端,也不象楷體那樣端正。它既取草書的流動活潑之長,又取楷書的結體嚴謹和整齊之美。正如《藝概》所說:“蓋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詳”,其真草兼得其中。其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與楷書相比,行書的行筆速度稍快,點畫間出現了相連帶的牽絲、楷書中書寫成方角的地方,行書中有的則變成弧線和圓角。正因為行書兼有楷、草二種書體之長,因而從其創始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成了應用最廣泛的書體。
書法的幾個曆史階段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隻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製度。這裏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曆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各種書法體簡介
1: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曆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隻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麵。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王夫差鑒》。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麵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1.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係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係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複古隸,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2.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