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心靈箴言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所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心態。我們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靜心的技巧——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住這一點,就不會陷入循環的魔咒,因為它們是讓我們少走彎路的良藥。
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心底的聲音
大家都知道,善於傾聽是一種美德,隻不過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習慣了傾聽別人的內心,聽從來自外界的聲音,很少有人能夠傾聽自己的內心,弄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從而將全部的精力轉移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領域。
伊莎多拉·鄧肯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又絢爛多彩,當她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母親就送她到名師那裏學習芭蕾舞。那個時候西方舞台上最流行的就是芭蕾舞,高貴典雅,猶如美麗的白天鵝,人們也以會跳芭蕾舞為榮。但是鄧肯隻上了三節課就放棄了,她毅然離開了課堂,此後再也沒有回到課堂上。因為她厭惡芭蕾舞的程序化,厭惡那種讓她感到約束的舞鞋和束身衣。那個時候,她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告訴她,真正的舞蹈應該是這樣的:一定要表現出人類的精神和靈魂。而這樣的舞蹈需要聽從內心的聲音,這是至高無上的指令。
她雖然厭惡芭蕾,卻癡迷那些奔放的舞蹈,特別是沒有什麼規矩和服裝束縛的舞蹈,而且表現出極高的天分。成年之後,她為了生計開設了舞蹈學習班。在她的舞蹈學習班上,哪怕麵對最年幼的學員,她也會非常鄭重地告訴他們:“要用你們的心靈去傾聽音樂。在你傾聽之下,你會覺得一個自我正在你的內心深處覺醒,正是依靠著這個自我的力量,你才能最終抬起你的頭,舉起你的臂,慢慢地走向光明。”
她的觀點驚世駭俗,她跳舞的方式更是驚世駭俗。在排練室中,鄧肯常常一動不動地佇立幾個小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停地思索,努力尋找舞蹈動作的最佳噴發點。演出時,她徹底拋棄了傳統的舞鞋和舞衣,改穿寬鬆裙袍或透明紗衣,赤著雙足,自由擺動,自由起舞。她相信內心的聲音,認為“最自由的身體蘊藏最高的智慧”。
為了給自己的舞蹈爭得一席之地,鄧肯四處尋找演出機會,每次失敗之後很快就能振作起來,從不放棄。她拒絕了權貴們用以尋歡作樂的高酬演出邀請,一度身無分文,僅靠一箱番茄和母親的支撐維持了一個星期的生計。雖然經曆了無數的坎坷波折,她依然聽從內心的聲音,依然“跨大步伐,跳前跳後,跳上跳下,高昂著頭,揮動臂膀,跳出我們先人的開拓精神,我們英雄的剛毅,我們婦女的公道、仁慈和純潔,和因此表現出來的母親般的慈愛和溫柔”。聽從內心的聲音,這給了她異乎尋常的生存勇氣,使她在絕望的穀底得以重生,終於使她的舞蹈大放異彩,轟動世界。她最終成為了“現代舞之母”,以她振奮人心、難以超越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動作,影響了世界舞蹈的發展進程。
這就是一個人的力量,無論他身在何處,他永遠能夠傾聽到的首先是他內心的聲音,首先應該聽從的也是這種聲音,這才是成功者最有力、最可依賴的根基。
英國女王曾經在2001年的時候將一枚大英帝國榮譽勳章授予了一位平民,一時間這個名叫莫納的女孩子成為世界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最初,莫納為了謀得一份工作,偽造了一張假文憑,並且非常幸運地憑借著假文憑在一家啤酒廠找到了工作。她非常珍惜這份工作,把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到了裏麵。由於工作能力出眾,她很快就被公司提升為蘇格蘭區的總經理。這個時候的莫納在別人眼中已經是一位成功人士了。但是她卻覺得自己心中有一個聲音在呼喚著自己,她想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莫納想成立一家公司,但是當時的她沒有多少啟動資金。那個時候,她所在的啤酒廠規定,被工廠解聘的員工,能夠拿到一筆賠償金,這筆錢的數額是比較大的,能夠當做啟動資金來用。於是莫納開始謀劃自己被解聘的方案,沒過多長時間,她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拿到了那筆款子。
莫納身為女人,又曾經當過模特,內心的聲音告訴她胸罩行業是她最熟悉的領域。當那些愛美的女人拚命地往乳房中填充矽膠的時候,莫納把矽膠填進了胸罩中,並獨樹一幟地提出了愛和美的理念:不要輕易在乳房上動刀!
隨後,莫納展開大規模營銷攻勢,她將好萊塢頂級設計師一網打盡並羅列出長長的名單,竭盡所能地公關。那一刻終於來了——著名影星朱莉婭·羅伯茨在影片《永不妥協》中,穿了一款迷人的上托胸罩,這胸罩正是莫納的傑作。
這樣一來,莫納和她的品牌伴隨著美國大片的全球熱播而聞名世界,打開了銷路。僅僅在中國大陸,她就建立了4家工廠,雇用了1200多名員工。
2011年,英國首相邀請莫納在內閣會議上發表演說。莫納說:“人生是多麵的。我的成功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對於女性而言,關愛和智慧,就像人生的經度和緯度,我永遠處在它們的交點上。”聽眾對她的演講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內閣精英們對她表示了認同和讚許。
聽從內心的聲音,使得莫納的事業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更需要在生活中傾聽內心的聲音,要知道內心能夠指引我們走向自己熟悉的領域,激發全部的熱情去拚搏和創造,它能夠讓我們聰明地生活,為成功創造良好的條件。
感悟人生的心靈箴言
在很多時候,內心的聲音才是我們人生路上最正確的呼喚。它就如黑暗道路上的指明燈,為我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不斷為我們灌注向前的希望和勇氣,支撐著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最終實現人生的夢想,證明生命的價值。
靜以修身,獨處是一種修行
諸葛亮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見,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是諸葛亮的方法。靜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精神境界,靜不僅可以思考,也可以養性、養心。“靜以修身”四個字還被刻在北京市西三環中央電視塔下的標誌性建築物上,是由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丁嘉耕先生題寫的。而且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靜修身的。談到“靜以修身”,我們不得不提起獨處。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卻有一種充實。我們隻有獨自麵對自己,回頭看看過去經曆的一切,才能接納自己,關心自己,才會真正的發現自己的內心,注意到自己內心的感受,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實現人生的價值。有人會說獨處會感到孤獨。其實,獨處並不等於孤獨,是否孤獨取決於內心。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住了二十幾年,當與他談及一個人獨處是否感到孤獨時,他卻說:“比起草原上的一抹毛蕊花,或蒲公英;比起一片豆葉,或一隻馬蠅;比起北極星或是新屋的第一隻蜘蛛來說,或許我並不孤獨。”獨處時,可以自言自語,可以舉足漫步,可以審視自己,選擇獨處這種自我修行,對於我們以後的人生路很有幫助。
獨處也是一種修行,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勇敢地麵對自己內心的怯弱、恐懼和不安,才可以讓自己變得真正獨立和堅強。
曾國藩是政壇上的大人物,他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很注意修煉自己的人格,以“慎獨”修身三十年,是一個在獨處中修身並走向成功的典範。
曾國藩修身的辦法是寫日記,每天通過寫日記對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檢查和反思,對自己在修身方麵作檢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寫過這樣的一篇日記說,昨天夜晚做了一個夢,夢到別人得到一筆額外的好處,自己很羨慕,醒來之後對自己痛加指責,說自己好利之心如此嚴重,做夢居然夢到,這是不能容忍的。他連做夢這種沒有發生的事,都覺得是自己的錯,還反省自己、批評自己,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多麼嚴格。
他的獨處修身從31歲開始,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即使自己身為軍事統帥的時候,每天在殺戮聲中度過,但是,他依舊是每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說,是曾國藩的修身,促進了他事業的成功。曾國藩從翰林院起步,隻用了七年的時間,也就是在他37歲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二品大員。升官速度飛快,39~42歲他先後兼五個部的副部長,這是空前絕後的。這意味著曾國藩的官聲很好,其實在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是他絕高的修行。
曾國藩善於獨處修身,把握好自己人生的目標,最後以一介書生而封萬戶侯,還是一等毅勇侯和大學士,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他的經曆和獨處修身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感悟人生的心靈箴言
以安靜的心態麵對生活,學會和自己獨處,我們的心智才能夠成熟,心胸才能夠豁達,才能領悟到生活的深邃。人的內心是在獨處中堅強起來的,隻有獨處,我們才能更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價值。在人生的路上,很多時候是要一個人走的,無論如何,隻要我們有一顆安靜的心,我們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生活的樂趣,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什麼都沒有,那就從頭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孑然一身,什麼都沒有擁有過。這些人往往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失敗,從心理上也接受了這種失敗,處處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隻能看著別人微笑,看著別人幸福。
其實生活中,一無所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上進的心和前進的勇氣。假如一個人非常消極懶惰,安於貧窮,即使發財的機會就在眼前,他也看不到、抓不住。
有一個人活到20歲就死了,閻王在生死簿上發現,這個人應該有一千兩黃金的財運,而且陽壽有70年。到底是什麼改變了這個人的命運軌跡,吞噬掉他的財富和生命呢?閻王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決定要查個清楚,就找來了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