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外科常見疾病(3 / 3)

【治療方法】

(1)西藥治療:疼痛劇烈者,立即注射嗎啡10毫克和阿托品0.5毫克,此外口服顛茄酊,同時大劑量抗生素聯合靜脈滴注,如青黴素、慶大黴素、先鋒黴素、滅滴靈等。

(2)手術治療:凡較重的急性膽囊炎,或有膽囊腫大,毒性症狀加重(體重升高、脈搏增快、白細胞數增高等);疑有膽囊壞疽或穿孔,腹膜刺激症明顯;曾有反複發作,膽囊炎合並結石症者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有膽囊切除術、膽囊造瘺術、膽總管探查和T形管引流術。

(3)中醫驗方:

1丹參、柴胡各15克,黃芩、枳實、薑夏、大黃(後下)、芒硝各9克,二花30克,連翹12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柴胡、青皮各6克,金鈴子、枳實各10克,水煎服。

3香附15克,烏藥10克,水煎服。

4茵陳12克,膽草、鬱金、木香、枳殼各9克,水煎服。

5口服中成藥如金膽片、膽舒膠囊、利膽消炎片等。

【注意事項】

(1)禁食,胃腸減壓。

(2)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3)密切觀察,注意手術恢複,預防手術並發症。

什麼是膽石症?

膽石症是指膽囊、膽總管、肝內膽管結石所產生的症狀。膽石的形成大多與膽囊感染及膽汁淤積有關。此病多見於中年人。

【臨床表現】

(1)膽石症可無明顯症狀,或僅在飯後感覺上腹悶脹不適。

(2)有症狀的膽石症由於結石大小、位置、梗阻和感染的有無等情況不同而表現不同症狀。如結石嵌頓於膽囊管可引起劇烈的膽絞痛,常伴惡心、嘔吐,但發病時間短。如形成膽囊積水,體檢可觸及無明顯壓痛的腫大膽囊。

(3)膽管(膽總管、肝內膽管)結石:其表現為腹痛、寒熱及黃疸,即所謂膽道三聯征。起病急,上腹持續性脹痛伴陣發性絞痛,幾小時後出現寒戰、高熱,12~24小時後常有黃疸出現,痛可向右肩放射,常伴惡心、嘔吐。原發性膽管結石可有膽囊腫大。因有反複發作傾向,故黃疸具波動性。

本病可用血常規分析、尿樣分析、B超、膽囊造影等方法檢查診斷。

【治療方法】

(1)西藥治療:

1溶石治療:口服鵝去氧膽酸或熊去氧膽酸治療。但有一定副作用,且效果不穩定,有複發可能性。

2慢性間歇期可用利膽或助消化藥物,如利膽醇、利膽素、酵母片等;急性發作期,可給予抗生素治療,如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甲硝唑和先鋒黴素等。

(2)手術治療:可行膽囊切除術、膽囊造瘺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總管空腸吻合術,具體方式應視病情而定。

(3)中醫驗方:

1消石散:鬱金粉、甘草粉各0.3克,火硝粉1克,白礬末0.5克,滑石粉1.8克。每日1劑,分2~3次衝服,可連服15~30天。孕婦忌服,小兒量酌減。

2膽道排石湯:生大黃、木香、枳殼各15克,金錢草30克。氣滯者加川楝子、黃芩各10克;濕熱者加山梔12克,元胡15克,虎杖30克。一般用藥後一周開始排石,可持續數天至數十天,1個療程為2~3個月。本方對膽囊結石無效。

3中成藥:膽舒膠囊。

【預防與護理】

注意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

下肢靜脈曲張是怎麼回事?

本病是指下肢淺表靜脈發生擴張、延長、彎曲成團狀,晚期可並發慢性潰瘍的一種病變。中年男性易患此病,多見於長時間負重或站立工作者。

【臨床表現】

1初起可無明顯症狀,少數患者常感患肢沉重、脹痛、易疲勞,休息後可緩解。

2患肢小腿淺靜脈逐漸隆起,擴張,有時可卷曲成團狀,尤以站立後明顯,但抬高腿後消失。

3病程長者,小腿下端及踝部皮膚有色素沉著、瘙癢、濕疹。部分患者可並發血栓靜脈炎,局部呈紅腫硬塊並有壓痛。曲張靜脈易損傷發生出血,或感染形成潰瘍。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彈力繃帶或彈力襪壓迫治療:適宜於病輕無症狀、範圍小的淺靜脈曲張,妊娠期婦女及年老不適於手術治療者。

<2>硬化劑注射療法:適宜於術後殘留或術後複發者,或伴皮膚並發症的小腿交通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

2中醫藥治療

本病初起無明顯症狀或僅見小腿沉重者,可服用中成藥活血祛風丸或通經活血丸。如患肢皮膚瘙癢、幹燥,便幹,舌紅者,為血燥,可用清肝蘆薈丸。如患肢發冷,脹腫重者,為寒凝血瘀,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潰瘍形成:一般不需內服藥。如伴有感染,宜清熱利濕,用萆滲濕湯加減。或依據瘡麵的情況,選方用藥。

瘡麵有腐肉:用九一丹或紅油膏外敷。瘡麵肉芽開始生長時,外敷生肌散或白玉膏。瘡麵周圍有濕疹者,改用青黛膏。

急性繼發感染:膿性分泌物多時,用金黃膏或九一丹外敷。

如瘡麵出血,可摻用桃花散。出血不止者應結紮止血。

【注意事項】

1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長期站立或妊娠期,應平躺並抬高下肢,加強下肢運動。自我按摩或熱水浸浴。

2長途步行或長久站立工作者,應使用彈力襪。

如何防止肛裂?

本病是由肛管皮膚深及全層的裂開,形成梭形潰瘍的一種病變。

肛裂大多發生在肛管後壁正中部,少數在前壁正中部。一般僅發生一處,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患者多見於30~40歲中年人。本病常可伴發皮贅和肛乳頭肥大,嚴重時引起肛管狹窄,形成肛裂三聯征。致病原因,多認為與肛門括約肌的分布、痙攣以及血管因素有關。大便幹燥、秘結,常是本病的伴隨因素。

【臨床表現】

1疼痛: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狀,初有便意時即感到輕微的不適和疼痛,排便時產生撕裂樣的疼痛,便後稍有緩解。再次排便時疼痛周而複始,使患者對排便產生畏懼心理而忍便。

2出血:肛裂出血不多,有時手紙帶血,有時糞便表麵帶血,有時則為便後滴血。

3便秘:即是病因又是忍便的結果。患者刻意減少排便次數,延遲排便時間,使糞便更加秘結,加重了對肛管的損傷,形成惡性循環。

4瘙癢:是肛裂潰瘍麵分泌物對皮膚刺激形成濕疹所致。

【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適於急性肛裂。主要服用緩瀉藥物軟化糞便,配合溫水坐浴,促使括約肌鬆馳,外敷10%的卡因軟膏、創麵可用20%硝酸銀塗抹以利愈合。

2擴肛術治療:適於急慢性肛裂。局麻下手指擴肛,從2指至6指,持續5~10分鍾。

3適宜於陽熱燥結,大便不通者,宜瀉熱通便。方藥:生大黃10克、芒硝5克、厚樸10克、枳實10克,煎服。

4老年或久病習慣性便秘者,可以番瀉葉代茶飲。

5中藥薰洗:苦參30克、川椒10克、明礬6克、黃柏30克、龍膽草20克,煎水薰洗。每日1次。

怎樣處理肛瘺?

肛瘺一般是由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破潰,經久不愈而形成。

肛瘺一般由原發性內口、瘺管和繼發性外口組成。內口大多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肛門周圍皮膚上。臨床將肛瘺分為內瘺與外瘺、單純性與複雜性肛瘺、高位與低位肛瘺。本病的特征是肛門周圍膿腫破潰,流膿經久不愈。

【臨床表現】

1有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史,管道外口有反複潰破流膿的特點,有間斷性腫脹、疼痛。

2瘺口溢膿:膿液稀薄,或多或少,時有時無,或排氣,或有糞便流出。急性炎症期溢膿較多,膿稠濁帶有臭味,伴有發熱。

3肛周濕癢:由於膿液刺激,局部潮濕、瘙癢,可見濕疹樣改變。

4排便不暢:多見於複雜性肛瘺,肛管纖維化狹窄。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手術治療:分有肛瘺切開或切除術、肛瘺掛線術、乙狀結腸造口術、激光手術等。肛瘺急性感染期不宜施實手術。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合並肛瘺,須先治原發病。

<2>術後治療:每日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清洗,創腔用油紗條填充。結核性肛瘺用鏈黴素或雷米封溶液換藥。掛線術應注意橡皮筋的鬆緊度,需隨時調整勒緊。

<3>抗生素治療:急性感染期、術後,均需投以足量抗生素,如四環素、慶大黴素等。

2中醫藥治療(多配合手術治療)

<1>內治法

下焦濕熱:肛門局部紅腫熱痛,大便秘結,裏急後重,小便短赤,潰膿稠厚,伴有發熱,周身困重,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通便消腫。

方藥:黃柏15克、蒼術10克、牛膝10克、滑石15克、木通10克、大黃10克、山梔10克、萆10克、蒲公英30克、蚤休30克、丹皮15克。

濕毒蘊結:肛門局部紅腫熱痛,排便疼痛加重,有發熱感,潰膿濁稠味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伴有發熱畏寒,口幹苦,乏力,舌紅苔黃厚而幹,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柴胡15克、龍膽草15克、生大黃10克、蘆薈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黃柏15克、山梔10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木通10克、車前子(包)15克、地丁30克。

陰虛火旺:肛門局部潰瘍經久不愈,紅腫熱痛不明顯,潰膿稀薄,時有時無。伴見周身乏力倦怠,時低熱,口幹少飲,舌偏紅苔黃偏幹,脈細微數。

治法:滋陰清熱除濕。

方藥:青蒿15克、生地10克、地骨皮10克、鱉甲(先煎)30克、蒼白術各10克、黃柏10克、牛膝10克、胡黃連15克、山藥15克、澤蘭瀉各15克、丹皮15克、甘草5克、夏枯草15克。

如氣血虛者,可服中成藥人參養榮丸、十全大補丸、人參歸脾丸等。

<2>外治法

1外薰洗法:炎症期:生大黃20克、苦參30克、蛇床子20克、百部60克,煎水薰洗。

2外敷藥:薰洗後,先用藥撚或藥丁插至瘺管口再後退少許,外敷黃連膏、如意金黃膏、紅升丹等,外蓋滅菌敷料固定。隔日換藥1次。

【注意事項】

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2合理飲食、預防消化係統疾病,及時治療慢性疾病,如慢性腹瀉、習慣性便秘等。

3如出現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早期應熱浴,外敷抗菌消炎藥,如無好轉,應及早就醫切開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