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喂藥時,勺子不要順著舌頭直往裏插,這樣容易嗆著,應把勺子從孩子的嘴角處插入,倒在舌邊稍停一下,等到咽下時再將勺拿出,動作要輕巧。
3喂藥後可給少量的酸味果汁,以避免嘔吐。
4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藥味過苦,可在勺裏放點果醬,哄其吃下。
5在喂膠囊藥粉時,有時需要一粒的一半,而一粒膠囊丸分開後,兩個半粒都無堵頭,吃藥時難免撒在嘴裏,小孩常因此嘔吐。最好的辦法是用飯粒或麵食堵住被分開的開口處,這樣既節約,又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服藥不當有哪些危害?
我國因藥物引起的聾啞患者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據統計,我國現在耳聾患者約500萬,其中因用藥不當而造成的中毒性耳聾即占了300多萬。許多聾啞兒童是由用藥不當造成的。
許多藥物,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中的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新生黴素等,都會損害人的聽覺神經,有“耳聾性抗生素”之稱。過去,當孩子發生一般性的發燒、感冒和上呼吸道輕度感染等,有些家長為了小兒的病早愈,常常主動要求醫生給孩子用抗生素針藥。殊不知,抗生素不是萬能藥,盲目濫用往往會適得其反,特別是“耳聾性抗生素”更應慎重使用。臨床研究發現,短期內應用鏈黴素的小孩約有10%發生耳聾,長期注射造成聽覺神經功能障礙者可高達7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孕婦、乳母使用此類藥物,亦會造成胎、幼兒先天性耳聾。研究人員專門調查過,在藥物引起的聾啞兒童中,7%是妊娠期和哺乳期母親用藥不當造成的。
臨床醫生還發現,少數小兒對“耳聾性抗生素”十分敏感,隻要偶然使用一兩次,就能導致耳聾,而且耳聾的早期症狀又很不明顯,僅表現為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等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所以應盡量避免對嬰幼兒使用“耳聾性抗生素”,如果病情需要,非用不可,醫生要向家長交代藥物的毒性和觀察方法,家長應按醫生的交代密切觀察用藥反應,一旦患兒出現惡心、頭暈、手足及口唇麻木等中毒先兆時,就應盡快報告給醫生,立即停藥。
老年患者用藥須注意哪些問題?
老年人因身體器官衰老變化的原因,用藥有三忌。
一忌濫用藥物。人到老年,肌體免疫係統機能減退,易得病,如果服藥不遵醫囑,濫用後,會加重肝、腎等器官的負擔。
二忌劑量大。老年人的用藥原則是:量宜小,不宜大,以不超過成人量的3/4為限。同時使用兩種藥時,更要慎重。
三忌濫用抗生素。有些人把抗生素當作“萬靈藥”,有點傷風感冒或發熱,認為吃“素”能解決。但臨床觀察表明,濫用抗生素會造成二重感染(即菌群交替症),並出現嚴重後果。
可用果汁及冷飲服藥嗎?
果汁或冷飲水中的果酸容易導致多種藥物在小腸內被人體吸收,從而大大降低藥效;還有許多藥物,如阿斯匹林、保泰鬆等抗風濕痛的藥,本來就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而果酸則可加劇對胃壁的刺激,甚至可造成胃粘膜出血;有些抗菌素,如紅黴素、氯黴素等,在酸性液體作用下易被水解而降低藥效,有的甚至與酸性液體反應,生成有害物質。所以,應忌用果汁及冷飲服藥。
服藥期間飲水有哪些好處?
一些人在服用藥片或膠囊類藥物時,不用水或僅用很少的水,尤其是臥位服藥或服藥後立即上床休息,致使藥物在食道內滯留,容易引起食道潰瘍、食道炎。特別是服用氯化鉀片、四環素、強力黴素、紅黴素、強的鬆、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鬆等易引起食道損傷的藥物時更應注意。所以,應盡量避免臥床服藥,在服用藥片或膠囊藥物時,要用足夠的溫開水送服。
中西藥物可以同時服用嗎?
1在服用洋地黃類藥物時,應避免同時服用含蟾酥的六神丸、六應丸、喉症丸、牙痛一粒丸等中成藥,因為蟾酥具有類似洋地黃的藥理作用,洋地黃具有一定毒性,兩種藥同時服用可增加洋地黃的毒性。
2服用降壓片、降壓靈等藥物時,不宜同服麻黃及含麻黃的藥,如再造丸、定喘丸、防風通聖丸、麻杏石甘糖漿、祛風舒筋丸等。因為這些藥物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淋黃堿,在解痰平喘的同時還有升高血壓的作用,不利於高血壓患者的健康。
3服用氨茶堿時,不宜與麻黃及其製品同服,否則會出現心跳過速、頭痛惡心等不適症狀。
哪些藥物容易成癮?
有些患者在常服某些藥物後,一旦停用,便會產生流淚、流涕、發抖、虛脫、精神萎靡,全身不適等現象,並有強烈要求繼續用藥願望,長期下去,不但健康受損,而且可導致對此類藥物的過度依賴。
容易成癮的藥物主要是用於鎮痛、止咳的麻醉藥,如鴉片、嗎啡、可卡因、杜冷丁、鎮痛新、複方桔梗等。
還有些催眠藥如安眠藥、安眠酮、魯米那、阿米妥等,長期服用,也易成癮。
皮膚用藥須注意哪些問題?
常見的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在急性期可選用含收斂及減少滲出物作用的水溶液或洗劑,如用3%硼酸溶液、爐甘石洗劑等均有效。但不宜選用軟膏或含有刺激性藥物的乳劑,因為在急性期選用軟膏或含有刺激性藥物的乳劑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濕疹和皮炎的慢性期則可選用保護皮膚、止痛止癢、起促進皮膚損傷愈合作用的軟膏、硬膏,但不應選用具有收斂幹燥作用的水劑或洗劑,因為這不會產生治療效果。
應該注意的是,抗菌類藥物對黴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無治療價值。除用藥種類外,在用藥方法上也有學問。例如,用糊劑時下次用藥可用花生油等先清洗患處,再用糊劑藥物,可提高療效。藥物的濃度也要注意,以免刺激性大,甚至導致過敏。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以及患位不同在用藥時都有一定區別。女性與孩子多麵部皮膚柔嫩,為避免有紅腫、水皰等不良反應,宜選用刺激性小和濃度較低的藥物。粘膜處藥物容易吸收,要注意用量不宜過大。有毛發的部位,一般不宜用粉劑、洗劑和糊劑。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宜用藥過雜。
名貴中藥應如何保存?
紅參、白參、西洋參等人參類藥物應在太陽下曝曬後放涼,裝入瓷瓶中,保持幹燥。
鹿茸用細布包好,放在皮或木箱內保存,還可撒些花椒粒防蛀。鹿茸粉可裝入瓷瓶或玻璃瓶中密封存放。珍珠、牛黃可裝入瓶中密封,存放於陰涼、幹燥處。
麝香,可裝入小瓶中密封,置陰涼、幹燥處,忌與薄荷、樟腦等芳香類藥物放在一起。
蛤蚧,應保存好尾部,裝入瓶罐之中;撒上花椒防蛀,置於通風幹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