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知曉(2 / 3)

方知曉是在八月初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所有生活貧困的學生一樣,他那一刻同樣彷徨、同樣思慮重重。那是一紙希望的號召,可是那紙上關於學費的數字卻讓他感到了絕望。撕毀通知書,同祖輩一樣,回到世代相傳的土地中,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嗎?他不甘!在知曉的頭腦中,他早已勾勒出一副美好的畫卷——他步入大學,徜徉在傳說中書架上排滿整齊書本的圖書館裏,身邊的老師同學舉手投足間無不飽含著涵養。對,是涵養!他們不會如農民一樣,一不高興就爆粗口,平日言談也總是帶著祖宗老子娘等人出來,這樣的日子,他已經足夠厭煩了。

幸而,知曉相較於其他貧困線上奮鬥的學生,僥幸地有一位睿智的農民父親。他的父親在看到知曉手上證書的時候,樂得眉開眼笑,連聲說“家裏祖墳冒青煙了!”當晚他才察覺到方知曉欲言又止的神情,大手一揮:“去去去!男子漢畏手畏腳的多讓人笑話,這哪像我兒子!你給我記住嘍,別說是大學生,就是博士,我也能讓你讀下去!你隻要盡力能讀多大讀多大,其他的,不要管!”

方知曉尷尬地一笑,可是目光掃視過家中的弟弟妹妹,妹妹早已因他失學,而弟弟恐怕……

還沒說話,就已經被父親大力拍著:“快去睡覺吧,精神養足了才可以去上大學!”大學二字被他著重說了出來,而身為大學生的老子,他覺得很有麵子。

在之後的將近一月間,果然大學二字被父親反複提起,進而普及到全村人口中,就連隔壁家的小孩子,見到知曉都是笑嘻嘻地打招呼:大學哥哥!

九月初中國西南部地區的天氣仍然是暑熱潮濕,知曉第一次離開了故鄉,走上進京的道路。路是在京中打工的鄉親導引的,否則憑知曉這書呆子,恐怕很難成功走進燕大吧。

一路上,小娟嘰嘰喳喳的逗知曉發笑,她比知曉還要小兩歲,父母在京中開店,她也被帶過來打工。看她的語氣,對於北京如數家珍——後來知曉才知道,許多景點都是小娟聽來店裏的客人提起的,她本人,卻哪裏也沒有去過。

終於從北京站出來,知曉看到燕大迎接新生的展位,他同鄉親們道別,鄉親們對他說的不外乎是“好好學習”之類的話語,這類話從他接到燕大錄取通知、父親為他拚湊學費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聽到無數次了,不過他很喜歡這種被眾人關注的感覺。

靦腆一笑,他對眾人招了招手,笑著向展位跑去,清晨柔和的陽光照射到他的臉上,如同他在每一個盛夏的清晨背上書包穿越山溝跑向學校一般,他輕快地跑著,幻想應該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大學,一頁新的篇幅即將鋪展開來;燕大,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方知曉來到展位前,問清楚了燕大的確切方向,便決定向京城的西南方向進發。展位迎新幹事正巧也是福建人,見到方知曉非常熱情,忙拉住他:“同學,坐我們的校車吧,校車免費接送新生。”

知曉看了看白色大巴,他還從來沒有坐過這樣“豪華”的巴士,但他還是笑著拒絕了:“不,我要走過去,親眼看到——我的大學。”

迎新幹事愣了一下,隨即也讀懂了方知曉眼眸中深深的執著和向往,便點點頭:“那你路上小心吧。你的行李放到校車上,留一個字條注明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係的,等我們這一趟回去就給你放到你們係迎新的展台上,你到那裏就能取到。還有……”幹事為難地打量了一下知曉身上的行頭,“北京這邊穿衣服很隨意的,你不用穿成這樣。”

方知曉千恩萬謝地留下行李,隻背了一個書包,將其他物品都放下輕裝上陣。

提到“北京”兩個字,人們最先想到的代名詞便是“首都”。之後湧現出什麼六朝古都、文化氣韻、四九城這些充滿了古樸感的文化字眼。作為一座磚瓦房為主體的城市,北京所承載的實在太多了。隻可惜近幾十年,北京舊有的風貌被破壞掉,原本恢弘大氣無可比及的城闕樓宇早已不複存在,無數先民於此勤苦勞動所創造下來的物質與精神也已經找不到蹤影,徒留一座讓京城人感到陌生的名為“北京”的“國際化大都市”。